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秋慧 李航 杨弘凡 吴丽
摘要:为快速识别果园环境中果树的分布情况,提高果园机械自动化果树定位精度,在控制成本与缺乏信息的前提下使用少线数激光雷达,提出一种基于地物点云侧投影网格分析方法实现果树识别。该方法通过线雷达获取果树信息点云,然后根据点云角度信息进行侧面二维投影、地物聚类划分网格、高程跨度计算、逐层分析、逐网判断等,完成果树识别。试验证明,该方法在地物信息缺乏的情况下可实现果树准确识别,低成本地快速判断果园中果树分布情况,是一种有效的果树识别方法。
关键词:果树识别;点云数据;乏信息;地物聚类;网格分析
DOI: 10. 11907/rjdk.191688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20)004-0194-05
0 引言
果园机械无人机化是近年来农用机械研究热点,果树提取识别是果园机械研究的重要内容[1]。由于果树随季节变换更迭,其形态变换较快,探索一种使用现代手段,实现果树信息的快速准确提取具有重要的农业应用价值[2]。
钱建平[3]使用双侧图像,通过获取果树图片信息分析识别单株果树;马永兵[4] 接收RSSI信号泰勒级数,展开多信道扫描定位以实现果树识别;林怡[5]等使用激光雷达,采用圆检测法计算局部极值点与周边点到中心点的距离,以提取树木信息;李霖等[6]进行点云聚类,根据树木整体和局部信息提取单株树;M artin等[7]利用3dapha形状减少点云,推导模型参数,如树冠和树干高度、树冠和树干直径及树冠形状,并分别对树木进行建模减少数据量;程晓光等[8]根据树木点云之间的几何性质与点云的空间分布关系提取树木信息;Bohm等[9]设置平台系统,提高城区树木移动处理速度;李丽等[10]通过树干和树冠双生长法提取单株树木信息。
综合现有研究可发现在农业机械耕作中,使用激光雷达提取单株果树的研究较少,尚处于发展阶段。激光雷达可实时提供(果树、电线杆和低矮植被)地物位置和三维信息[11]。雷达数据处理近年来逐步增多,在三维测绘领域占比增大[12]。由于多线数激光雷达价格昂贵,限制了激光雷达在农业上的应用[13],因此急需一种低成本、高精度的果树识别方法。本文改进了史文中等[14]的方法,依据果园特殊的种植环境,使用少线数激光雷达获取果树信息,在缺乏信息(乏信息)的情况下,进行单株果树提取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地物点云侧投影网格分析的果树信息提取方法,从海量的点云数据中提取单株果树的激光点。
本文方法采用少线数16线激光雷达作为主要采集设备,单株树木提取的场景是果园环境,果园中果树排列规则如图1所示,设备采集角度平面定义与投影形式如图2所示。
1 侧投影网格分析树木提取方法
不同地物有其特定的特征,三維信息不同,不同高度点云的状态也不同,如果树干部分点云数量少,则树冠部分点云散乱较多[15]。因此,采用侧面点云投影网格分析方法,依据高程值进行网格分析判断,通过分析点云不同高度值形态特征,提取单株果树,实现单株果树识别,并去除果园电线杆和低矮杂草的干扰等。
1.1 单株果树识别
(1)点云投影。地面点是点云采集中必存元素,地面点云的存在将地物连接形成一个整体。为避免地面点云对果树识别造成影响,需将地面点去除,使点云在空间上形成孤立的点云团。地面一般是最低点,选取数据点P( P>n),从P中选取最低的3个点,组成一个平面M;之后逐次计算数据点(xi,yi,zi,)距离平面M的位置,距离计算如式(1)所示。
(4)点云分层标记。点云分层是利用点云的高程值,获取待处理点云数据中高程最大值Hmax与最小值Hmin作差,将差平均分为N层,即每层高度间隔为(Hmax-Hmin)/N,并将每层数标记为Layer[20-21]。
(5)逐层进行Y轴方向跨度计算。统计网格内点云数目,逐层计算每层点云在Y轴方向宽度,设定宽度阈值W,将计算的单层Y轴方向点云宽度与设定宽度阈值作比较;向上搜索时,寻找该层中非空网格,确定非空网格的行列号,在非空网格的基础上,行数加1,列数不变;完成一层向上搜索后,左右两边开始搜寻,并将Layeri与上一层Layer i,宽度作比较,看是否出现宽度突变;再分层处理,联合Layer的整体高程值与不同高程值所处层的Y轴方向宽度,确定不同地物种类。
