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程:行走在“意义世界”中

2020-06-19 07:45张卫娟
启迪与智慧·下旬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

张卫娟

摘 要:“道德与法治”教学应联系学生的经验,行走在学生的“意义世界”之中。要提炼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主题,引领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过程,培育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只有以学生为主体,才能让道德与法治教学春色满园。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程;“道德与法治”教学;意义世界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过程应当是“知行统一”的学习过程,是一种综合性的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帮助学生实现高质量的幸福生活为主旨。“道德与法治”教学应联系学生的经验,应当“行走在学生的‘意义世界”(鲁洁语)。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中,既要让学生感受到“法”的庄严,又要让学生感受到“德”的温暖。作为教师,不仅要激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思维,更要引领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实践。

一、整合:提炼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主题

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主要以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为载体。但作为教师,在实施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绝不能囿于教材,而应善于发掘道德与法治学习资源,搜集道德与法治学习素材,整合、提炼道德与法治学习主题。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具体学情,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设定学习目标、内容,形成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主题。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材真理有可能遭遇“生活尷尬”。作为教师,要根除“唯书本论”,引导学生直面生活、直面经验。比如教学部编版一年级上册《上学路上》,教材中有“这样安全吗”《交通信号要知道》,在引导学生认识基本的交通信号知识后,笔者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有学生结合自身的经验这样问道:“老师,我发现救护车可以不遵守交通信号。”“老师,我发现消防车也可以不遵守交通信号。”“老师,我发现警车也可以不遵守交通信号。”在学生的经验相互启发下,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我发现过马路时要灵活,没有车子可以不遵守交通信号灯。”“不行,那样要罚款。”“行人、电瓶车拍不到。”等等。显然,来自学生的经验远远复杂于教材干瘪地说教。为此,我们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提炼出这样的研讨主题:到底要不要遵守交通信号灯?怎样的特殊情况可以不遵守交通信号?通过主题学习、对话性实践,学生获得的不是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精确化记忆,而是要通过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整合、辨析,去思考与行动。

整合道德与法治学习主题内容,不仅要切入学生的生活世界,而且要切入学生的意义世界、价值世界。诸如安全、爱、尊重、公民等主题,是学生生命成长中的关键词,需要进行深度探讨。只有通过深度探讨,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主题内涵。

二、实践:引领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过程

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学说:“课堂教学根本上是一种对话实践的过程。”从根本上说,《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教学中不能仅仅让学生停留在“闻知”“说知”之中,而应引导学生获得“实践之知”。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知行合一”的课程。所谓“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学生只有在切身的感受、体验之中才能真正获得道德与法治知识。

当然,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践活动,并不是随意的、零散的“重复昨天的故事”,而应当是教师有谋划、有预设、有系列的活动。要以学生的生命成长、德行成长、法治认知为主线、为脉络、为备课轴统筹规划。比如教学《拉拉手, 交朋友》,要着眼于学生的德行发展,让学生树立友爱意识、朋友意识、交往意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比如积极主动地向他人、向朋友介绍自己,比如与他人、与朋友进行兴趣、爱好等的交流,比如与同伴一起活动、诵读等,让学生获得深刻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感受、体验。比如以“与朋友交往”板块教学为例,笔者在教学中,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喜羊羊卡通故事为蓝本,谋划设计了这样的几个活动:“介绍我的好朋友”“让让我的好朋友”以及“团结我的好朋友”,让学生尝试解决与朋友交往中会出现的问题。通过实践,学生能获得积极的体验、感悟,从而进行自主的德行建构。

德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康德在《逻辑学讲义》中曾说:“人是目的, 不是手段。”道德与法治实践,必须站在学生立场上,尊重学生、倾听学生、对话学生、依赖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思考、探究、合作,生成学生良好的道德与法治素养。

三、生成:培育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意义就在于建立联系——建立学生与世界的联系。通过道德与法治学习,不仅要引导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形成认知,更要引导学生对自我、对他人形成认知。贯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一条绵绵红线,这就是学生的生活,包括自然生活和社会生活。教学中,教师要把握这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只有这样,线性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才能贴合学生生命的立体成长。

比如教学《大家排好队》(部编版二年级上),基于“道德与法治”的双重视角,笔者以“守规矩懂礼让”为主题,引导学生认识“规则”的重要性,让学生形成“规则意识”,这是法治意识的启蒙。在此基础上,笔者呈现了一个个的情境,比如“一位老者拄着拐杖,虽然未排在前面,但我们应该让老者先行。”“有人排在后面排了很久,但因为临时有事离开,是否可以插回原来的队伍中?”“有年幼的孩子排队,是否可以让其先行?”等等。通过特殊情境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在“规则”的背后还有人性的道德关怀、人文情怀。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引导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思辨,让学生既有道德与法治思维,又有道德与法治情感,从而引导学生在养成规则思维、法治思维,生成法治素养的同时,又努力引导学生成为一个具有善良道德的人,一个温暖的人。

培育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生活体验的敏感度。道德与法治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德润人心,法治天下”(习近平语)道德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法律去规范,而在法律的间隙、缝隙处,则需要道德去弥补。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只有以学生为主体,才能让道德与法治教学春色满园。

参考文献:

[1]梁敏燕. 联系生活 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 [J]. 考试周刊. 2018 (46)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绸都小学)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