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琛
家住长宁区新华路街道的贺国萍参加腰鼓队表演。
上午和舞蹈队的姐妹们练练舞,下午参加社区的志愿者活动,晚上再到结对的“老伙伴”家走走看看……疫情前,家住长宁区新华路街道的贺国萍很忙。黑亮的卷发、连衣裙,化着淡妆的贺国萍一点都看不出72岁的年纪,“我就是闲不住,想让更多的老年人和我一样走出家门”。
上海是全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之一。如何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教、老有所为”,是老龄化社会必须面对的课题。
在养老服务的发展过程中,面对庞大的养老服务需求,社区已成为提供养老服务的“主平台”,近年来愈加受到青睐。
为了让“老宝贝们”实现“不离家、不离群、不离圈”的幸福养老愿景,上海越来越多的街镇积极探索,让社区成为“大居家”的养老服务空间,形成“家门口的便利”,使社区内的老年人既可出家门,又如在家中。
跟着导航走进番禺路222弄50支弄,不出100米,一栋四层楼的海派建筑出现在记者眼前。新华路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申宁苑”就坐落于此。建筑面积达2145平方米左右的中心,由两栋闲置的学校宿舍楼改建而成。由于疫情的关系,去年12月正式对外开放的中心于今年4月初才刚恢复运营。
上午9点30分,一楼的大厅内已经人头攒动。相比找不到路的记者,周边的老年人对这儿熟门熟路。几个老人在服务台前找“养老顾问”咨询,还有一些人在一旁的牛桥社区卫生服务站问诊、配药。据中心主任范悦介绍,这里还开展针灸推拿服务。
此时,“馨怡”餐厅内已经飘出了饭菜香,工作人员正在进行菜品分装。由于疫情的原因,中心还未开放堂食,但已恢复为老助餐,推出“送餐到家、外卖自取”服务。每天专职的送餐员都会准时来到这里,接受随申码查验、体温检测、信息登记后统一发放骑手工作证。而送餐车均经过消毒,外送餐品被分装进保温箱,确认数量及送餐地址。
记者发现,这个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不仅美出新高度,而且各种设施、功能都从“老人视角”设计,让人倍感温暖。
日间照料区设有休息区和悦活学堂,每天开设兴趣小组课程,如书画课、手工DIY、园艺课、英语沙龙等,老人们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预约或者在中心前台预约相关活动和课程;兼具高颜值和实用性的音悦坊、烘焙坊,实现了邻里公共空间的共享;一旁的美发屋,由社区单位和专业志愿者提供公益价理发服务为老人们打造专属造型;在以老上海为主题布置的怀旧摄影室里,老人可以穿上长衫或旗袍,拍摄老上海风情照片。社区内金婚老人都可以免费拍摄,并制作精美相册。
中心还设有护理站、康复站,老年人既享受到长护险服务,还能进行康复训练。范悦表示,中心服务体现智能+人文,运用20余项科技助老智能化设备,并在标识标牌、氛围营造处处体现人文关怀,营造出家的感觉,“我们希望,在这里让活力老人感觉被需要,高龄老人感觉不孤独”。
三楼、四楼则是长者照护之家。其中专门设置了认知症照护专区,提供认知障碍早期筛查服务,为早期患者提供康复转介、认知干预专业服务,并为家庭照料者提供后期社区支持。
“我们这里有数十种‘非医疗认知症干预手段,因地制宜在墙面和地面的空间里进行呈现。电梯厅门口设置人脸识别系统确保入住长者的人身安全。”范悦告诉记者,研究表明,认知症老人最后消失的功能就是识字和辨色,因此专区内整体色彩明亮,营造出充满活力的氛围,给予长者良性刺激。
1995年搬到新华路街道后,贺国萍便在当地居委会开展社区工作。2010年正式退休后,她又第一时间成为了一名为老服务的志愿者,“我就是喜欢做这些工作,为老年人服务,其实我自己也是受益者,看到他们开心,我也很开心。”现在她是新华路街道老年协会副会长。
贺国萍认为,老年人能走出家门,融入社区,并拥有丰富的晚年生活,才是积极老龄社区的重要体现。
“长宁区特别提倡带领老年人走出家门亲近自然,我们定期组织‘长宁老人看发展一日游活动,带老人们看看上海的新变化。”贺国萍告诉记者,目前每年组织上百批次,已经有4000余名受益。
长宁区新华路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申宁苑”。
長宁区新华路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申宁苑”。
贺国萍特别提及了新华路街道首推的“睦邻点”项目。从2010年起,长宁区鼓励有条件的、居家养老独居老人或纯老家庭将自己的客厅向同一幢楼、同一个小区内的老伙伴开放,成为一个老年人互助服务的“睦邻点”,政府则给予一定的活动补贴。
