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同情概述与教育启示

2020-06-21 15:31朱燕群
锋绘 2020年3期
关键词:教育启示心理健康

朱燕群

摘 要: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愈发突显,自我同情是心理健康的保护因子,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本文通过介绍自我同情的概念、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提出自我同情视角下的教育启示,希望能为教育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自我同情;心理健康;教育启示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不仅是成年人,处于成长关键期的青少年承受的各种压力也在逐渐增大。早在2004年,就有数据显示,我国有3000万名左右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有着各类情绪障碍或行为问题,正遭受着因此带来的极大困扰,并且人数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各类事件,也使得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愈发受到各方的关注,而在各类应对途径中,学校教育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我们常讲起要“宽以待人”,却又常常忽视了“宽以待己”的重要性。随着对自我概念领域的深入探索,自我同情逐渐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自我同情,简而言之,就是像对待他人一样,以公平、理解之心待己,以接纳、宽容之心待己,是一种指向自我的积极、健康态度。多项研究的结果均显示,高自我同情者,能更好调整心态,更倾向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降低负性事件带来的消极影响,减少对心理健康的伤害。

1 自我同情的概念界定与构成

自我同情(self-compassion)这一概念,是由美国的Neff博士在2003年首次提出。自我同情以孔子的仁爱观、佛教的慈悲观、亚当·斯密的同情论等为理论基础,是一种与自己的不完美释怀的自我交往方式。在国内的研究中,有些学者也把其译为“自我怜悯”、“自我悲悯”、“自我关懷”或“自悯”,不过也有部分研究中,“自我怜悯”、“自我悲悯”、“自我关怀”或“自悯”并不是自我同情的译文。

自我同情包含三个成分,分别是自我宽容(self-kindness)、普遍人性感(the sense of common-humanity)、正念(mindfulness)。这三个成分既相互区别,在概念上有很大的不同,又相互引起、相互依赖。其中,自我宽容可以看作是自我同情的情感成分,是指个体在失意之时,能够无条件理解、包容、安慰自我,而不是进行自我批判(self-criticism)。普遍人性感担任着认知成分,是指个体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痛苦、失败、不足等,是所有人都会发生的正常行为,并不是只有自己会经受这些遭遇,明白每个人都在过着不完美的生活,体验到与他人的联结,而不是陷入孤独感(isolation)。正念可以看作为自我同情的高级调节控制成分,指个体能够觉察并正视自己的所处状态,以一种超脱自我的视角,客观地、非评判地看待自己的不顺经历、负面情绪,而不是陷入过度沉湎(over-identification)。

2 自我同情与心理健康

2.1 自我同情与认知

自我同情的提升对学生的学业有着积极帮助。Neff等人研究发现,自我同情与掌握目标、内在动机呈现正相关,提高个体的自我同情水平,能够提升个体的内在动机,个体能够更自主地掌握学习机会,并从中获得乐趣。而在以初中生为被试的研究中发现,自我同情与学习投入显著正相关,也能够负向预测学习倦怠水平,拥有更高自我同情的个体,在面对消极的学业评价、学业困境时,更会倾向于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有更高的自我提升意愿,而不是以消极对抗消极。

2.2 自我同情与情绪情感

自我同情与焦虑、抑郁等情绪呈现负相关,与自尊、主观幸福感等呈正相关。谭锦绣对高三学生的考试焦虑和自我同情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二者之间的相关极其显著,并且实验组在经过同情心训练后,相较于对照组,自我同情水平显著提高,考试焦虑水平显著下降,实验组在干预前、后的数据对比的也呈现上述的结果。刘亚则针对初中生的社交焦虑与自我同情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也发现自我同情水平能够有效预测个体的社交焦虑,并且在干预过程中发现,调节普遍人性感和正念这两个维度,更能出现显著的效果。

2.3 自我同情与行为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研究者也进行了自我同情与此领域相关的研究。网络成瘾、网络不道德情境下的行为反应,被证实与自我同情也有关。研究发现,自我同情的三个维度与网络成瘾有着负相关,自我同情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减轻或预防个体的网络成瘾。唐颖采用两个不同的情景故事,分别诱发被试在遭遇网络不道德行为、做出网络不道德行为两种情境下的自我同情。实验结果显示,在遭遇网络不道德行为后,自我同情能使被试的愤怒感、对他人做出类似行为的倾向显著降低,在做出网络不道德行为后,特质性自我同情越高的人,内疚感越低、不再犯类似错误的承诺倾向越高、弥补与帮助倾向越高。自我同情也影响着个体的人际交往状态,高自我同情者,会对他人做出更高的信任评价,并且在经历被背叛后,仍然具有高信任度,即使信任不足,也有较高宽恕的宽恕倾向。

