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源自奋斗、成功在于奉献、平凡造就伟大。近段时间以来,由中宣部、中组部等部门部署开展的“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人气高涨,推荐“最美”、评选“最美”、学习“最美”形成热潮。一批新中国成立70年来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涌现出来的来自生产一线、群众身边的先进模范,作为“最美奋斗者”,他们是共和国建设者、新时代奋斗者的典型代表,他们用自己的不懈努力,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他们与祖国共成长、共奋斗的感人故事。
据新华网、《人民日报》等整理
王刚院“反恐尖刀”永不卷刃
茫茫天山,冰峦峻峙。突然,一阵密集的枪声响起,气氛骤然紧张。一队全副武装的武警特战队员向暴恐分子藏身的山洞前进,子弹从头顶“嗖嗖”飞过,指挥员听着枪声,默默计算着开枪间隙,利用稍纵即逝的射击空当,果断一个左滚进,瞬间将催泪弹和爆震弹投进山洞,暴恐分子最终被全歼。
这不是演习演练,更不是电影场景,而是和平年代发生在天山的一次反恐战斗。那位眼神犀利、面色冷峻的指挥员,就是武警新疆总队某支队支队长、“反恐尖刀”王刚。
入伍28年来,王刚在反恐战场上冲锋陷阵,荣立一等功2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12次,2016年荣膺第十九届“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2017年获“八一勋章”。
英雄不是天生的。王刚“反恐尖刀”的威名是战场上不怕死拼出来的。2014年仲夏,南疆某小镇一伙蒙面歹徒手持刀斧砍杀无辜群众。王刚带领特勤中队赶到事发地域后,眼前火光冲天,爆炸声不断。暴恐分子发现特战队员后,开始疯狂投掷燃烧瓶,挥舞砍刀冲来。王刚临危不乱,指挥队员背靠背呈环形队形抗击暴徒,将数名进攻的暴恐分子击毙。
反恐战斗是武警特战队员与暴恐分子的生死竞速,成败在于一瞬。刚当兵时,王刚发誓一定要练就硬功,有效打击危害社会的暴恐分子;提干后,他把目光投向培养更多的“反恐尖刀”。
王刚爱兵是出了名的,但他对官兵的严苛也很有名。他始终坚持极限化、实战化训练,把侦察训练搬进居民区,把攀登训练搬到山崖上,把捕歼训练红蓝双方拉到周边的深山里,在野战环境下和一次次挑战极限中逼着官兵练就一身硬功。这些年来,王刚10余次带领部队参加反恐战斗,次次圆满完成任务。他曾多次有机会调到总队机关,但毅然留在基层,“我的根在边疆,我的职责和使命在反恐一线。”
王乐义院乡村振兴的“排头兵”
王乐义从1978年当选山东寿光市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的41年来,敢于创新,矢志开拓,一直致力于实现强村富民,帮助乡亲们增收致富。
1989年,王乐义带领三元朱村的17名党员干部先闯先试,发展冬暖式蔬菜大棚,全村一下子涌现出17个双万元户。1990年,三元朱村冬暖式蔬菜大棚增至181个,绝大多数农户年收入超过万元,全村银行存款从原先的几千元猛增至128万元。经过迅速推广后,蔬菜生产很快成为寿光的主导产业,以蔬菜为主的特色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寿光也因此成为“蔬菜之乡”。
“自己富了不算富,一个村、一个县富了也不算富,只有全国人民都富了才叫富。”王乐义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自冬暖式蔬菜大棚试种成功后,王乐义和三元朱人始终无私地把技术教授给全国各地的农民,足迹遍布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为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作出了巨大贡献。
此后,王乐义没有停步不前,带领三元朱村先后试验、改进并推广了五代冬暖式大棚技術,引进试验成功了滴灌、无土栽培、生物防治等20余项技术和300余个作物新品种。近年来,三元朱村实行“村两委+合作社+农户+超市”模式,推广实施了标准化生产技术,生产出了高品质的绿色蔬菜,成功打造了山东省著名商标———“乐义”蔬菜商标。印有生产流程二维码的三元朱蔬菜,还成功地销往海外。
如今,79岁的王乐义仍然坚守在乡村振兴的第一线,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在王乐义的带领下,2018年三元朱村年总产值达6700万元,人均收入30300元。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正在三元朱村一步步变为现实。
“寿光市提出了以蔬菜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工作思路,产业振兴的关键是人才振兴,我们三元朱村便是真实写照。村里的父辈们靠种大棚来供孩子上学,孩子毕业后,又返回农村,用学到的先进技术不断发展农业,成为村里的骨干力量。现在全村有专科、本科、研究生共31人,在我们村,农业是最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是最体面的职业。”王乐义说。
吴仁宝院时刻以人民利益为先
站在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华西广场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红底黄字标语:“一个共产党员就是为人民利益的一面旗帜”。这是华西村第一代“带头人”、原党委书记吴仁宝的话,也是他一生工作的真实写照,更是华西村稳健发展58年的“秘诀”所在。
华西村成立于1961年10月,33岁的吴仁宝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吴仁宝带领华西村民制定出“十五年规划”,只用了7年时间就改变了华西村贫穷落后的面貌。
