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楠一
【摘 要】随着电视节目制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电视拍摄设备的不断进步与更新换代,现在大型纪录片的现场拍摄往往由多个机位配合完成。本文以《中国村落》为例,浅析多机位协作拍摄中遇到的问题和协作方案,为纪录片同场景拍摄过程中的多机位协作拍摄提供参考。
【关键词】纪录片;多机位;协作拍摄
一声发令枪响之后,参加“安徽黟县山地自行车赛”的运动员们纷纷冲出起跑线,疾驰向村落而后又消失在山野之间。这是浙江卫视于2019年制作完成并播出的纪录片《中国村落》第五集《忙闲》当中的画面,先有一个地面机位拍摄的长焦特写镜头聚焦起跑线,设下悬念,紧接着以观众的镜头烘托热闹的气氛,营造纪录片的烟火气息。随后由航拍镜头进行拉起并远程跟拍,带出村庄与人的关系。这类拍摄场景稍纵即逝,如果仅仅安排单机位可能错过重要的内容,使成片质量下降。为了使播出的画面生动且具有连贯性,摄制组往往需要在现场设置大于两个的机位数,这样就需要机位与机位之间的密切协作,提前沟通好各机位的位置与职责。
一、前期机位安排与设置中的调度与协作
(一)地面机位间的布置与协作
最常见的协作模式是多个地面机位的协作,一个机位担任主机位的职能,紧盯这一场景的被摄主体,通常优先拍摄全景,不错过对任何被摄主体的信息采集,为安全机位;而另外一台或几台机位担任辅机,辅机以不穿帮主机位所拍摄的画面为前提,拍摄更为细腻的画面,如特写画面、关系镜头等,亦可尝试拍摄有挑战性的长镜头,为纪录片增色。采用这样的拍摄模式有助于避免信息的丢失,对于某些可复制事件的拍摄更是能减少了NG次数。由于主摄影机机位保全了一组画面,因此辅助摄影机机位可以在短时间内进行大范围移动改变机位所在位置,以提供更多的角度,增加素材的数量。
在拍摄采访的过程中,导演往往想在不干扰或者少干扰被访者的情况下,既要有能交代被访者生活或者工作环境的全景(小全景),也要有能看清其细微表情、眼神、手部动作的特写镜头,如在《中国村落》《望乡》一集中,在讲述余年春老人因为对故地的思念而绘制故乡地图这一故事时,摄制组安排A机拍摄老人坐在书桌前的小全景,将背后堆得很高的有关故乡的文献资料和老人绘制地图的考证笔记都带入画面中,表现老人的退休乐趣是绘制故乡地图;而B机拍摄老人含泪的眼神,说到动情处激动的比划,来表现他绘图的动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二)加入空中机位提升表达能力
除了这种常见的协作模式以外,多机位协作还能改变传统拍摄的思路与方式。比如以传统方式拍摄《中国村落》类题材的纪录片作品,创作团队往往需要寻找一片高地,来拍摄村庄的全景,以展现村落的形象。但是这种拍摄方式费时费力,还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对于四周没有制高点的村庄,就无计可施了。在现今的纪录片拍摄过程当中,摄制组可以在村庄中采用地面座机,贴近环境,捕捉细节,至于村庄整体的布局样貌,可以通过放飞无人机航拍机位来拍摄。比如在拍摄山西碛口李家山村时,摄制组需要拍摄这个村庄的大全景以展现它的布局错落有致,如果要找到地面的全景机位至少需要驱车半小时再步行爬上对面的山头,但采用航拍的方式,就可以克服這一难题。又如本文开篇提到的场景,如果采用传统方式进行单机拍摄,可能这段内容在制作时就要由拼接得到,无论是节奏或者是内容相较于成片版本都会有所缺失。因此,采用双机位协作拍摄方式对同一场景进行拍摄,相较于传统的单机位拍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拍摄效率,对纪录片的制作生产是有一定帮助的。
在诸如《中国村落》类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如何将文稿以视听语言的形式直观地体现出来,是每个创作团队都会面临的问题。譬如在《中国村落》第二集《建构》当中提到,古人把宏村边的雷岗山比作是“牛头”,半月池和南湖比作是牛的“胃”,这样的描述用空中机位进行俯拍可以很轻松地得到,使得这些古人的描述在画面中更为直观,而地面机位在此作为空中机位的补充,展现这些水利设施与人的关系。在此案例中,地空的机位协作可谓是缺一不可。
(三)使用延时机位增加艺术表现力
在当今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延时摄影是一种常见的技术手段。其拍摄的是一组照片或是视频,后期通过照片串联或是视频抽帧,把几分钟、几小时甚至是几天几年的过程压缩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以视频的方式播放。在一段延时摄影视频中,物体或者景物缓慢变化的过程被压缩到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呈现出平时用肉眼无法察觉的奇异景象。如在《中国村落》第一集《如画》中,许多展现藏地白云翻滚在雪山之间的镜头,都是采用这种方式拍摄完成的。但在创作过程中,延时摄影也有一个明显的问题,即需要一台专门的机位,用相对较长的时间进行创作。大部分情境下,创作团队会在设置事件拍摄的机位以外,再增设一组专门的延时摄影组,这样在事件拍摄完成的同时,也会获得该场景的延时片段,这是多机位协作增加纪录片艺术表现力的体现。
