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
【摘 要】在企业中采用杜邦分析法能取得良好效果,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只是对某个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其会过于片面,无法将企业财务情况全面把握。杜邦分析法通过综合分析多个指标,能对企业的财务展开全面的分析,其在企业财务分析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以JA公司为例,就杜邦分析法在企业中的应用进行探究。
【关键词】杜邦分析法;企业;JA公司
杜邦分析法具有诸多优势,如,可操作性好、综合性强,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由若干个评价在企业财务状况的指标组成,按照其内在联系进行有机结合,能使财务指标体系更加完整,最后通过权益收益率综合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杜邦分析法能将单一的财务指标分析法的不足予以弥补,尤其体现在清晰的层次、调理突出等方面[1]。本文着重就杜邦分析法在企业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以此为更好的在企业财务中应用杜邦分析法。
1.杜邦财务分析的基本结构
杜邦分析是通过分解净资产收益率,将净资产收益率分解为两项,即资产净利率,权益 乘数,具体关系为: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利润率×权益乘数。第二阶段再分解净资产收益率中的两项,其中净资产利润率=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销售净利率能将企业的盈利情况反映出来,在销售收入不变的情况的下,能使销售净利率得以提升,使企业的净利润有所增加。
所以,为了使净利润得到提高,企业应将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一是收入提高,二是成本降低。权益乘数=1÷(1-资产负债率),其能将企业所有者权益、总资产的关系能够反映出来。可以通过资产负债率进行计算,与资产负债率成正比关系,也就是在总资产一定情况下,越高的企业负债,就会出现更多的权益乘数。通过权益乘数可以看出,在企业总资产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可以对资本结构进行调整,通过负债比率的适当增加实施负债经营,使所有者权益在总资产中所占的份额有所减少,以此使权益乘数得到提高。但是负债经营应当与企业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不能对债务比率进行盲目扩大,这将会导致企业财务风险有所增大[2]。
通过分解公式,能简化一些抽象的计算指标,特别是在计算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等方面更加简单。另外,杜邦分析法能有效结合这些财务指标,在体系中融入单一的财务指标,能全面的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
2.杜邦分析法在企业中的应用分析
JA公司是全世界最大的非营利教育组织,当前JA全世界有120多个国家进行经济与商业教育,在JA公司采用杜邦分析法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发挥其具有的优势,由此更好的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实现最优化的资本结构、最高化的获利能力奠定基础。
2.1权益报酬率
权益报酬率也就是所谓的所有者权益报酬率,其是杜邦分析法的主要内容,其在财务分析中发挥的作用是企业采用资产获得经济利益能力的主要指标,另外,权益报酬率在其他工作效率方面有着重要的体系,如,投资、筹资等方面,其能提高权益报酬率,其能让企业获得最大化的利益。
2.2总资产净利率
总资产净利率是指公司净利润与平均资产总额的百分比,该指标能将企业应用全部资产所获得的利润水平反映出来,也就是说,其每占用1元的资产平均获得的利润有多少。该指标越高,说明企业有着越高的投入产出水平,且有着更有效的资产运营,另外,还能取得较高的成本费用控制水平[3]。其主要是将企业经营的总体效率反映出来,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影响着权益报酬率。企业管理水平直接体现了总资产净利率,采用该指标能对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且在销售理论率的提高,企业资金周转的加速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2.3权益乘数
资产总额相当于所有权益倍数就是所谓的权益乘数,越大的权益乘数,说明所有者投入企业的资本占全部资产的比重越小,也就说明存在越高的企业负债,一般会导致较高的企业财务杠杆率,这将直接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就应对结构进行适当的改善,以此大大提高企业经济利益的目的。企业在经验中应将负债经营手段适当的应用,以此提高权益乘数,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活力。
2.4总资产周转率
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商品的销售收入、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就是所谓的总资产周转率,其能对企业所有资产经营质量、利用效率的指标进行综合评价。越高的周转率,说明总资产周转的速度越快,企业的有着越强的销售能力。
3.结语
总而言之,杜邦分析法受到广大企业的青睐,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其在企业财务分析中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通过综合的分析财务报表中的各项因素,能使以往财务分析法中的不足有效弥补,有助于推动企业股东财务最大化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刘婧璇,王锦.杜邦分析法在华茂公司绩效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21(01):10-11.
[2]赵益琴.杜邦分析法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以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例[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0(20):100-101.
[3]吳少群.基于杜邦分析法的港口企业财务业绩分析——以某港口上市公司为例[J].交通财会,2020(09):57-61.
(作者单位:山东建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