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忆
摘 要:作为壮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采茶舞已经成为了壮族人民的族群记忆。对于壮族的先民来说,采茶舞已经不是简单的舞蹈,而是作为一种文化存在于整个族群的精神河流中,并且贯穿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包含采茶舞在内的各种传统体育文化逐渐与它们本身起源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和符号意味渐行渐远,又进一步产生了现代的异化发展。文章从壮族人民的生产娱乐、生活休闲以及宗教祭祀等方面出发,研究壮族采茶舞的产生与发展,又进一步将采茶舞的发展现状与现代社会现象结合进行分析,通过分析现代社会中采茶舞遇到的现代性文化情况、大众文化审美、非物质性文化遗产境况等问题,提出将采茶舞的本质发展表达与时代共同进步,和谐相处,回归本源的解決方法。
关键词:广西壮族;采茶舞;现代异化发展
注:本文系广西民族师范学院2016年校级科研项目“关于左江壮族民间舞的调查研究”(2016YB026)研究成果。
“异化”一词源于神学意义上的“疏离”,形容上帝与人之间的疏远,表达了一种隔绝的存在状态。在马克思所提出的劳动异化理论中,劳动异化具有四种基本形式,并且劳动异化理论具有双重性,既是物质层面的又是文化层面的。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文化的异化,文化的异化是否和劳动异化相似或者具有相通之处呢?其实关于文化的异化,卢梭早有提及:文化异化的外在层面可以应用剧院效应进行阐释和理解,即为观众与舞台演员之间的隔阂。这种隔阂其实在文化的各种内容和形式中广泛存在,“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道理可以很好地解释文化的异化源头,再加之随着时代的变迁、传媒方式的变革与大众审美的变化,许多文化符号在流传的过程中就脱离了其源头,即其在最开始时产生的目的和原因,最终形成了文化的异化。
采茶舞作为在壮族人民中比较普及且广受欢迎的传统民俗体育项目,在壮族人民的心中已经不仅仅只是娱乐锻炼的工具,而是一种可以联系整个族群的过去与现在的时空链接,是民族文化符号之一。在现代化的今天,人们见到的采茶舞已经与其产生之初的形式和文化内容发生了背离。这种不断产生的背离实质上是由于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与社会文化的异化。本文将着重分析广西壮族采茶舞作为一种传统的民族性体育文化符号所发生的现代异化发展,希望能够启发人们对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一、分析广西壮族采茶舞的由来
(一)采茶舞中的生产娱乐
广西壮族采茶舞包含着浓重的乡土文化气息,是壮族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能够反映出广西壮族民族历史上的各种生产生活实际情况。据历史资料记载,在过去,壮族人民居住的地方山林密布,炎热难耐,在这种环境下,人们经常因为酷暑天气发生休克、中暑等情况,但与此同时壮族人民发现当地的地理条件以及气候状况非常适合茶叶的种植,茶叶煎水服用又可以很好地解决酷暑天气给当地人带来的病症,在此基础上广西壮族人民便大量种植茶叶,形成大面积的茶园。在集体进行茶叶采摘的时节,人们为了表达获得丰收的内心喜悦之情,会通过舞蹈的方式进行欢庆,由此便产生了采茶舞。在族人一代代传递的过程中,采茶舞已经超出了运动、庆祝的意义本身,它更加作为一种文化仪式和生活习惯进入到壮族人民的生活中,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壮族人民的生活记忆。
(二)采茶舞中的生活休闲
前文已经提到广西壮族民众居住的地方山林遍布,在这样的环境中,广西壮族人民处于一种与世隔绝的状态,与外界的交往甚少,休闲时的娱乐方式方法较为单调,采茶舞对于壮族人来说相当于一种日常休闲方式和消遣途径。作为一种生活休闲方式,它反映了所在族群人民的整体性格特征与信仰追求。壮族人不管是在节日庆典、生产活动中还是在舒缓身心时,总会跳起采茶舞,以这种传统而又贯穿人们日常生活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感情。经过日积月累的传承,采茶舞已经融入了壮族人民骨血中,成为了壮族文化甚至是壮族人民的代表符号之一,因为它不仅代表着壮族人民的智慧,更是壮族人民本身的象征。
(三)采茶舞中的戏曲文化
采茶舞发展到后期,与戏曲艺术进行了融合,对不同地方的各种唱腔进行了一定的借鉴,慢慢发展之后,采茶舞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舞蹈的表演形式,在选定编写了曲牌后,采茶舞演变为采茶戏。采茶戏与花鼓戏、花灯戏的唱腔风格十分相似,采茶戏的唱词中将广西地区特有的茶文化融入,使得茶文化不仅通过舞蹈动作、步伐招式体现出来,更通过唱词深入人心。经过时间沉淀,采茶舞衍生的采茶戏已经成为了广西地区最受民众喜爱的地方戏曲之一。
二、采茶舞的现代异化发展
对于现代采茶舞而言,最重大的影响就是来自大众审美的目光审视。基于这种现代化的审视与评论,不乏有人急功近利,将采茶舞进行自以为是的“创新”与“改进”,但其实质上并没有仔细思考和了解采茶舞背后的意义和承载的内容,而只是单纯地结合现代人对于视觉效果的要求和审美,将之强行融入传统采茶舞的演绎中去,造成表象上的视觉繁荣,然而却失去了采茶舞的背后意义。在越来越多的大型现场展演中,采茶舞更多是作为一种大众狂欢表演展现在观众面前,失去了自身民族性的独特魅力,整体趋势向格式化表演靠拢,采茶舞背后的文化正被逐渐解构,它本身所承载的意义正在被异化,并逐渐消失。从大环境上来看,全球化进程使得全球不同文化交汇碰撞,但与此同时,地域上的文化隔阂也在逐渐被消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文化全球化的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一方面真正能够理解民族文化的人本身就是少数,大众在理解和传承的过程中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因为外来文化的影响,这部分能够理解传统文化的群体正在流失,能够付出更多精力理解传统文化的人也在减少,使得整个文化体系的准入原则变成了高入低走模式,使得文化的传承难以为继,这就造成了以采茶舞为代表的传统民族文化发展与传承的艰难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广西壮族采茶舞的现代异化发展就会进入有心无力的困境。
三、对于采茶舞后续发展的思考
采茶舞当然需要适应现代的文化变化,但是适应不意味着肆意更改,在改进的过程中要放下急功近利的思想,真正深入地了解采茶舞背后所代表的民族文化意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给不了解的人呈现一个真正有深厚历史积淀和人文意义的采茶舞,并且通过采茶舞这一形式推广壮族民族文化,保留原生态民族的魅力,将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推广与传承。
参考文献:
[1]张莉恩.壮族采茶戏的生存现状及其保护与发展研究[D].广西大学,2014.
[2]李刚.桂东南地区民间采茶舞的传承和艺术特色研究[J].文存阅刊,2019(19):60.
[3]孙亮亮.壮族采茶舞的现代异化研究[J].四川戏剧,2018(11):111-113.
[4]房佩玲.采茶舞对现代舞蹈创编的启示[J].福建茶叶,2018(10):380.
[5]齐娟.探讨现代舞美视角下的采茶舞创编[J].戏剧之家,2018(32):112.
[6]胡志芳.基于现代舞美视域的采茶舞编创论析[J].北方音乐,2017(19):243.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