各位同学:
你们好!
在这个几天前才建起的群里,我首先来做个新人报到:我是张欢,这学期的概论课将由我与大家一起学习和思考。同你一样,我也不曾想到这个新学期连同我们的相遇会以这种方式开始:没有对假期又爱又悔的恋恋不舍,没有与家乡小伙伴的啸聚和告别,没有食堂窗口和逸夫楼电梯前长到天长地久的长队,没有实验室的实验台,没有图书馆的书卷香,没有响过铃声,没有确认过眼神——它将包括这个冬天所有的生死相系的惊惧、悲愤、勇敢、愚蠢、卑微、震撼、已知、未知……以及无数彼此相见时的一言难尽。
然而,是的!我们如期开学,我们仍各自陷在冬天的延宕里。
这段时间收到许多学生邮件,本科生、研究生的都有,有人憋闷得行将崩溃,有人已经被网课逼疯,有人做毕设心烦意乱,有人找工作前途未卜……还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我从未见过学生盼望开学盼望得如此真诚。毋宁说,是大家对“一切如常”的怀念和需要。而我们已然被迫站在这个失常的冬天的延长线上,那么是否也得以以另外的角度看到人作为人的“日常”:那些似乎天然存在因而被无视或挥霍掉的生活意味和细节的质地,那些无限被现代、被技术的存在形态中隐含的古典人生和无用想象。病毒让我们感知到生命之重,让所有人进入了非常态,那我们有没有经由这一意外的焦距和参照系,对往昔“不可承受之轻”的哲学命题和同质化的日复一日找到新的入口、意义和力量?
什么是阅历和成长,这是个既无答案也无尽头的概念,但它时刻对你们趋同的经历、同步的年龄增长做出区别,眼光所见,各自能够读取的深度和丰富性判然有别,那将成为每个人的世界,与你自己相处时,你会看见。比如现在,比如此后。
这一次,可以看作后革命时代的一个突然袭击,多年以后你不会忘记你经历过它,希望你借此多了一重区别度,至少获得一重眼光,无论是再次看待日常,还是看待国家、社会、权力、人性、你自己,以及,当人作为一个个体流动于各种可能的小众、大众、弱势、强势、共同体、他者、资源上游、异质空间时,如何看待和对待这错杂其中的结构关系。希望此后,你不再只被情绪野蛮牵引,不再会被结论徒然左右。真切而理性的思考和表达,也是我们这门课的内在线索——我更希望这是你们作为一个成年人任何时候不会轻易放弃的认知方式和精神品性。
上学期的课中涉及“非典”时期,我很二地问班上同学们当时在做什么,看见大家呆萌的脸才意识到,十七年前你们还是一群葫芦娃,滴滴嘟嘟答答就是世界的全部。但是,今天发生的一切之于今天的你们,则不应仅止于一场灾难的历险,因为你们所观察的、汲取的、反思的、探寻的是什么,就会给十七年后的世界带来什么。
当下我们被迫卷入的这个“新冠时期”会写进历史且必定成为历史,就像你们必然长大,这是个时间的结果,而如何对时间赋值,才构成了人与人、历史与历史的差别。在这段尚未终结的艰难时间里,我们需要作为一个主体——历史的同时也是个人的——去理解病与治、罪与罚、善与恶、日常与非常、平凡与非凡间在具体运行中的交错互涉,人性依据及治理逻辑。同样,作为这门课的主体,我想我们已经开始告别在时间轴上描点、在教科书上画线的中学生模式,在思维逻辑的建构中去读取那些点和线铺成的多重维度及其背后的赋值。這不仅是这门课、这个学期要做的,你懂的,我希望。
不管你此时身在哪里,请看看窗外吧,春天永远朱颜不改地等你组CP。对哒,春暖,必然花开,而我们要一起学习和无尽趋向的东西,是为了春暖花开时,我们有能力面朝大海。
~~~冬天延长线~~~
窗内的你现在要做的是:
这段时间是一个意外的却又是偏得的特殊季节,现代人太需要一大块整饬的读书时间和孤独的思考时间,所以请放心,在非上课时间和非特殊情况下我不会打扰同学们,来切割这种整饬性、连续性和个人性,也请大家善待这段光阴和作为临时课堂的微信群。
在人与人只能通过机器联结的时空里,那些网络和技术所达不到的,请一点一点体会,待到重返校园,我们逐一展开。
愿同学们平安、精进、透彻而不失温润,情怀沉潜于胸襟。
【责任编辑】 陈昌平
作者简介:
张欢,清华大学文学博士,中央编译局博士后,北京科技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出版专著《中国左翼文化政治及其内在建构》(2014)、《大众文化场景研究:天天节日》(2005)、诗集《不进则退不了》(香港,2011)、散文集《穿林渡水》(2000)。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七项,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课题三项。获清华大学第三届朱自清文学奖、第七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