“大家独门独栋,邻里基本不相往来,就算在楼道里偶遇,顶多也只是点头之交。但通过‘睦邻点,老人们可以认识志同道合的伙伴。”贺国萍表示,“睦邻点”的活动很多样,有书画、插花、茶艺,也有读报谈心……
此外,依托于市民政局推出的“老伙伴”计划,贺国萍从2012年起就结对帮扶高龄独居老人。“我现在结对的老人有5个,最大的97岁了,每周都会上他们家看看。”贺国萍说,疫情期间不便上门,她会定期打电话关心。
贺国萍是“申宁苑”的常客。每当有活动,她就会来当志愿者,维持秩序;而闲暇之余,她会和老伙计们来到这里,中心俨然成为了她的“第二个家”。
“相比过去,现在社区为我们老年人提供的活动场地、设施,还有精神文化生活是相当多的。社区还会给我们老年人搭建展示的平台,每年举办的比赛、演出都很多。”贺国萍用“翻天覆地”来形容近年来老年生活的变化。
寸土寸金的上海中心城区,为生活在这里的长者们,开辟乐享晚年生活的“幸福港湾”,成为长宁持续探索的课题,越来越多的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在老人的“家门口”出现。
如何盘活闲置资源,长宁区政府找到了突破中心城区养老空间限制的另一新路径——在政府的协调下,从区属国企新长宁集团盘活了闲置资源30处,用于建设各类社区托养设施。
来到“藏匿”于小区居民楼内的“新长宁慧生活体验馆”,这里是长宁区探索“物业+养老”模式的一处线下创新,是新长宁集团下属物业公司设立的嵌入社区小微机构。这里也是新华街道的恬馨服务站和惠老家园。原本100多平方米的空置房内,现在既是适老家居的体验馆,又能提供社区助餐等多项服务。
据新长宁集团下属物业公司负责人袁娜介绍,目前“物业+养老”推出六大服务品牌。
“‘物业+养老这种社区养老新模式就是物业企业通过社区内增加养老设施、适龄改造、设置养老服务机构(社养便民中心、老年大学、乐龄餐厅)等方式,为社区老人提供养老服务。”袁娜表示,这是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结合的社区新型养老模式,优点是老人可以在家里享受居家的温馨与舒适,同时又能在社区内获得专业化的照料服务。
记者从长宁区民政局了解到,截至2019年底,长宁区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21.88万人,占全区户籍总人口的38.0%。为积极应对区域深度老龄化,2017年,长宁区成功申报第二批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
“多年来,长宁一直在积极发展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打造‘一中心、多网点、全覆盖的‘社区养老15分钟生活服务圈。”长宁区民政局局长章维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表示,试点以来,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增加了95个,有效运营3个月以上。目前,全区共有各类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650个。
长宁,拥有上海最集中的涉外高标准商务办公综合区、老上海的花园别墅区和普通的居民住宅区。长宁的养老服务水平同样有“国际精品”意识。打造老年人“幸福养老”的福地,这是长宁区委、区政府挑战“银发浪潮”的勇气和决心。
2018年,长宁区在上海率先出台《养老“优质+均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将养老放到了与教育、卫生同等重要的位置。2019年,长宁着手对专项规划进行完善,根据区域内老年人口分布情况优化养老设施布局。
在养老服务方面,长宁区注重机构与社区养老融合发展。章维介绍道,2018年至今长宁区相继制定出台了20项区级政策,重点鼓励养老机构服务向社区延伸,同时采用多手段推进养老人才队伍建设。
长宁区社区中的为老服务。
长宁区老年居民参加社区活动。
“在健全非正式照料服务体系方面,我们也积极完善立体式适老化改造服务内容。每年推进约100户困难老人家庭适老化居室环境改造。结合精品小区和旧区综合整治,我们在部分小区也进行了适老化环境改造。”章维表示。
何为“优质+均衡”?首先需要有标准。
目前,长宁区34家养老机构都实现了“OSM现场精细化管理系统”的导入。同时,各街道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也导入标准化手册。
