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7日,航空工业沈阳所首届人工智能应用大赛圆满收官。瞄准技术的最前沿,立足科研型号任务,从学到用,航空工业沈阳所团委以新载体凝聚引领青年新發展,打造共青团青年人才培养新引擎。
国家要发展,青年首先要发展;主业想做好,青年必须得成长。沈阳所团委定培训套餐、办比赛竞拼、促应用转化,创新青年人才培养,人工智能应用大赛只是“冰山一角”,其他的“招”还多着呢!
晚上9点,灯火通明的教室里, “青年夜校”的学子们还在热火朝天地讨论图像识别与数据挖掘。这场人工智能专题培训已经进行整整半年了,研究所型号任务本就繁重,这200余名青年还能挤出业余时间,每周四晚上来上一节课,实在不易。
“人工智能是当下技术的最前沿,我一直都特想系统地学一下这方面知识。”打这个“算盘”来“充电”的,许翔鹏是其中之一。他清楚记得,开课那天教室里座无虚席,老师循循善诱,大家专心学习,把键盘敲得噼里啪啦,恍惚间回到了大学时代。但这可是块“难啃的骨头”,为了把一节课的知识彻底弄懂,他常常课后认真地趴在电脑前自主预习复习,完成作业,甚至拿出周六周日的时间来研究如何给智能小车做系统升级。
持续6个月,累计1200人次参与培训,14期课程,4期习题课,线上学习时长6000小时,网盘资料下载400余次,作业收集400余份。学生们长期热情不减,源于“培训套餐”的精心搭配。所团委从东北大学请来机器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王军义担任主讲,所内专家配合讲解习题。课程设计借鉴大学专业课模式,并从学员需求出发及时调整,内容由浅入深,聚焦技术应用,实现课上知识学习、课后作业巩固、结业动手实践有机结合。
此外,新员工培训“套餐”也得到了优化,增加了系统工程课程,让专家“走上台”,让员工“走出去”。近年来,沈阳所团委在“育苗子”上狠下功夫,积极贯彻研究所党委人才是引领发展的“第一资源”理念,着力培养能够拓展专业深度、引领技术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青年人才。
“图像智能识别”“多智能体强化学习”“故障诊断算法”,离老远就能听见专业组12支团队铿锵有力的答辩。“2分24”“1分58”“1分36”,走近些可以瞧见业余组40支团队的智能小车在你追我赶。人工智能应用大赛的现场就是这么激动人心。
不久前,3D打印创新设计大赛也刚落下帷幕。很难想象这群成日里搞科研的姑娘小伙子们居然能做出这么思路新颖、立意独特的设计方案。300余人,128个设计方案,第3届比赛充分利用新型功能结构设计与验证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的优质资源,鼓励青年进行专业拓展和多学科融合。沈阳所有3人还在全国首届3D打印造型技术大赛上分获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
另外,你知道沈阳所也有“小金头盔”吗?模拟空战对抗大赛已经举办两届了,吸引了90余支队伍近400名职工参与。不少“下了战场”的小青年都表示,“厮杀”之后,自己对作战理念和空空战术的理解更加透彻了,以后设计装备时,也会多思考用户需求。
第13届青年优秀论文评选,第5届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搭好台子唱好戏,研究所借助各项比赛竞拼打造创新创效品牌,引导青年敢于突破、接续奋斗,用“忠诚奉献,逐梦蓝天”的航空报国精神攻坚克难,铸剑长空。研究所一举揽获2017年青年集体最高荣誉——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两次在全国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经过这次人工智能应用大赛的“洗礼”,越来越多的青年将人工智能算法应用到科研任务中,并喜欢上这种编程带来的高效生活。
“我们之前用眼睛看,或多或少会出现看不全、看不清、看不准的问题,几个月对人工智能的学习给我带来了灵感。”郭子铭已经着手基于电脉冲信号识别开展对结构裂纹扩展的跟踪研究,并准备申报课题。“过去每种情况我们都要做一个模型,培训之后我一直在想,其实完全可以先采集数据,然后进行机器学习,这样就只需要一个通用模型了。”米禹丰和邱宇翔尝试用人工智能的方法解决难题,打破“技术封锁”,两人的《基于图像智能识别的空中某解算技术》还获得大赛专业组一等奖。
人工智能应用大赛刚结束不久,应用转化还在进行中。而对于其他的比赛竞拼,仅3D打印创新设计大赛,沈阳所青年就已申请专利3项,型号应用2项,产品转化1项。杨子仲采用新工艺做出的高性能环形散热器,重量更轻、效率更高、流阻更小,现已经申请专利,并体制外融资2000余万元。赵卓林的某传感器安装架项目即将应用于型号研制。
青年人才培养并不能止于一次培训、一场比赛,铺好后面的路更为重要,这样才能促进创造力转化为生产力,提高可持续性,实现研究所主业发展与青年个人成长的双赢。
首届人工智能应用大赛已经结束,但培养青年的脚步没有停下。且看沈阳所团委怎么让青年 “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且看沈阳所青年怎么建设新时代航空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