具体过程如图3所示。将三维单株树木投影到YOZ平面,根据八邻域搜索法进行网格邻域搜索(见图4Ca》,并根据点云层之间的高差划分网格,使同一物体在网格划分时不会出现空格网。网格点统计与搜索的第一步是从第一层开始横向搜索,找出非空网格标记为Groupk ,向右继续搜索,若仍为非空网格,做相同标记为Groupk,设置Y轴方向跨度值W,将该层具有相同属性的网格内最大值ymax与最小值ymin作差,即E1 =ymax一ymin,并与W进行比较;第二步是进行自下而上的搜索,行数加1列数不变,进入上一层Layer2,搜索方式与上一层相同,并将下层差值E1与该层差值E2再次作差K1,即K1= E2 -E1,以此类推,
(6)提取单株树木。完成上述工作后,输出具有单株树木Treek属性的激光点,将激光点组成单株树木原型。
1.2其它地物排除
在多数果园环境下,基于侧投影网格点密度分析的单株树木提取方法中,存在电线杆和一些低矮植的点云,需进行区分和排除。由于在果树和电线杆中,果树在高处会出现分枝,在投影格网层跨度之间会出现突变,电线杆投影形状和横向跨度基本规则不变,在低矮植被判断时高度值小于Hy,高程值不高的物体,被分类为低矮植被。据此,在输出单株树木之前,可对点云二维投影的形态特征进行判断,输出满足单株树木条件的激光点云,获得单株树木的激光点云,如图5所示,电线杆形状较规则,呈柱状,不存在形状突变。低矮植被整体高度值在1.5m以下,且Y轴方向植被跨度值较大,达到3m左右。
上述总体流程如图6所示。
2 应用实例及对比结果
使用少线数16线激光雷达,选取果园中的果树作为实验对象,获取激光雷达点云数据。图7(a)为含有15 405个激光点(包含树木、电线杆和低矮植被)的试验1区;图7(b)为包含28 507个激光点的试验2区,含有10棵果树(杏树)。
在进行投影面分析时,为避免设备两面点云相互干扰,根据设备采集时激光点相对雷达设备的位置和建立的雷达坐标系,将激光点分为左半平面点云和右半平面点云,如图8所示。(本文彩图扫描OSID码可见,下文同)蓝色激光点云是雷达坐标系中0°-180°获取的点云数据,玫红色激光点云是雷达坐标系中180°-360°采集的点云数据。建立大小为0.5mx0.5m的网格,按照研究区域1中的树木高度信息将点云分为8层,设置高度阈值H为2m,宽度阈值W根据果树生长直径设置为0.3m,提取单株果树。按照研究区域2的树木高度信息,将点云分为6层,设置高度阈值为1m。区域1和区域2高度阈值设置不一样的原因是果树整体分叉高度不同。区域2是杏园环境,果树出现分叉的高度距离较低,故一般根据实际应用的场景设置高度阈值。如图9所示,采用基于侧投影网格点密度分析的方法可有效提取单株树木,且能够将电线杆有效滤除。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侧投影网格点密度分析方法的核心是根据网格划分为基础,计算点云投影密度的方法,格网大小选取决定后续树木提取精度。分别采用1mx1m、0.5mx0.5m和0.25mX0.25m的网格对获取的点云进行实验,在进行网格点密度统计时,网格内激光点数量小于3时,判定为空网格。提取结果如图10、图11所示。
结果表明,由于雷达垂直方向欠采样,如图10所示,采集设备距离树木5m左右,树木间间隔较大,0.5mx0.5m网络获取的信息较为准确,0.25mx0.25m网格较小,搜索过程复杂;如图11所示,采集设备距离树木2m左右,在树木相对密集,0.25mx0.25m试验2区提取出的激光点云信息较为集中,0.5mx0.5m和1mx1lm提取的点云相对分散。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根据具体情况适当选择。
4 结语
本文以果树为研究对象,根据果园种植特点,在低成本、少线数雷达采集地物信息缺乏的条件下,提出一种地物点云侧投影网格分析方法,提取果园中果树,并快速判断果树分布。该方法首先将左右平面的激光点数据分开处理,并去除地面点干扰,点云聚类并投影到YOZ二维平面;然后通过网格划分、点密度统计、逐层分析、计算Y方向跨度等步骤识别果树,算法结合雷达获取的信息进行验证,提取单株树木信息。从试验结果可看出,该方法可在缺乏信息的情况下,成功提取单株果树。本文对农用机械自动化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本次試验场地是一处较平坦的野外环境,而实际中的果园环境一般是崎岖不平的路面,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晃动会对果树识别产生一定影响。因此,本文方法针对复杂环境的适用性还需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守根,康峰,李文彬,等.果树剪枝机械化及自动化研究进展[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7(8):88-96.