章维说,申报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标准化项目已纳入2018年第二批上海市标准化试点,长宁正在探索建立区级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标准体系,进一步提升养老服务设施的运行效能。
据了解,此前长宁区发布了《长宁区深化养老服务实施方案(2020-2022年)》,目前正在同步制定“十四五”区域养老服务规划内容。
章维透露,长宁未来区域养老服务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就是要努力形成社区养老区域上“东、中、西均衡布局”,定位上做到“保基本与多样化服务并存”,投入上则有“民营资本与政府投入互补”的均衡发展格局。
随着老年人运动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长,盲目锻炼、缺乏指導、场地不足等难题也逐渐凸显。在静安区大宁路街道,这个问题被迎刃而解。
一个周五上午10点多,室外大雨滂沱,延长中路500 弄门口的延铁乐龄家园内已经十分热闹。几乎所有的健身器材都有老年人在使用。谁不会使用、谁活动得太剧烈,一旁穿着制服的工作人员都会主动上前进行指导。
“全身有氧运动机”前,一位阿姨正坐在椅子上,做着类似踩脚踏车的动作;“跑步机”上,一位爷叔则两脚踏在踏板上,随着踏板的上下振动爷叔的两条腿也跟着微微振动。原来这不是跑步机,而是一台促进双腿被动运动的“垂直律动机”;两张“垂直律动沙发”前,已经排起了队……
见到记者,阿姨叔叔纷纷围了过来。
有氧机上的应阿姨原本腿脚不是很利索,一到阴雨天膝盖更是疼得厉害。她告诉记者,虽然家里离这儿只有十分钟左右的路程,但起初往往要走半个小时左右,“没走几步要休息一会儿”。自从去年4月延铁乐龄家园启用后,应阿姨几乎每天都会在这里锻炼一个多小时,现在走起路来灵活多了。
静安区大宁街道首创“乐活空间”——老年体医融合中心。
静安区延铁乐龄家园内的健康服务。
70岁的沈阿姨则说,年初髌骨骨折后,医生让她“空踩自行车”做康复,“但医院人很多,每次都要排队”。后来听朋友介绍到这里锻炼,现在才两个多月时间,已经可以不用拐杖走路了。“这里气氛好,还有专业的工作人员指导我们动作。”
刚从澳大利亚回国的高先生夫妻直言,儿女都在国外,乐龄家园让80多岁的他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工作人员和小区里的其他人都很关心、照顾我们”。
除了邻里间同龄人互相照应,秦爷叔道出了这里受欢迎的“秘密”:“外面健身房我去看过,一听我87岁就不收了,说安全保障不了。而且动不动就三四千元的年费,我们老年人也吃不消。健身房都是练肌肉的,我们老年人是想练健康,这里所有的器械都是適合我们老年人的。”
面积达250平方米左右的延铁乐龄家园内还设有多功能室、舞蹈室、居民自治议事厅等场所,并提供助餐、健康检测、健身娱乐、心理慰藉、助乐相谈等全方位服务。
“有了乐龄家园,老年人不用闷在家里,心情也开朗了起来。而且这里的服务也很好。”在延铁小区居民、志愿者窦美华看来,老年人的退休生活还是在社区比较开心。
2016年10月,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服务,促进健康老龄化。2个月后,上海市静安区大宁路街道在全市首创“乐活空间”——老年体医融合中心,中心覆盖周边社区1公里范围内的50岁以上的老年人,由第三方企业——尚体健康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参与规划建设和运营。
大宁路街道老龄干部丁卫庆告诉《新民周刊》,大宁路街道老龄化程度为28%,虽然是全区最低的一个街道,但失能和部分失能老人比例已接近20%。
“为了帮助预防减缓慢性疾病发生发展、提高老年人生活行为能力,街道以‘健康老龄化为目标,提出体医结合,打造‘乐活空间品牌。”尚体工作人员表示,该品牌已申报了科技部“社区健身与健康融合基地”项目建设。
尚体健康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乐活空间运营主管卢臣干向《新民周刊》介绍,尚体健康科技为“乐活空间”配置了有别于传统健身场所的适老化健康促进设备,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检测、科学指导、器械锻炼、健康讲座、运动方案制定、慢病运动干预和社交娱乐等专业服务,满足社区老年人运动健康需求外,还解决社区老年人去哪儿科学健身和情感孤独问题。
