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刘颖
摘 要:通过对稻螟蛉在黑龙江省的发生监测,调查研究其生活史、习性、发生世代等规律,明确其在本地区的发生消长规律并提出防治技术建议。
关键词:稻螟蛉;发生消长规律;防治建议
中图分类号:S435.11
文献标识码:A
稻螟蛉为黑龙江省水田次要害虫,但近几年,由于种植业结构改变和品种布局的重新规划,水稻稻螟蛉的发生呈上升趋势,局部地区为害逐年加重,已上升为当地主要害虫。为了做好监测预警,提高水稻生产和农田生态环境安全,减少其继续加大为害,增加农民收入,经过近几年的持续观测和调查,初步摸清了稻螟蛉在本地区的发生消长规律并提出了防治技术建议。
1 稻螟蛉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稻螟蛉为鳞翅目害虫,虫态有成虫、卵、幼虫、蛹4个形态。明确其在黑龙江省水稻种植区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有助于田间准确识别稻螟蛉,是监测预警和指导防治工作的主要依据。
1.1 形态特征
成虫雌蛾体长8~10mm,雄蛾体长6~8mm;雌蛾翅展21~24mm,雄蛾16~18mm。蛾體和翅都是深黄色,容易与稻纵卷叶螟的成虫相混淆,田间识别区分的主要特征是注意其前翅上面有2条平行暗紫色宽条纹。稻螟蛉的卵初产时为淡乳白色,馒头形,直径0.5mm左右,后期变为褐色,表面有放射状纵纹和横纹相交而成的小方格。成熟幼虫为翠绿色,长约23mm左右,背线和亚背线白色,体背中央有2条白色细纵纹,两侧各有1条明显的黄色纵纹,气门淡黄色。腹足第1、2对退化不发达,仅留痕迹,行动时背部拱起,状似尺蠖,又被称为稻尺蠖、弓腰虫。蛹长7~10mm,初化为蛹时绿色,后变成褐色。常隐藏在浮于水面或留于原稻株的三角形叶苞内。
1.2 发生世代
稻螟蛉正常在黑龙江省1a 2代,第1代幼虫在田间发生很少,在寄生植物上孵化,6月中上旬发生,通常在8月中下旬第2代幼虫发生较多。完成1个世代历期33~53d,卵期第1代为6~7d,第2代为4~5d;幼虫第1代为26~28d,第2代为13~17d;蛹期第1代6~8d,第2代为5~6d;成虫期4~7d,其中产卵前期2~3d,无3代。
1.3 生活习性
稻螟蛉以蛹在稻秆、杂草和散落在水稻田间的叶苞和叶鞘内越冬。一般在6、7月份第1代开始羽化,清晨羽化得较多。成虫白天潜伏于水稻茎叶或草丛中不活动,遇到惊吓快速飞起,夜间出来进行交尾产卵,具有较强趋光性,且灯下大多是没有产卵的雌蛾。卵多产于叶中部,尤其青绿色稻叶上的卵量多,正、反面都有。幼虫孵化后先咬食叶肉组织,使其形成白色条纹状,3龄后开始蚕食水稻叶片,先使叶片形成缺刻,后逐渐将水稻稻叶啃光,严重的将整株叶片都吃光。值得注意的是,稻螟蛉的幼虫有假死性,即受到惊吓时会跌落水中不动,待其停顿一会后,又自行游水或者爬到临近稻株上继续进行为害。老熟幼虫爬到叶端,把叶层折成粽子状小三角包,然后咬断苞下的叶片,让虫苞落入水面,在苞内结茧化蛹。且2代老熟幼虫可以迁移到水稻田边附近的禾本科杂草上结苞化蛹越冬。
2 稻螟蛉在黑龙江省的发生消长规律
稻螟蛉在黑龙江省属间歇性暴发害虫。2008年8月,在黑龙江省泰来县首发,危害面积达12333hm2,一般稻田危害损失率在10%以上,严重地块水稻叶片被全部咬光,仅剩水稻的秆和穗;2015年稻螟蛉又在龙江县首次发生,波及7个乡镇50个村屯,严重地块800头/m2,减产高达50%以上;2018年,根据黑龙江省各地植保站监测调查,7月26日—8月3日,庆安、方正、通河、饶河、富锦等地诱蛾量较大,庆安、方正单台性诱捕器日诱蛾量最高分别为114头、47头,累计130头、93头;富锦灯下最高诱蛾872头,累计达3128头。8月6日,五常、庆安、通河、鸡东、桦南、宝清、密山、鹤岗郊区等地田间已见幼虫,虫量为5~15头/m2,大部分虫龄1~3龄。
3 稻螟蛉危害特点及发生发展趋势
根据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技术人员近3a调查与监测的情况综合分析,黑龙江省稻螟蛉发生逐年加重。
幼虫咬食水稻叶片组织,啃食叶肉,在严重发生时叶片可被其全部吃光,水稻仅剩稻秆和稻穗。损失一般在5%,严重地区被害可达50%。黑龙江地区随着水稻面积的扩大和开发年限的增长,稻螟蛉发生从在小面积范围内局部危害,逐步发展成在整个水稻种植区域内大面积连年发生,2018、2019年,黑龙江省均有不同程度稻螟蛉发生,尤其在水田边缘发生较重,局部受害严重地块,水稻的倒3叶全部被其残食,而且田间虫态发育不整齐,成虫、各龄幼虫都有,大部分幼虫在1~2龄即将进入为害盛期。由于稻螟蛉虫态不整齐,使得今后防治难度加大、时间拉长、费用增高,因此稻螟蛉应被列为水稻常规防治害虫之列。
4 黑龙江省稻螟蛉综合防治技术建议
根据稻螟蛉在黑龙江省的发生消长规律,综合分析8月中旬为稻螟蛉为害盛期。各市(县)区政府应把稻螟蛉的发生与防治工作提上重要日程,广泛宣传。关键时期要密切监测田间虫量,同时动员广大稻农及时查田,查田时要用力敲打水稻叶片,查看掉在水里或地上的幼虫。
4.1 防治建议
根据稻螟蛉在黑龙江省各地区的发生特点,建议采取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技术。同时,结合农田生态、天敌诱集带等生物多样性调控与自然天敌保护利用技术,改造虫害发生源头及滋生环境,人为增强自然控害能力和水稻抗病虫能力。在化学防治上,尽量抓住2、3龄幼虫高峰期时及时精准用药进行防治。
4.2 农业防治
采取适期早播,适量增加有机肥、磷肥以及钾肥的田间施用量,重点采用优质水稻品种、培育健康秧苗、改善水肥管理等健康农业栽培措施。与此同时,及时清除水稻田边和沟边的杂草,利于保持水稻生长健壮,从而减少稻螟蛉在黑龙江地区的虫源积累和周边适生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