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淑婷
在深圳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城市范例与先行示范区的建设中,罗湖作为与特区同成长的“老城区、旧城区”,从“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出发,全面提升居住、医疗、教育、文化质量,做好“宜居在罗湖”,进而打造“创新在罗湖”“奋斗在罗湖”的更优制度环境,努力走出一条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先行示范之路。
对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来说,“踏实、放心”就是罗湖的标签。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罗湖区的56家社康中心数百名医务工作者和罗湖医院互联网医院上千名医生,线上问诊、线下服务,为居民提供了全方位医疗保障。
这一切,都得益于罗湖近五年的医改。通过医改,罗湖把社康中心做大做强,为辖区居民提供了立体式、全覆盖的防控服务。当前,罗湖社康机构诊疗量占比已超过45%,家庭医生签约累计52.2万人,每万人全科医生数4.07名,提前十年达到国家有关标准。
罗湖先后推出了旧改、棚改、医改、教改、基层治理改革等60多项重点改革,以及针对群众身边事、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微改革”,基本建成了15分钟“就医圈”,破解了一批制约城市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民生幸福的标杆。
从“宜居在罗湖”,到“创新在罗湖”“奋斗在罗湖”,罗湖正努力走出一条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先行示范之路。
作为深圳最早的建成区,经过40多年的发展,罗湖土地开发强度大,建筑密度、商业网点密度、建成区人口密度均为深圳最高,甚至超过东京,区域内产业升级发展空间受限,企业持续外流压力增大。
为破解上述难题,罗湖率先成为深圳市城市更新试点,为全国城市更新改革探路。针对棚改难题,创立了“政府主导+国企服务+三房建设”的棚改模式;“先做产业规划,再做空间规划”,尽可能少走弯路,实现了“城市更新+产业升级”。
清水河片区产业用地,聚焦发展人工智能、生命健康、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建设人工智能公共技术平台等创新载体,打造人工智能研发孵化基地,被喻為罗湖区贯彻落实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头炮工程”。
罗湖区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枢纽,承担服务内地与香港交流的功能,拥有三大口岸,广州、东莞等周边城市一小时可达,有“湾区之心”美名。未来立足“一主两区三带”发展新格局,罗湖还将在国土空间拓展、存量土地开发、土地立体利用等方面先行先试,有望诞生蔡屋围-湖贝深南总部经济廊道等四大“千亿片区”。
罗湖因改革开放而生,从“打渔种田”到“万元户村”,昔日狭小的渔村,如今已成为国际化的现代大都市,形成了金融、设计、口岸经济、跨境消费等多个领域的特色经济。
罗湖是改革开放的缩影,曾创造多个“全国第一”:第一个物业管理小区、第一家外资银行、第一家麦当劳等。这里不仅有“冲破计划经济藩篱”“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创新精神,也有安全稳定、公平正义的制度环境和基层治理体系。
“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就近办”“上门办”和“容缺办”在罗湖已经成为现实,罗湖区创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也成为全国亮点。
罗湖区还鼓励物业企业参与基层治理,1011个物业小区纳入“物业分级管理+考核奖惩”体系,118个无物业管理小区完成综合整治,经验做法入选广东省社会治理实践创新项目和深圳市治理现代化优秀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