[2]周建军,周文彬,刘建东,等.果园机器人自动导航技术研究进展[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19,47(3):571-576.
[3]钱建平,李明,扬信廷,等.基于双侧图像识别的单株苹果树产量估测模型[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 11):132-138.
[4] 马永兵.基于RSSI信号强度定位的夜间采摘作业机器人设计[J].农机化研究,2017(1):212-216.
[5] 林怡,季昊巍,叶勤.基于LiDAR点云的单棵树木提取方法研究[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7(6):142-147.
[6] 李霖,李大林,朱海红,等.一种基于车载激光扫描数据的单株树木点云自动提取方法[ P],CN201610280634.6, 2016-08-24.
[7] RUTZINGERM,KUMAR PA,et al. Tree modelling from mohile laserscanning data-sets[J].International Archives of the PhotogrammetryRemote Sensing&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s, 2011, 26: 361-372.
[8] 程晓光,黄先锋,张帆.机载LiDAR数据的城区树木点提取方法[J].测绘科学,2014, 39(3):52-56.
[9]BOHM J,BREDIF M, CIERLINCER T, et al. The IQmulus urhanshowcase: automatic tree classific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in huge mo-bile mapping point clouds[J].International Archives of the Photogram-metry Remote Sensing&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s, 2016. 41:301-307.
[10]LI L ,LI D, ZHU H.et al.A dual growing method for the automatic ex-traction of individual trees from mohile laser scanning data [Jl. 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2016, 120:37-52.
[11]庞勇,李增元,陈尔学,等.激光雷达技术及其在林业上的应用[J].林业科学,2005,41(3):129-136.
[12]耿会东,吕德奎,陶伟东.LIDAR技术在数据处理中的应用.软件导刊,2016(8):162-165.
[13]张莹莹,周俊.基于激光雷达的果园树干检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5, 20(5):249-255.
[14]史文中,李必军,李清泉.基于投影点密度的车栽激光扫描距离图像分割方法[J].测绘学报,2005,34(2):95-100.
[15] LEHTOMAKI M,JAAKKOLA A. KUKKO,et al.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a pole and tree trunk detection method for mobile laser scan-ning data[C].Burnahy: ISPRS Workshop on Laser Scanning, 2011.
[16]杨莎莎,李永强,李框宇,等.基于车载LiDAR数据的单株树提取[J].测绘工程,2014, 23(8):23-27.
[17]吴宾,余柏蒗,岳文辉,等.一种基于车载激光扫描点云数据的单株行道树信息提取方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38-49.
[18]WU B, YU B L, YUE W H.A Voxel-based method for automatedidentification and morphological parameters estimation of individualstreet trees from mobile laser scanning data [J]. Remote Sensing.2013,5(2):584-611.
[19] 贾彬,梁毅,苏航.一种改进的K-Modes聚类算法[J].软件导刊,2019(2):19-24.
[20] WU R. CHEN Y,WEN C, et al. Delineation of individual tree crownsfor mobile laser scanning data[C].ISPR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Computer Vision in Remote Sensing.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s and Photonics, 2016: 1-7.
[21]CUAN H, CAO S.YU Y, et al. Street-scene tree segmentation frommohile laser scanning data [Jl. International Archives of the Photo-grammetry Remote Sensing&Spatial Information, 2016, XLI-B3:221-225.
(責任编辑:江艳)
作者简介:罗秋慧(1993-),女,河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机器视觉;李航(1962-),男,博士,河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精密测试理论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