3 自我同情视角下的教育启示

3.1 鼓励学生适当宽以待己

学习过程中,不少学生在面对消极学业事件时,会出现“大家都学的那么快,怎么就我这么笨”、“我真是做啥啥不行”、“我每次都考这么差,还念什么书”等过度自我否定、自我孤立的想法。此类的自我批判,会带来诸多的负面情绪和影响,而高自我同情水平,能够帮助抵抗这些不良伤害。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适当“宽以待己”,帮助学生提高自我同情水平,使学生更能以客观、平和的心态去正视自己的处境,有更强的自信心,不陷入妄自菲薄,能够自己引领自己跳出消极的思维圈,领悟到大家都有着各自的不擅长、各自的不顺。从而在遭遇负性事件时,不去否定或放大自己的经历与感受,与自己友好相处。

3.2 建立友爱的班集体

班级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重要组织,良好的班级氛围对学生的自我同情、学业提升都有着积极意义。例如,当学业困难、压力侵袭时,除了可能会激活对父母、同伴的依恋,学生也会产生对班级的安全团体依恋。对团体的依恋状态,可以直接影响,或通过自我同情等机制,影响到个体的学习倦怠。在班集体里体验不到归属感、没有融入意愿等表现的个体,更可能有各种学习倦怠表现。所以,有意识地创建和谐、友爱、互助的班级团体,增强集体凝聚力,维护学生对班集体的安全联结,是每个班主任的工作重任。

3.3 关注每一个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帮助每一个学生找寻自己在班级里的定位。尤其是要特别关注一些群体,比如经历留守的初中生、未担任班级干部的学生等。研究表明,有留守经历的初中生,自我同情水平普遍会更低,在班级没有担任职务的学生,所体验到的普遍人性感也会更低,更容易产生孤立感。同时,也有学者发现,学校所在地也影响着自我同情水平的得分,处于非市级地区的学校老师,更要付出较多的关注。教师要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对学生的不佳状态要有及时的发觉,进行积极的引导。

3.4 开展自我同情训练项目

教师除了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我同情,也可以考虑发起相关项目,来训练学生的自我同情水平。比如,开展正念自我同情训练,这是Neff等人2012年所开发出的,是仿照MBSR的结构一种团体训练方案,专门用于提升自我同情水平。杨琳等人对进行了本土化,设计了为期8周的干预,内容包括“身体扫描与吃葡萄干练习”、“慈悲心训练”、“寻找自我同情之语、格式塔双椅技术”等。结果显示,被试经过该干预,自我同情水平显著提高,抑郁水平明显降低。除此之外,团体心理辅导、正念疗法、仁慈冥想技术、自悯信书、跑步、瑜伽等方法,也均能达到良好效果。

3.5 保持密切的家校合作

家长是学生成长路上重要的“老师”,学生自我同情的提高,离不开家长的共同努力。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过度苛责等教育方式,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冲突等,都会影响到孩子自我同情水平的发展。所以,教师应要与家庭密切沟通、相互配合,及时交流学生的状态,通过讲座、班会、宣传手册等方式,或通过现在流行的公众号文章、视频推送等新形式,向家长普及自我同情的重要性,并教给家长如何培养自我同情的方法。只有学校和家庭保持良好合作,才更有利于促进学生自我同情水平的成长。

参考文献

[1]Neff, K. D..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scale to measure self-compassion[J]. Self and Identity,2003,2(3):223-250.

[2]Neff, K. D.. Self-compassion: an alternative conceptualization of a healthy attitude toward oneself[J]. Self and Identity,2003,2(2):85-101.

[3]张耀华,刘聪慧,董研.自我观的新形式:有关自悯的研究论述[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12):1872-1881.

[4]肖飒.不公平感对自私行为的影响:自我同情的调节作用[D].四川师范大学,2018.

[5]Neff, K. D., Hseih, Y., Dejitthirat, K. Self-compassion, achievement goals, and coping with academic failure[J]. Self and identity,2005,4(3):263-287.

[6]江永強,邵云天,蔺秀云,等.初中生班级团体依恋、自悯与学习倦怠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8,34(04):472-480.

[7]李贞.初中生感知到的亲子冲突、自我同情和学业投入之间的关系及教育对策[D].河南大学,2019.

[8]Mills, A., Gilbert, P., Bellew,R., et al. Paranoid beliefs and self-criticism in students[J]. Clinical psychology & psychotherapy,2007,14(5):358-364.

[9]雷文雅.自我同情、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4.

[10]谭锦绣.提高自我同情水平对缓解高三学生考试焦虑的干预研究[D].西南大学,2014.

[11]刘亚.初中生社交焦虑及其干预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7.

[12]乔治娟.心理灵活性对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心理作用机制[D].陕西师范大学,2019.

[13]唐颖.网络不道德情境下自悯对道德情绪及行为倾向的调节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5.

[14]赵梓晴.高中生自悯、人际信任与宽恕的关系[D].北京林业大学,2014.

[15]杨琳,刘晔颖,邵佳,等.自我同情团体训练对研究生抑郁的干预效果初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23(05):947-950.

猜你喜欢
教育启示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学科特点及发展趋势研究
《弟子规》对当代父母进行家庭教育的影响和启发
数字媒介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育启示
纽曼的大学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跌宕起伏的心理健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