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通感 丰富体验

2020-06-21 15:32陈萍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审美能力

陈萍

[摘 要] 通感是各感官之间相互协作、相互补充的感觉,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从在亲身参与中获得感情、感受、感受的体验。在音乐欣赏课堂上,利用通感体验调动各种审美器官,打通人的“内心”通道,将听觉、动觉、视觉、感觉、知觉与情感、意志、认知等联系在一起,获得音乐感知力,采取视听结合、动听结合、声势动作等方式,唤醒学生多种感知觉的音乐活动,让学生主动体验、感悟音乐,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关键词]通感体验;音乐感知;审美能力

美国音乐教育家格雷珍·希尔尼穆斯·比尔在其著作《体验音乐——美国音乐教育理念与教学案例》中写道:“应该让学生像成年人一样直接进入音乐体验,进行音乐思考,由此让他们引入音乐的主题。”体验式音乐课堂教学是音乐教育的一种基本教学形态,主要通过参与具体音乐活动,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体验情感,提升音乐审美能力,发展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到音乐实践,获得音乐的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音乐教学是听觉艺术与情感世界沟通的一架桥梁,它将我们带入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课堂上,教师通过引导,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让学生在情感上得到更多的体验。

“通感”是音乐教学中的一种感觉互通现象。在音乐教学中运用“通感”,能够让学生获得美妙的音乐享受。在欣赏教学中,通感体验能够唤醒学生各方面的情感,通过各个感官的刺激,不断让学生的情感世界变得丰富,激发学生的听觉感受,从而对音乐产生兴趣,并感受到音乐艺术美的真谛。

音乐欣赏的心理活动之一便是音响感知,而音响感知又是音乐欣赏的前提与基础,一切情感体验和想象联想都必须靠对音响的感知来引发,同时也是一种对音乐形式美的欣赏。

一、感觉与知觉联系,打开多元的审美通道

在心理学中描述“通感”是从一种感觉引起另外一种感觉的心理活动。通感是所有人身上表现出来的普遍反应,发生在感觉层面上,对于声音的刺激使人产生听觉体验和非听觉性体验。例如:视觉形象、运动感觉、感情体验,等等。在欣赏教学中通过多种感觉的互通,以聆听—感知—体验音乐,以唱—奏—动—做—演—思的奏乐实践,对音乐教化和人格构建起着重大的积极作用。用全部感官和洞察力深入到音乐的整体中去,从许多不同的领域出发:用嗓音、动作和舞蹈、乐器演奏、有意识的音乐倾听、绘画、记谱以及知识性的见解,去寻求各种结合,促成整体的学习,并使音乐、语言和动作统一得足以使学生体验和感受。激起和促进学生对音乐的喜爱与欢乐,为不断更精致的音乐表现可能性打开空间。

(一)化无形为有形,声形相伴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欣赏能力的形成,对于学生丰富情感、提高音乐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意義。”在小学音乐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至少两首欣赏作品,占单元学习内容的一半。音乐归根结底是一门听觉的艺术,聆听是欣赏教学的核心,音乐自身的非视觉性将听觉与视觉相互交融,让音乐形象的体验更直观。例如,在欣赏管弦乐《顽皮的小闹钟》一课中,学生通过聆听作品,观看PPT呈现的小闹钟图示,用手臂摆动表现分针和秒针的转动,体现音的长短;在《打字机之歌》中,学生用嘴巴发出“丁丁”的声音,模仿打字机打字时发出“丁”,一页纸张打完发出“刷”的声音,将音乐中的八分音乐和乐句生动、形象化;欣赏圣桑的《动物狂欢节》中,教师引导学生联想体会持续低音表现的“大象”形象,高音表现的“鸟舍”等;而在《邮递马车》一课欣赏中,在整体感受时,教师和学生随着音乐表演同时加入打击乐器,共同营造这样一幅情境:邮递员骑马儿(响板表现马蹄声)“驾”(蛙鸣筒表现)的一声出发了,来到各家门前,敲门(沙锤表现),找信封(三角铁表现),投递信等,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音乐主题划分,音乐的情绪、速度与力度。