二、拍摄现场的多机位调度与协作
以上提及的场景案例是从创作团队的拍摄效率、视觉语言的表达能力和艺术表现力三个不同的方面,来佐证同场景拍摄过程中的多机位协作为纪录片创作带来的增益,但与传统单机位创作模式的不同也会给前期拍摄带来一定的困难与挑战,这些问题需要摄制组在现场进行及时调度和调整。
(一)根据主次关系进行机位调度
由于在同一场景的拍摄过程中采用了多个机位,那么以哪个机位的拍摄为主是摄制组必须要事先明确好的。在《中国村落》的《忙闲》一集中拍摄苗家吃新节的时候,摄制组用一套F55摄影机作为主机,配以14-35镜头,带着氛围展现苗族在节庆时的聚会活动,而FS7作为机动的机位进入到舞队当中,以及微观的人群当中去拍摄。这时候的辅机即FS7要反复确认主机的景别和所拍摄的方向,避免辅机大段的穿帮在主机捕捉的画面里面,当主机需要完整地拍摄一段少数民族舞蹈从进场到行进过程的时候,辅机就要及时退出原拍摄区域给主机让出所需要的空间。当两个机位配合拍摄一个事件的时候,主机和辅机必须在启动拍摄前就按照拍摄内容有所分工,主机拍摄主要内容,辅机负责拍摄一些有设计感的角度,也可以在拍摄景别上有所差异,一个机位主管全景,而另一个机位全力捕捉特写,不要造成两个机位的分工不明确,导致最后素材景别的缺失,或者在完整的一段素材当中,有辅机穿帮在主机的画面里,反之亦然。
(二)根据表现形式进行机位调度
对于强调内容真实性的纪录片,制作团队首先要保证拍摄到所需的内容。有的时候有些内容一旦错过了就无法弥补,因此在传统的单机位创作过程中,摄制人员要保证尽可能多地采集信息,这种情况下视听语言的艺术性和美感往往要做出让步。譬如在拍摄人物行为的时候,如果过分关注细节描绘和镜头的艺术性,会错失对整体信息的交代,但这样的情况在多机位协作拍摄的情况下就有了很大的改善,它解决了如何在兼顾主体的同时进行情绪渲染这一难题。
如《中国村落》的《望乡》一集中,被拍摄对象知名学者阮仪三教授已经九十高龄,摄制组把他请到平遥古城的城墙上对他进行采访拍摄,一台地面的机位作为主机随时移动跟拍教授本人,由于不想打扰被拍摄对象回忆自己保护古城时的情绪,所以机位必须尽可能在现场“隐形”,这就决定该机位采集的画面以小全景、正面跟拍为主,虽然保证了信息的完整,但是艺术性稍弱。这时候现场的多机位协作起了很大作用,一个便于移动的小型地面辅机从各个方向借助前景交代教授与古城的关系,该机不用时刻开机,只要按照光线和被摄主体与前后景的关系以美学为依據快速调整机位进行拍摄,在后期制作过程中用于营造氛围感即可。此时还有一个空中的航拍机位,它先以近景跟拍,再快速升高带出人物与黄土地上整个古城的关系。在这一场景中,多机位协作展现纪录片艺术表现力的优势便体现出来。
(三)根据特殊情况进行机位调度
这里所说的不同机位的选择是指当该场景拍摄中的多机位由数种不同类型的机型所担当的情况下,就可以进行事先选择了。比如要拍摄的镜头视角很广,机位很高,或者运动范围很大,就可以选择航拍机位来完成。如在《中国村落》的《望乡》一集中,讲到内蒙古五原的天津知青们回到曾经插队过的村子办起了养驴场,在进行人物拍摄时摄制组使用的是F55和FS7作为搭档配合,但是在拍摄养驴场内部的时候,由于过道狭窄,空间有限,最后决定用OSMO倒拍完成一条运动镜头,不但很好地展现了养驴场规模,还用异化的视角增加了艺术表现力,同时也不耽误主机跟拍人物,并录下完整的现场介绍的同期声。
结语
不管是影视剧、综艺节目还是新闻拍摄,都早已运用了多机位的拍摄模式。有些拍摄情境下高效科学的协作模式,通过事先的分配和现场的默契配合,充分发挥出了多机位的优势,让作品增益。但是在多机位协同拍摄过程中如果设置或调度不当,也会导致现场的混乱和资源的浪费,因此只有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分析纪录片拍摄过程中多机位协作的方式和优缺点,才能获得更高的拍摄效率及更高品质的纪录片。
在当下短视频大行其道的境况下,纪录片虽然需要更长的制作周期和更为复杂的制作流程,但由于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仍然拥有属于它的受众群体。近几年来,优秀的媒体纪录片以及网络纪录片更是百花争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纪录片的创作会越来越专业化,纪录片的市场会越来越成熟,纪录片的春天终将来临。
参考文献:
[1]夏燕平.中国村落[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9.
[2]倪祥保.纪录片专题片概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
[3]邓红.纪录片拍摄技巧分析[J].视听,2015(11).
(作者单位:浙江卫视总编室)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