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习近平挫折观对培养新时代青年抗挫折能力的启示

2020-06-21 15:31颜川
锋绘 2020年3期

颜川

摘 要: 1969年到1975年青年习近平来到陕北梁家河插队,这段经历在他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乃至治国理政思想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他遭遇了精神和生活环境上的多重挫折,关于他插队期间生活、劳动、读书、奋斗的青春成长故事形成了他独特的挫折观。遭遇挫折要“拧紧‘总开关”——坚定崇高的政治理想和自信;了解挫折要懂得“人心就是力量”——扎根基层,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实践观;克服挫折要坚持“打铁还需自身硬”——困境中的自我积淀。对新时代青年克服成长成才路上的挫折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 青年习近平;挫折观;新时代青年

心理学界关于挫折的定义大相径庭,最具代表性的是《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中提出的“挫折是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因客观或主观的原因受到阻碍或干扰,致使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体验。”抗挫折能力则是指个体抵抗挫折的能力,包括挫折耐受力、挫折排解力和挫折成长力,即个体能耐受挫折、排解挫折,并能从挫折中成长的能力。当前,我国正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新时代青年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对青年的培养关系着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但是,正因为新时代青年生活在中国近代以来最繁荣的时代,生长条件优越,成长成才过程中缺乏磨炼,抗挫折能力弱,因此挫折教育是当前青年培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党的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奋斗的色彩,其青年时期上山下乡的经历对他后来的成长和经历产生了重大影响和作用。七年的知青生活无疑充满了艰难险阻,但他在逆境中成长,在挫折中升华,与其树立的正确的挫折观密不可分。新时代青年学习青年习近平对抗挫折的态度和方法,对树立正确的挫折意识,提升抗挫折能力,造就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969年,习近平年仅15岁,毅然选择了离开北京,开始了七年陕北梁家河的插队时光。2002年习近平发表的一篇回忆自述中写到“我的成长进步始于陕北。最大的收获一是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这两点收获,是青年习近平挫折观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与远大、坚定的政治理想,坚持读书学习共同组成了青年习近平的挫折观。

1 遭遇挫折要“拧紧‘总开关”——坚定崇高的政治理想和自信

1962年习近平年仅9岁,便遭遇了一次家庭的重大挫折,父辈成了党内斗争的牺牲品,父亲被迫害挨批斗,母亲受审查。出生于高干、革命家庭的他横遭家庭变故。但是正如后来习近平写给他父亲88岁生日的贺信中提到的“学您对共产主义信仰的执着追求。无论是白色恐怖的年代,还是极左路线时期;无论是受人诬陷,还是身处逆境,爸爸您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坚定不移”。正是父亲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支持、鼓励了青年习近平走过七年艰苦的插队生涯,对党、对人民的忠诚也成为了习近平战胜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支柱。从“问题”知青到加入党组织成为村支部书记,到被选派为社教干部,从普通群众到被批准加入党组织和推选为村支部书记,青年习近平走过了一段漫长的战胜挫折的道路。遭遇挫折,青年习近平始终保持不变的“初心”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政治意志和政治理想,成为他克服挫折的重要精神支柱。

从相对优越的城市生活,来到自然条件艰苦的陕北插队,生活环境的变化加上家庭变故以及前途渺茫所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面对生活的多重挑战,青年习近平勇往直前、乘风破浪,锻造出了他卓绝的奋斗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也提高了他在基层工作的能力。正是有了这段逆境中的成长经历,在之后的工作生活中,他能够迎难而上、敢于担当。

《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是北京大学徐凯文博士在2016年发表的一篇演讲,演讲就是从高校发生的各类学生心理问题事件开始,其关于青年价值观和理想信念问题的讨论内容发人深省,并且首次提出的青年“空心病”的概念“核心问题是缺乏支撑其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他们不知道为什么活下去,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改革开放给我国社会经济带来了空前高速发展,也随之产生了一定的社会矛盾,例如,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出现多重矛盾,包括困扰他们的如何平衡个人与集体关系、如何化解价值取向多元化和价值评价多标准带来的冲突、以及如何避免自身条件不足所带来的个人期望和自我实现等等,这些都是社会的转型相对滞后所带来的社会、家庭、学校教育与时代进步相脱节所产生的。可见,当下新时代青年也正在遭遇人生价值观的重大挫折和挑战,因此,我们亟待从青年习近平的身上汲取养分,从认识觉悟上培养新时代青年的抗挫折能力。就是要积极引导新时代青年在这个信息爆炸、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中,直面困难、勇于挑战,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奋斗向上的人生观,确立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抱负。

2 了解挫折要懂得“人心就是力量”——扎根基层,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实践观

遭遇人生重大挫折后的青年习近平深刻的意識到,要战胜挫折,首先就是要了解挫折,懂得“人心就是力量”,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坚持实事求是,走好群众路线,培育人民情怀。到陕北梁家河插队是青年习近平从学校进入社会的第一步,也是他走进群众、了解人民、扎根基层的开始。在陕北,他始终与普通老百姓一样,住的是简陋的窑洞,吃的是糠菜、粗粮,山上劳动、修堤打坝,从不含糊。赵家河搞“社教”以及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的经历将青年习近平锻造成了一名优秀的基层干部,他实干苦干,办沼气、修建深水井……不仅改善了当时艰难的农村生活,也改变了世世代代的村民的命运,是一件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好事。多年后总结七年的知青生活,他说到“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现在我还受益于此。”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群众需要什么就干什么,为群众做实事成为青年习近平始终不渝的信念,他真正做到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也成为习近平充分联系实际、了解挫折的重要基础。