(二)由抽象变具体,声物结合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训练与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听觉感知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思维,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让抽象的音乐变得可捕捉,更加直观、容易理解呢?听觉与动觉相结合,打通触觉、味觉等多种通道共同参与感知音乐。某个音响效果沉重与轻巧,明亮与低沉,其实就是音乐带给我们的触觉体验。声音的感知也可以用高低、强弱、轻重来表现。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皮球、纱巾、纸杯等不同触感的教具设计教学活动。例如,《圆圈舞》管弦乐,是一首三拍的作品,在初听时教师可以设计学生围圆,教师加入圆中,与学生一起,随着音乐,滚动皮球,再将皮球传出,让学生亲身参与并感受三拍子律动感,由听觉带入触觉,细细揣摩;《打字机之歌》中,音乐中大量的八分音乐和乐句划分,是这首作品的特色,教师可以找来一台打字机,让学生感受打字时发出“丁”,及一页纸张打完发出“刷”的声音,学生就能够直观感受音符与乐句。

教师讲述音乐中节拍2/4拍的含义,可采用图形以画圆的方式:“○”大圆圈拍手表示强拍,“○”小圆圈拍腿表示弱拍。对于不同的音乐体裁,也可以用图形来表示,例如,单三段体:△○?,回旋曲式:△?△○△等。设计图形的方式,而不仅仅是教师讲解音乐知识,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教师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不仅提供了愉快的学习气氛,而且丰富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使学生的音乐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二、时间与空间联想,搭建多维的审美能力

时间与空间物理名词,同时也可以描述在音乐要素上,音乐的时间属性体现在速度、音长、节奏上;“重”“轻”“远”“近”等空间性质词语,则可以通过音乐强弱、力度来表达。例如:欣赏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序曲中,小提琴高音区的跳音,让学生联想小精灵的印象;《婚礼进行曲》通过足够强的力度来描绘“盛大”婚礼场面。鲍罗丁的《在中亚西亚草原上》,音乐开始部分,弦乐的长音营造出空旷、静谧的感觉;音乐主题由强到弱,让学生造成一个商队和一个军队由远及近的联想。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野蜂飞舞》作品,由大量十六分音符速度联想到野蜂的飞行速度;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中《未出壳小鸡的舞蹈》中有跳动的节奏,也有跑动的节奏,十分生动形象。二胡独奏曲《赛马》中,用二胡模仿马的嘶鸣、马蹄踏步的节奏,使学生产生对马的联想。斯美塔那的《沃尔塔瓦河》开始的地方,长笛的旋律使学生联想到流动的河水及透明的色彩。在这些音乐欣赏过程中,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瑞士音乐教育家Hasn  Georg N?geli 提出:“音乐的感官,首先是通过旋律和力度的课程,全面地加以激发,然后通过结合音的各种元素,多方面地加以扩大、提高并净化成为真正的艺术感官。”这样就能做到“再确切不过地体察艺术对象作为概念和情感的事物。” 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指出:“以各种原本的元素去游戏,以节奏、音响、旋律、言词和动作,会激发幻想并培养幻想。必须在孩子心中发展并培养幻想,必须使塑造的意欲原动力活跃起来,并使之净化为形式,否则这些素质会萎缩、退化。”

笔者在欣赏苏少版二年级上册《在钟表店里》管弦乐的导入环节中,安排学生按队列站好后,弯腰,双手自然下垂,然后开始配合动作有节奏地朗诵。当朗诵到“走”字时,开始将双手作左右摇摆:弯下腰,垂下手,听口令:“走”!齐步走,别落后!一下左,一下右,两只钟摆晃悠悠。不用力,自动走,无牵无挂享自由。按节拍,有节奏,分秒不差到最后。这一操练要求极度松弛、自然,宛如钟摆。这也是锻炼和培养双臂松弛、有控制的好练习。

笔者在欣赏苏少版一年级上册《野蜂飞舞》新授环节中,部分设计如下:

(1)复听《野蜂飞舞》让学生运用点和线条表示听到密集节奏和旋律走向,从而理解音乐形象,并介绍以小提琴独奏的音乐表现形式,出示主题旋律。

用具体的线条来表达主题A中密集的十六分音符节奏,用“… … …”状来表现主题B的舒缓,让学生真正感受音乐中的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和主题之间旋律线条的变化,从而获得对音乐的审美和感知能力。

(2)给出不同节奏型,带着学生共同体验,一起用人声“diu”“bong”“weng”模仿野蜂,给出四小节的乐段。

采用人声模仿野蜂的声音再现生活中的场景,惟妙惟肖,让学生更好地把握音乐形象,体验节奏的疏密。奇妙的人声组合让学生跃跃欲试,将“听”与“动”融合,在丰富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师生互动。

三、情绪与情感交织,丰富多层的审美体验

艺术的物质材料是体现艺术的特征的基础,也是构成艺术美的基本要素,当我们在说一种艺术美的时候,是与人的知觉、感觉、情感等心理行为有关,音乐艺术从它诞生开始直至今天,总是以音响标志着他的存在。音乐中跌宕起伏的音高,张弛变化的节奏,强弱不同的力度,丰富多彩的音色,并且与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激起情感情绪反应,对人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学生在欣賞音乐中的美时,从对音乐的形式与内涵的感受与理解中获得美的心理体验,便是审美体验。我们在欣赏一部音乐作品的时候,之所以感到它的美,是因为音乐作品中体现出一种我们所熟悉的风格特征,从中使我们看到了对整个民族文化和时代背景有益的东西。从音高、节奏、节拍、力度、音色等音乐的表现手段,凭感知获得相近的体验,感受到音乐美的品味。例如,格里格的《索尔维格之歌》,节奏和旋律具有明显延绵性、深情性,格拉纳·莎尔汀的《微笑波尔卡》音乐主题A的欢快活泼与主题B的舒缓情绪形成对比,学生通过对比聆听知晓。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开始几小节产生紧张、震威的感觉;河北民歌《小白菜》中级进下行小二度带来紧张、悲伤性的情绪。

在欣赏苏少版三年级上册《微笑波尔卡》一课完整欣赏环节中,将声势动作配合不同主题旋律进行音乐表演,具体设计如下:

主题A:

搓手+拍手(三下)+搓手+拍手(外送)+拍手(朝左)+拍手(朝右)+拍手(中间)

主题B:

右划旋律线(由上而下)+左划旋律线(张合手指,由下而上)+捻指(左右摆动)+右(张合手指)+左(张合手指)+双手划旋律线(由上而下)

主题C:

朝左捻指(由上而下)+朝右(拍腿)+拍手(朝左)+拍手(朝右)+拍手(中间)

让学生随着音乐律动,感受音乐快的速度与活泼的情绪,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过程性体验,将听觉、视觉、动觉、感觉相互融合,让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在聆听过程中把握音乐的时间属性,以感觉对音乐产生初步印象,利用听觉感受音乐的形式与内涵,以视觉对音乐作品以非语义性表达的呈现,通过动觉将抽象的音乐符号具体化,以知觉由感性转向理性创作更丰富的音乐作品。教学中让学生产生欣赏兴趣,鼓励学生对音乐作品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养成聆听音乐的习惯,逐步积累欣赏音乐审美能力。雷默的审美体验理论认为,音乐审美体验的基础是音响。即通过初步的审美体验——深入音乐内部的体验(音乐要素)——表演的概念化。教师带领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通过音乐的形式美,即作曲家所创作的音乐中的音乐结构形式,来让学生领会与欣赏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内容美,并且通过想象从表演中去寻找主题,从欣赏中获得审美体验。

[参 考 文 献]

[1]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3]周海宏.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对音乐音响与其表现对象之间关系的心理学与美学研究[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4]廖乃雄.音乐教学法[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5]田素梅.中小学体验式音乐课堂教学的内涵、外延与实践运用[J].中国音乐教育,2019(8).

(责任编辑:李雪虹)

猜你喜欢
审美能力
试论中学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女校教育下艺术概论课堂教学的思考
谈高中美术鉴赏教育中审美价值的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艺术体操教学中提高审美能力的途径探索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