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海
为人父母的工作,不是要创造一个特定的孩子,而是要提供一个充满爱且完全、稳定的保护空间,让充满无限可能的孩子可以蓬勃发展。这样的父母,就是“园丁式父母"。
“你觉得对孩子来说,童年最重要的是什么?”
“孩子惊恐万状地说:‘妈妈,壁橱里有一只可怕的妖怪!你会怎么做?”
“孩子在家里和一群小伙伴玩警察抓小偷,把屋子搞得一团糟,你看见了会怎么做?”
那天,我拿到《园丁与木匠》这本书,真的掩饰不住心头的迫不及待。带着几分饥渴和好奇,我悄悄地先行用扉页上的“测一测”对自己进行了“园丁与木匠”的测试。不怕大家笑话,4道题,只答对2道。带着几分尴尬,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非同寻常的育儿书。
都知道,生养孩子既不容易,又累得要命,可大多数人却依然乐此不疲。这又是为什么?是什么让这一切都值得?到底为人父母的真正意义在哪里?在《园丁与木匠》一书中,美国学者艾莉森·高普尼克以一位儿童心理学家、三个孩子的母亲,以及三个孙子的祖母等多重角色,用她的亲身经历与教育实践,引领着读者思考和探寻为人父母的本质——爱的真谛。
“我要让孩子上最好的大学、找最好的工作、挣最多的钱、买最好的房子、过最好的日子……”这几乎是中国绝大多数家庭的育儿“路线图”。然而,做父母的可曾想过,这样的由成人“一厢情愿”编制好的“路线图”,是不是适合孩子的独特人生呢?教育学专家马克斯·范梅南说:“智慧的教育者形成了一种对独特性的独特关注,他们关注孩子的独特性、情境的独特性和个人生活的独特性。”在书中,高普尼克也告诫我们:“童年天然就是一个极具可变性、可能性且充满了探索、创新、学习和想象的时期,尤其是人类的童年那么漫长,就更加如此。”
那么,教育作为一种“对独特性的独特关注”,什么样的父母才是好父母呢?高普尼克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照顾孩子就像照顾花园,做父母就像做一个园丁。”依照她的说法,为人父母的工作,不是要创造一个特定的孩子,而是要提供一个充满爱且完全、稳定的保护空间,让充满无限可能的孩子都可以蓬勃发展。这样的父母,就是“园丁式父母”。反之,就是“木匠式父母”,他们拿着锯子、刨子、尺子,总是按照他们的计划把孩子雕刻成他们希望的桌子、椅子。
叶圣陶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农业靠种植,植物要自己生长。”比如,当孩子提出想玩玩具,父母该做的不是告诉孩子这个玩具如何玩,而是给他们提供玩具,然后在孩子按照自己的玩法玩完后再把玩具捡起来。
《园丁与木匠》分为“边看边学”“边听边学”“边玩边学”“边练边学”等8个主题单元。这本书非同寻常之处在于,它超越技术层面,不谈方法和秘籍,它犹如一盏灯,一盏照亮读者自我前行的明灯。难怪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也就是本书的译者赵翌鲲评价该书:“这是我读过的最好的育儿书”。阅读《园丁与木匠》这本书,我们不仅能透过文字反思“焚琴煮鹤”,认识“木匠式育儿”的危害,还会明确“园丁式父母”的真正意义,学会如何平衡科技发展与孩子的独特性未来,享受用园丁式思维养育孩子的快乐。
(責编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