书中收录了许多习近平与群众之间的感人事迹,“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第二故乡,我时刻铭记陕北人民的养育之情”。他用玉米团子跟老乡换难以下咽的粗糠干粮,他善待智力残缺的孩子,他将过冬的衣物、仅有的粮票给路过的“乞食老汉”……正是在与群众的朝夕相处中,青年习近平开始懂得“什么叫群众”,开始认识到群众生活的疾苦,了解他们的述求,也在不断融入的过程中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今后如果有条件、有机会,我一定要从政,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都是黄土地的儿子”。也正是在这充分了解挫折、扎根实际的基础上,他进一步为克服挫折埋下了伏笔。

身处一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快节奏、强压力、激烈竞争下成长的青年,学习青年习近平对待挫折的态度,就是要从个性品质上增强新时代青年的抗挫折能力,培养直面挫折的勇气。“书万卷书,行万里路”,新时代青年人面对生活挫折,除了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淀之外,更多的还有投身实际、扎根社会,充分了解挫折。当前,青年一代普遍面临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学习生活脱离社会实际,缺乏了解和体验,人生价值、自我实现无法匹配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竞争环境日益激烈、人际相处的复杂都使得他们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后遭遇挫折。从青年习近平身上,我们看到了他如何在挫折面前临危不惧,勇于直面挫折,扎根实际了解挫折,是我们新时代青年的学习榜样。

3 克服挫折要坚持“打铁还需自身硬”——困境中的自我积淀

纵观习总书记十八大以来的讲话,具有两个鲜明的特色,一个就是引经据典,古典名言、名人轶事随处可见,另一个就是非常接地气。这无疑也与他个人学识修养密不可分。当时插队环境十分艰苦,青年习近平一方面精神上饱受煎熬,另一方面,生活中也面临严峻的考验,在这样的双重磨炼下,他仍旧没有放弃读书学习,形成了他挫折观的第三点,那就是坚持自我提升和自我积淀。2014年的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讲话时就谈到了青年读书经历,梁家河生活环境极其艰苦,学习条件也相应匮乏,空闲时间除了主动深入群众,融入农村生活,就是为了提升文化素养到处去寻找和阅读各种书籍。在书中多次提到,看书习近平最大的兴趣爱好,熬夜看书、农闲之余看书、工作之余看书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从没放弃过读书学习。所以在插队期间他阅读了大量中外文学经典,现当代著作和专业书籍,看遍能找到的所有文学经典,为自己摆脱逆境、克服挫折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青年习近平不仅广泛涉猎,也有独到的读书方式。形成了横向知识面结构宽、纵向专业知识底蕴深的知识结构,是他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基石。

当然,克服挫折并不仅仅是依靠大量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懂得学以致用,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特别注重将书中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例如在置办沼气方面,他不仅自己购买了相关技术书籍,还亲自带队到四川学习置办沼气的技术,最终实现了沼气发电。

我国自古以来读书人都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美好愿景,读书,不仅影响个人的学识素养,更直接与国家发展命脉接轨,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社会信息化发展迅猛,各种文化现象、思想浪潮的传播更加迅速,也加速了我国青少年阅读兴趣低、阅读功利化、娱乐化、网络化、碎片化等现象的发生,阅读状况令人担忧。读书也就变成了当前新时代青年面临的重大挫折,因此要从读书环境上提高新时代青年的抗挫折能力。青年习近平在面对生活、思想的挫折时表现出的冷静思考、自我积淀,对提升当下青年人读书水平有重大意义。

新时代青年承担着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历史使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流砥柱,学习领会青年习近平抵抗挫折、战胜挫折的精神内涵,从中汲取知識和本领,应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去。有了榜样的引领,新时代青年成长路上定能戒骄戒躁,以卓越的学识、过人的胆识绘制中国未来更美的蓝图。

参考文献

[1]车文博.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杨秀君.心理素质与人生:哈佛游学手记[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习近平.我是黄土地的儿子[J].西部大开发,2012,(09):109-112.

[4]《习仲勋革命生涯》编辑组编.习仲勋革命生涯[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

[5]http://www.psychspace.com/psych/viewnews-12873.

[6]范明英,樊俊.选择的困惑:青年大学生政治信仰现状及引导原则[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05):71-78,85.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8]学习时报记者组.伟略引领意无限——陕西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纪实[N].学习时报,2017-09-13.

[9]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

[10]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J].美术,2015,(11):4-10.

[11]吴青熹.青年习近平的读书之道[N].学习时报,2018-05-23(005).

[12]谢忠强,袁随芳.习近平读书观研究:价值、现状与路径[J].攀登,2019,38,(01):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