目前,大宁路街道“乐活空间”已均衡化布点7处,打造了10分钟社区老年健身圈,满足1公里范围内50-80岁中老年人的运动健身需求,登记在案常年参与的老人595人。89%的老年人认识到科学运动对治未病的重要作用,72%的老年人坚持锻炼后失眠、便秘、高血压、脂肪肝等慢性疾病得到明显改善。
“几年来参与的老年人大部分形成了良好的健身习惯,健康状况、睡眠质量和情绪心态均有所改善。”丁卫庆说,兼顾文娱社交服务,搭建包括阅读、相谈等功能的“乐活空间”成为老年人排解孤独的公共空间和网红打卡地。
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调研时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社区老年人“体医融合”中心的建设涉及体育、健康和养老等多个领域,由上海市体育局牵头,推动民政局、卫健委、残联、街道、社区、企业多方协同,共同围绕老年人运动健康需求,顺应老年人对健康和美好生活的期盼,让老年人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实现对健康的追求,同时调动老年人积极参与到社区公共健康治理中来,推动健康老龄化的实现。
智慧养老的到来势必将颠覆传统的种种模式。智慧互联将突破地域限制,将老人信息、社会资源、需求匹配等全部集中在平台上,利用各种系统和产品给老年人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服务。
上海体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陈佩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健康老龄化”的关键在于关口前移、预防为主、健康促进,而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可以以社区老年人“体医融合”中心作为社区公共健康治理的重要抓手,“新冠肺炎疫情给全国人的健康观念带来深刻的洗礼,尤其是很多免疫力弱的老年人经历了巨大挑战,反映出社区公共运动健康管理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随着人口深度老龄化,社会养老服务快速发展,2014年上海进一步提出了建设涵盖“养老服务供给体系、保障体系、政策支撑体系、需求评估体系、行业监管体系”的“五位一体”养老服务发展目标。
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智慧养老不断推进。2017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计划建设500个智慧健康养老示范社区,这意味着智慧养老驶入发展快车道。
智慧养老的到来势必将颠覆传统的种种模式。智慧互联将突破地域限制,将老人信息、社会资源、需求匹配等全部集中在平台上,利用各种系统和产品给老年人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服务。
长宁区依托智慧养老平台。
2019年3月,长宁区智慧养老大数据平台正式上线,对接市级养老服务平台,形成区、街镇两级平台体系,与区实有人口库等数据库互联互通。
在平台界面上,可以看到长宁养老服务范围内的所有数据——有全区关于老年人信息数据总的概况。
目前平台共有注册会员217253人,话务量累计38745次,整合各类为老服务资源,以“云”服务对接老人需求,推动多类信息、政策、资源线上一键可查、线下可及可用,为精准配送服务提供支持。
章维表示,长宁区依托智慧养老平台,构建区、街、居三级社区养老顾问体系,探索养老顾问点向居民区延伸,形成涵盖11个顾问点、73名顾问员的服务团队,打通养老服务供需对接的“最后一公里”。养老顾问服务团队运用“线上+线下”的服务推广模式,2019年实现线上外呼服务12627人次,线下入户在各街镇全覆盖。
作为全国首个“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创新试验区,长宁区还通过政策扶持,吸引了一批“互联网养老企业”入驻,智慧健康养老产业集聚效应逐渐显现。
在大数据发展步入快车道的时代背景下,一切皆有可能。今年4月27日,上海市民政局联合上海市经信委发布首批12个智慧养老应用场景需求,为推动智慧养老产品和服务落地应用提供指引。
在章维看来,未来的智慧养老还应兼具养老“百度”、养老“淘宝”和养老“点评”的功能。她向记者描绘了“幸福养老”的美好愿景:“未来我们只要打开网站或者微信,点击‘养老顾问,就可以对自己能享受的公共养老政策一目了然,也可以像点餐那样选择自己想要的养老服务,不出家门,尽享信息化养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