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艳艳
摘 要 农业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推动农业转型、优化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民增收并完善农业管理等,对我国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发展都大有裨益。基于此,以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慧云信息为例,分析了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完善对策。
关键词 农村经济;农业信息化;智慧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02.085
把信息化手段融入农业生产经营中,实现农村经济创新变革,是农业值得探索的发展方向。其中,广西慧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就打造了“智慧农业”领先模式,有效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发展农村经济,服务覆盖了30个省级行政区域,建立了3 000个智慧农业服务基地,服务面积达33.33万公顷。但当前,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还普遍存在着基础网络设施不健全、农民信息化意识薄弱、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等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应给予高度重视,助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
1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1 推动农业转型,优化农业结构
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等前沿的信息技术对经济发展提质增效起到了重要撑作用,其中,科技农业在创新型技术、先进型设施、前卫型理念的推广应用下产生,我国的农业发展从传统的廉价劳动力耕作时代转型进入知识型农业时代,实现了高效率高水平智慧农业生产[1]。农业信息化建设有助于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形成布局合理、结构科学的区域农业生产模式,在扩大农产品生产规模的同时兼顾提高农产品质量,同时运用信息化手段监测农作物生长态势,提供精准供料给水及病害防护。如慧云信息智能监控仪“耕小宝”可实时高精度监测作物生长的温度、湿度、光照、气压等气象数据,并自动预警异常环境,提供精准栽培周期及技术指导;AI耘眼可实现农作物病虫害识别及农药方案查询等,普及专家级科技智慧,帮助广大普通农户精确掌握高端种植及防护技术。慧云农业标准化生产系统将优质农产品种植经验及流程进行标准化定制与分享,实现了生产任务的自动化严谨下发执行、库存农资的高效利用和按时补充、生产区域的规律性巡查以及实际成果或问题的及时汇报与管控。
1.2 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民增收
农业信息化可以从根本上推动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健全农村市场体系,使得农业扶持政策与科技投入在农村发挥实质性的惠农效用,实现农民增收。建立农业生产信息共享网络,才能摆脱农业建设的滞后性,解决产量过多导致的农产品竞争力过大或供给不足问题,实现农产品产销信息一体化,同时帮助农民实时掌控农产品市场报价,了解市场需求及经销状况,促使农民站在农产品市场的主动面,调整自身产出,优化农业资源配置,降低产销不匹配的风险。此外,运用信息技术还有助于打破地域限制,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简化农产品销售流程,实现农产品向目标市场的精准投放,使广大农民得到切实经济效益[2]。如慧云信息打造的甘肃张掖现代农业示范园,拥有512座日光温室连片示范点和1 027座钢屋架大棚连片示范点,从生产端实现了标准智能化,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该示范园主要利用物联网监测技术及传感器、智能网关、自动预警、控温装置等设备替代人工作业,以实现远程控制,显著节省了人力成本。此外,慧云农产品安全追溯系统还自动建立了农产品独特防伪标识及丰富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环节档案,能够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有助于打造特色品牌。
1.3 完善管理流程,控制管理成本
随着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传统的农业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农村建设,而利用信息化手段完善农村经济体系,提高经济发展的透明度和可视性,便可为农村经济的高质量高效益发展开拓新的管理模式。信息化手段的一大优势在于可以实现农业生产信息的归集、整合和数据化分析,在为农民农业生产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加大了农村的监察力度,这对趋于大规模种植耕作的现代农业尤为重要。通过数据查询与对比分析,管理人员可对整个农场甚至农业市场有较为全面的掌控,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浪费[3]。此外,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农村发展中,实现会计业务电算化处理,可以降低人力资源成本,使财务工作精简高效运行,控制农村发展成本,进一步提高农业效益。慧云信息就建立了农业物联网监控系统,拥有50余种农业智能传感及控制设备,全面监测农田气象环境、土壤墒情、病虫害、作物长势等,利用手机等智能设备即可远程控制大棚内多种设施,预先设定灌溉、通风等操作,降低了管理成本。
2 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基础网络设施不健全
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网络覆盖率低,有的地区仅可以满足农民基本的通讯网络需要,甚至未实现网络覆盖,但若想实现信息化,必先完成信息化设备配置,而信息化设备的引入、定期更新维护及运营伴随着大量的资金投入。这便是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难题,给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冲击。此外,农业种植高端设备和运输工具欠缺也制约着农业生产由传统模式向信息化模式的转型。
2.2 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若受资金限制忽略专门化的农业信息化网络建设或引入低成本的信息设备,农民获取不到全面的信息资源,信息化建设的经济效益将大打折扣,由此带来的利益不足以使农村经济实现大程度突破式发展,会延缓信息化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4]。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成本高,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可以持久延续,但投资回收期较长,短期内无法获得直观的经济效益,会降低农民对信息化建设的认可程度。
2.3 农民信息化意识薄弱
受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限制,我国农村地区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大多数农民学历低,在传统的家庭式耕作种植经营方面是行家,但对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知之甚少,其作为农业信息化的主要建设者和实施人,對先进科学技术较差的接受和学习能力使农业生产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难上加难。在人口结构方面,农村年轻力壮的青年劳动力大多选择进入大城市打拼,留守在农村的多为老年人和儿童,他们对信息技术的认知与学习热情不高,学习能力也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农村信息化建设难以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