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幺
前段时间《锦衣之下》大火,闺蜜迷上了谭松韵,于是拉着我一起考古她主演过的作品。本来是娱乐追星,结果她看《最好的我们》的时候哭了,一副可怜相地向我埋怨:“他们的高中生活也太好了吧!为什么咱们那会儿就那么苦啊。”
我理解她的情绪,因为我们都曾就读于同一所以管理严格出名的省重点高中。如果你问我会感谢高中那段日子吗?我想我会的,我由衷地感谢那段日子,但我永远不想再回到那时候。
哪怕到现在,我都依然记得德育主任常挂在嘴边的“5+2=0”的理论以及路上永远奔跑着的同学。
一周三考的安排是教學组挤出来的,吃饭、休息的时间甚至洗澡的时间也都被严格规划。我们老师常以“不喝水不上厕所不耽误时间”来要求我们,因此保温杯和矿泉水瓶是不能摆在桌子上的。上课时间若是传来一两声咣当巨响也不要慌,那可能是后排同学误踢倒了前排同学放在地上的杯子。
我想,如果可以,没有人会自愿去承受这些,但现实是,我们没有选择的余地。
那段日子,我们真的是紧张巴巴可怜得很。我每天拼死拼活地按计划写作业做功课,紧绷到像快要崩断的弦。我当时常常问自己,这是我想要的吗?时间到底花在哪里了?我又到底获得了什么?
于是我倔强地保持着自己的步调——每天把时间当作儿时的零用钱一般精打细算地使用。
我以为我可以担起那些烦琐的、无奈的学习任务,但我还是在一次月考失利后崩盘了。我不擅长表达情绪,所以我疯了一样地写着奇奇怪怪的故事——写着我自己都觉得荒唐的暗恋史,写着关于Q大的那些人那些事……故事的主人公没有名姓,但所有人都是真实的。在一个短篇成型后,同桌拿去看了很久。她像个专业的编辑一样给我校对错别字,给我诚恳的意见,到最后,她说“你不考虑发表吗,我觉得很棒”时,我突然感受到了莫名的幸福。
后来我没有去成我当初想去的Q大,去了另一所名校的中文系。但我依然庆幸,在那段揪心的岁月里,我知道了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无比地感谢那段满是尘埃和无奈的荆棘岁月,也无比地喜欢现在清醒的自己。
成长过程中,我们会不可避免地被“安排”,所以有时可能过于忙乱和焦虑。但我们要在这被“安排”的琐碎岁月里,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为之不断努力。我见过刚做完阑尾炎手术便忙着去北京参加艺考的同学,也见过只待到了高二便休学去全中国旅游的“怪女孩儿”,我敬佩他们,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什么——天寒地冻,路远马亡,可他们的心永远清明。
成长是个动词,会折磨你,也会安慰你;成长是个名词,释义是美好,也是揪心。成长之路难免泥泞不堪,会有阴沟暗渠,但,愿我们都能身在沟渠,心向明月。也许若干年岁后,我们回忆那时成长中的自己,可以说一句,日月不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