上世纪80年代初,吴仁宝面临新的考验。当时全国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华西村怎么办?华西村集体经济已十分壮大,如果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平均每个华西人只能分到半亩地,又能有什么作为?最后华西村作出决定:“人家分田是实事求是,我们不分同样是实事求是。”
无论是上世纪70年代“造田”、80年代“造厂”、90年代“造城”,还是新世纪“育人”,吴仁宝始终本着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实事求是的精神,他总结为“三听三不”———听领导的不走样,听国外的不走神,听百姓的不走偏。
2013年3月18日,吴仁宝因病去世,享年85岁。老书记虽然离开了,但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实事求是的共产党员的精神在华西村得到了传承。“村帮村,户帮户,核心建好党支部,最终实现全国富”的理念和实践,是他留给华西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热爱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模范
来到新疆和田市,人们都会在市团结广场上见到一尊巨大的雕像:毛泽东主席亲切地与一位维吾尔族老大爷握手,两人眼中是满满的慈祥与厚爱。再走进和田地区的老乡家,几乎家家都可以看到毛主席与这位老人握手的照片。
老人名叫库尔班·吐鲁木,是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原称于阗,1959年简称于田)县的农民。库尔班·吐鲁木1883年出生在新疆于田县托格日尕孜乡一个贫苦的维吾尔族农民家庭。少年时他就失去了父母,当了农奴,成年后,为了摆脱被奴役、欺凌的生活,库尔班·吐鲁木带着妻子逃到荒漠里,靠吃野果活下来。
1949年12月,人民解放军进入新疆于田县,在一片树林里发现了一个衣衫褴褛、披头散发的“野人”。解放军把他带到村里,乡亲们认出,这就是多年前失踪的库尔班·吐鲁木。乡村干部很快给他安顿了住处,还帮他找到了离散的妻子和已经16岁却没见过面的女儿。
土改时,库尔班·吐鲁木分到14亩耕地,有了一所房子和一头毛驴。那一年,他已经69岁了。他第一次为他自己而劳动,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运,成为社会的主人。生活水平一年年提升,由新中国成立前的衣不蔽体、无家可归,变成了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亲身体验了新旧社会转换的库尔班·吐鲁木,对党和祖国抱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并把对中国共产党的所有感激之情指向了伟大领袖毛主席。他时常托汉族干部,通过翻译给党中央、毛主席写信,忆过去的苦,思如今的甜。
库尔班·吐鲁木的生活越来越富裕,想见见毛主席的心愿也越來越强烈。望着丰收的粮仓,库尔班·吐鲁木心里萌生出一个诚挚的愿望:多亏了毛主席,我才有了耕地和粮食,我一定要去看毛主席,让他尝尝我的丰收果实。杏子熟了,他就晾杏干,玉米熟了,他就拣几个最大的留下,随时准备带上去看毛主席。
1956年金秋十月,库尔班·吐鲁木准备了上百斤的馕,在一个晴朗的日子,他装上自己准备的礼物,穿上节日的服装,骑着毛驴去北京看望毛主席去了。
被劝回家不久,库尔班·吐鲁木又上路了。听到消息的乡亲们纷纷赶来,劝他别走,却怎么也劝不住。最后还是县里的干部亲自赶来告诉他:于田离北京太远了,骑毛驴根本走不到,再说你又不懂汉语,一路吃住、问路都有困难。好歹总算劝住了库尔班·吐鲁木,但他却更坚定了要去北京看毛主席的念头。他说:“北京在地上,只要我的毛驴不倒下去,一直走,就一定能到北京。”
当他明白只要努力劳动,就能见到毛主席后,他劳动的热情更加高涨,生产积极性也越来越高,并被评为劳动模范。
1958年6月,和田专区组织优秀农业社主任、技术员和劳动模范去北京参观农具展览会,库尔班·吐鲁木也荣幸地加入参观之列。喜讯传来,老人立即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珍贵礼物,第一个来到县城,与代表们一起乘飞机来到了北京。
1958年6月28日,是这位历经了无数辛酸与坎坷的75岁老人一生中最幸福的一天。他和大家乘车到达中南海。中南海接见厅旁摆放着一张桌子,上面摆着库尔班·吐鲁木送给毛主席的礼物:两小袋杏干、桃干、葡萄干及两块手工织成的土布。
合影完了,毛主席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来到库尔班·吐鲁木的面前。库尔班·吐鲁木紧紧握住毛主席温暖的手,久久不愿松开。随后,他随毛主席来到藤条圆桌旁,桌上摆放着他送给毛主席的礼物。毛主席握住他的手,用浓浓的湖南口音说:“新疆的少数民族老百姓多好啊,这么大老远的还要骑毛驴来看我。谢谢你!”
库尔班·吐鲁木多年来一直要争当模范并要到北京亲眼看看毛主席的心愿,终于实现了。喜讯传回家乡,和田春意盎然,万民同喜。
1959年1月,库尔班·吐鲁木当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二届人大代表。1959年7月,库尔班·吐鲁木以76岁的高龄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当时新疆加入中国共产党年龄最大的党员。1959年10月,他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10周年国庆大典,第二次见到毛主席。
1975年5月26日,库尔班·吐鲁木因病逝世,享年9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