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雪峰
小学科学是一门涵盖范围广、接触面宽、基础性强的学科。科学课的实验教学是用简单的科学实验来验证科学结论的一种常规性教学,也是学生认识自然界物质、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有效方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科学课作为一门重要的科学启蒙课程,涉及天文、地理、生物等知识,课堂教学就是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师生互动交流,让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背景中,经过一番思维探究后获取知识。因而,学生只有对科学产生兴趣,才会心甘情愿、不知疲劳地去主动学习,并乐在其中。
学生们应该都知道,学好文化知识很重要,但依然有部分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排斥。他们不是生来就对学习有厌恶情绪,而是后天产生的。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教师首先要激发他们的内在学习动力,让他们拾起自尊,懂得自爱,培养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激發他们的斗志,帮他们扬起努力学习、克服困难的风帆,提高其学习效率,使他们想学、愿学、爱学、乐学。
小学生对实验现象总是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因此,教师可以有目的地设计一些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出乎学生意料的实验,充分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在教学“大气压力和浮力”一课时,我拿出一只空杯子,装满水,用纸盖上,问学生:“我将杯子倒过来,水会怎么样?”学生脱口而出:“水会流出来。”这时,我把杯子倒过来,事实完全出乎学生们的预料——纸好端端地贴在杯口,水一点儿也没有流出来。紧接着,我又问学生:“是什么把纸托住了呢?”一句话牵动了大家的好奇心,大气压力的知识很快在学生们的脑海中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科技创新活动具有综合性、创造性、实践性、独立性、社会性和学术性的特点,质疑往往是创新的起点,也是探求事物发展规律的起点。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留有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要引导学生通过现场演练提出问题、解答问题,注重思考、探究、发现和感悟交融。实验教学的优化标志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是否得到充分调动,认知和思维是否也同时得到强化和培养。例如教学“认识磁铁”一课时,我紧紧把握“磁铁能隔物吸铁”这一教学重点,设计了一个“巧取杯中回形针”的实验:在一只装满水的烧杯里,我将一只回形针放了进去,然后要求学生在不倒掉水、不把手伸进水中去取的条件下,把回形针取出来。学生们展开了积极探索,发挥创新思维,最终用磁铁隔着杯子取出了回形针。实验过程中,学生由于进行了积极主动的创新思考,很快就探索出磁铁有隔着物体吸铁的本领。这一实验设计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解决了教学难点,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实验课上分析并做出正确的解释,从而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这主要是指运用常识教学中的概念或原理对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或结果进行思考,强化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反向思考、铸造猜想的能力。反向思考就是突破思维定势,从对立、颠倒、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有时反向思考也是创新的捷径,反向思考能折射出人们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和创造性。
比如,面对学生提出的不着边际的问题,教师只要多给学生鼓励,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其创造思维,就能帮助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好习惯。我在教学“水的净化”一课时,针对酒精灯的使用和水的过滤实验列出了几道分析题:(1)点燃酒精灯时,为什么火柴要从灯芯下面点燃?(2)熄灭酒精灯时,为什么不能用嘴吹,而要用灯帽倾斜灭火?(3)水过滤倾倒液体时,为什么要沿着玻璃棒倾液?(4)过滤后的液体纯净吗?为什么?还要经过处理吗?
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动手实验,有意识地分析研判一些现象和结果。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切体会到,在知识教学、概念教学和实验教学中,不可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善于将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学生的认识规律紧密地结合起来。教师只有带着学生在思维的海洋中遨游,学生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思维方法,并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能力。
作为教师,我们在课堂上首先要重视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训练。有了这个条件做基础,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得到开发和培养。要使学生能够灵活、创新地解题,就必须使其掌握与解题有关的知识,也就是要“活”、要“新”,要引导学生善于转变观察视角,灵活选用解题途径,促进逻辑思维的创新与拓展,逐步帮助学生养成创新探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