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万章
李果吉 庄圃长椿图 167cm×49cm 绫本设色 广东省博物馆藏
李果吉为明末清初的山水画家。他字吉六,号三洲,别署八十一峰散人,广东香山(今中山市)榄溪村人。因其僻居岭海,又与彼时主流文人圈缺乏广泛的交流,且既无功名,传世的诗文及书画又极少,因而知其名者寥寥。关于他的相关资料,仅见于《香山县志》《岭南画征略》《广东文献》《广州府志》及李履庵《榄溪画人小传》等籍,其内容大抵为:“精于画,深得黄子久笔意,又仿程六无斧劈皴法,芭蕉、兰竹、水石俱宗之,尤长于大米,点染雨景,极溟蒙之致。当徙乡,时人皆点金无术。吉竟以此艺受知于藩府金长史。三城人士,馈金求之,门不停辙,资斧赖以丰饶。”据此可知李果吉的画学源自宋代米芾、元代黄公望及明代程胜,颇受时人追捧。后来梓行的各类工具书如《广东画人录》《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及《中国美术辞典》等大多援引此记载,内容大同小异,极为简略。
文献记载中关于李果吉的资料并不多,但他却有至少五件画作传于世,使其不至于完全湮没无闻。这五件作品为作于明崇祯三年(1630)的《仿元人山水轴》(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清顺治十七年(1660)的《竹石图》轴(广州艺术博物院藏)、清康熙四年(1665)的《水墨山水》(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清康熙六年(1667)的《蕉石斗方》(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和康熙八年(1669)的《庄圃长椿图》(广东省博物馆藏)。据此可知,李果吉的艺术活动时间大致在晚明至清初康熙朝前期。
五件作品中,三件山水大多为仿元人之作。《仿元人山水轴》明确题写“崇祯三年夏月临元人笔法”,其风格有取法王蒙的痕迹。而《水墨山水》则多米点皴,但却并没有米芾的云烟山水。作者用笔缜密,树枝的画法乃蟹爪枝,为典型的宋人用笔,但山石和树叶则多元人之笔。故在其画中,可谓熔铸百家,不依傍一家门户。在其山水画中,以《庄圃长椿图》最具代表性。该图自题曰:“庄圃长椿,己酉菊月香山李果吉写”,钤白文方印“李果吉印”及朱文方印“三洲”,另有一朱文藏印则漫漶不清。此图表现的是秋天山间庄圃的景致。崇山峻岭间,几间茅屋和几株香椿即构成作者所谓的“庄圃”。主人坐于茅堂,远处飞瀑直泻而下,汇成潺潺小溪,从堂侧淌过。房前屋后椿树林立,山间青松翠柏,别具韵趣。地上杂草凋零,树梢红叶片片,由近至远呈坡状。山石如卷云,气势若动。作者间用解索皴,用笔纹转,颇近王蒙一路。远山则用浓墨线勾成,苍茫深邃;近景则用蟹爪树法,与山石相统一,山石、树枝多用浅绛设色,偶有浓墨点苔,相映成趣。虽说是庄圃,却毫无园林风景,到更似一幅深山隐居图,一种幽冷、孤寂且略带苍浑之感浑然融于笔下。在清初画坛,李果吉此图与“四僧”之一的石溪风格极为相近。石溪生在湖南常德,艺术活动在南京一带。他和李果吉生活的年代几乎同时。但因为李果吉僻居岭南,而石溪也没有到过岭南的记录,因此两人有过交集的可能性极小。与此同时,石溪的作品在岭南传播的可能性也较小,故两人在画中表现出的浑厚华滋与苍茫的景致,或可理解为艺术的暗合。尤为特别的是,李果吉画中常用的浅绛设色,衬景的人物、茅舍等,都与石溪的《山中闲游图》(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黄山烟树图》(广东省博物馆藏)和《 雨洗山根图》(故宫博物院藏)等典型性风格的作品有神似之处。其浑厚的气息与野逸的情趣,均如出一辙。
如果说李果吉的山水深得浑厚之致的话,其芭蕉、竹石则不失为一股清流,深得文人清趣。其《竹石图》自题云:“庚子仲春,李果吉”,钤白文方印“三洲李果吉印”和“吉六氏”,所绘数杆墨竹从湖石后侧斜出,清新脱俗。作者笔法简练,墨色浓淡相间。画石用几笔浓重点墨线勾勒而成,竹则疏密有致。竹叶相互交错而不零乱,叶、竿细小而秀劲,用墨恣肆淋漓,更觉生机勃勃,给人清新脱俗之感。与李果吉大致同时的墨竹作品有石涛的《梅竹图轴》(故宫博物院藏)、赵焞夫的《竹石图》(广东省博物馆藏)、吴历的《竹石图》(上海博物馆藏)、朱耷的《芭蕉竹石图轴》(故宫博物院藏)、戴明说的《御风图轴》(广东省博物馆藏)、吴宏的《竹石图》(四川博物院藏)、萧云从的《三清图卷》(上海博物馆藏)等。这些作品无论在笔墨还是造型上,都各有不同。李果吉的墨竹与诸家相比,笔致细腻而墨韵清净。但与诸家相比,其共同点则是有一种超逸之趣。
若再结合其山水而论,就会发现,作为一个远离主流艺术圈的另类画家,李果吉在画中以其独有的笔墨气韵呈现了一种野逸之趣。这种“逸气”正是包括清初“四僧”之石涛、石溪、弘仁、朱耷和其他诸如龚贤、萧云从、査士标等在内的非正统画家作品中所常见的。在这一时期,与李果吉同处岭南的高俨、伍瑞隆、梁梿、彭睿壦、释深度、释大汕等人的画作中也见到这种“逸气”。在同样僻远的福建、云南画坛也是如此,如在黄道周、释担当等人的画作中均可见到。有趣的是,在明末清初,离北京为中心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区越远,这种逸气就越是明显,其个性亦越是鲜明。在李果吉的山水和竹石图中,即可印证此点。
李果吉 竹石图 152m×43cm 纸本水墨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