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子平
发展绿色金融,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绿色发展,多次强调要“利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和相关产品、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金融工具和相关政策为绿色发展服务”。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决策部署,广东省委、省政府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作为区域金融改革重点,突出市场化特色,着眼于金融产品、服务方式、运营模式和体制机制全面创新,促进广东经济向绿色化、低碳化转型。2017年6月23日,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正式批复《广东省广州市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标志着广东以花都区为核心建设广东省广州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花都区)正式启动,成为全国首批七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地区之一。
绿色金融“广东模式”逐步形成
以创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为主要抓手,广东构建起区域性绿色金融体系运行模式。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四大行先后将花都支行升格为绿色分行,广州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等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建设银行在绿金试验区设立全国首家绿色金融创新中心,粤财信托成立绿色金融部。人保财险在绿金试验区设立保险产品创新试验室,研发新型绿色保险产品,并在花都区进行试点推广。广东省和广州市先后制定《关于加强环保与金融融合促进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广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引导银行机构加大新能源汽车、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设备等绿色项目的信贷投放力度。截至2019年6月底,广州地区银行机构绿色贷款余额3037.81亿元。花都区出台支持绿色金融和绿色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对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金融业各类机构,按其损失金额的20%给予风险补偿,最高补贴100万元,降低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风险。
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债券等方面的创新,让绿色金融的“广东模式”逐渐形成。绿色保险方面,花都区积极推广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等传统绿色保险产品,截至2018年11月15日,花都区已有776家企业投保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积极鼓励保险机构创新推出绿色保险产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试点创新型绿色农业保险产品,在全国率先试点“创新型药品置换责任保险”;中国人保财产保险、平安财产保险、阳光农业保险等保险公司在花都区开发“蔬菜降雨气象指数保险”“绿色产品食安心责任保险+”等创新型绿色保险产品,试点推广建筑设施缺陷保险IDI。绿色基金方面,粤科金融集团、平安银行等机构发起设立63亿元规模的广东环保基金母基金,撬动超200亿元社会资本投向粤东西北等地区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领域;粤财信托有限公司通过创立“亚洲开发银行贷款广东节能减排促进项目资金信托计划”、设立产业基金等方式募集22亿元资金,投向广东绿色环保企业及相关产业;绿色债券方面,广州地铁集团成功注册全国首单“三绿”(即绿色发行主体、绿色资金用途、绿色基础资产)资产支持票据,额度共50亿元,并于2019年1月首期发行30亿元;广州越秀集团发行内地造纸行业第一宗绿色债券,募集20亿元资金用于广州的再生纸项目。
從项目与环境等多维度,广东出台制定《广东省广州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绿色企业认证规范》和《广东省广州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绿色项目认定规范》,为绿金试验区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认证提供了技术支撑。如花都区编制并发布绿色企业认定办法和绿色项目的认定方法,按照企业基本条件评价、生产与管理评价、环境管理与污染防治评价、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四个维度,明确绿色企业的认定规范。依托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广东省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和融资对接平台(粤信融)”,广东还开发出绿色项目融资对接系统,提高绿色金融对接绿色企业、项目的精准性、有效性。
广东作为全国碳交易体系中率先启动试点的省份,自2013年12月启动以来,至今已进入第七个履约期,碳金融创新成效显著。广东创立的全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绿色金融服务平台“广碳绿金”,为绿色低碳领域的企业和投资机构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在这一平台催化下,目前广东建立起了绿金试验区林业碳汇的生态补偿机制和碳排放权抵质押融资体系,并借助创新融资模式支持绿色环保项目,利用绿色供应链融资助力汽车产业绿色发展。设立国内首个新能源资产投融资平台,与兴业银行等16家金融和投资机构开展合作,大力促进低碳融资。落地国内首笔碳期权,2017—2018年度配额托管业务共涉及配额数量552万吨,同比增长48%,碳排放远期交易数量75万吨,配额回购数量269万吨。建立碳普惠机制,主推“低碳扶贫”,2017—2018年度,韶关市翁源县等4县(市)36个省定贫困村及少数民族县村、河源东江林场等林业碳普惠项目通过广东省备案,共获核减排量37.2万吨,竞价收益600余万元。碳普惠制被列入国家试点工作创新重点,标志着这一广东首创的机制正式走向全国。
2018年,建设银行花都绿色分行向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发放的全国上市企业首笔、全国航空业首笔碳排放权抵押贷款顺利落地。目前,广东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规模排名全国第一,全球第三,仅次于欧盟和韩国碳市场。市场主体参与度活跃,企业履约率连续四年达100%,水泥熟料、粗钢、原油加工、机组发电单位产品碳强度较2013年度分别下降了6%、7%、4.5%和5%,造纸下降幅度达13.7%,航空单位周转量碳排放下降3.8%,为全省碳强度约束性目标下降作出了重要贡献。
绿色金融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广东发挥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优势,助力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
建立工作机制,强化金融服务保障。花都区成立绿色金融支持疫情防控促进经济平稳发展工作小组,强化“抗疫暖企”的组织领导和政策落实。全区已有19家银行56个网点设立抗疫暖企专窗,开辟快速办理通道,进一步提升疫情防控期间的信贷服务效率。2月20日,中国银行花都绿色分行通过市区联动线上审批方式,为2月17日注册成立的口罩生产企业拓普奥咨达公司成功放款800万元。
开展专项排查,掌握企业资金需求。花都区积极发动各镇街、工业园区和金融机构及时了解区内企业生产和资金需求情况。工商银行花都绿色分行对577家存量融资企业进行开工情况摸查,及时提供信贷支持。花都区已梳理形成重点企业融资需求表,针对71家疫情防控产品生产企业和90家受疫情影响严重企业,鼓励区内相关银行机构向符合条件企业以不高于上月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发放贷款。花都区将对获得绿色贷款企业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
突出重点领域,优先保障抗疫企业融资。花都区金融机构主动与抗疫物资重点企业对接。建设银行花都绿色分行为生产KN95型口罩的广州市保为康公司将贷款利率从5.0025%下调至3.15%,是全省第一笔为疫情防控企业主动调减贷款利率的业务。农业银行花都绿色分行为疫情防控产品生产企业新增授信7900万元,广州银行花都支行授信7300万元。
提供优惠服务,精准帮扶受困企业。针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物流运输、文化旅游等行业,鼓励金融机构不抽贷、断贷、压贷,多渠道帮助企业度过难关。中国银行花都绿色分行成功向总行申请批复1亿元新增贷款用于广州融创文旅城项目。南湖国旅约2.14亿元贷款得到广州银行花都支行等3家银行延期还款和降低利率放款支持。
加强线上对接,促进融资便利化。花都区金融局组织相关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召开线上融资对接会,提高金融服务及时性和精准度。区内金融机构积极通过绿色金融融资对接系统发布医疗通宝、惠农通宝和抗疫贷等抗疫专项金融产品,与企业进行全线上对接。
绿色投融资机制仍待完善
目前,广东绿色金融改革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
绿金试验区范围相对较小,对全省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绿色金融改革试点以来,绿金试验区绿色贷款迅速增长,余额达到143.5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14.5%;两年间,绿色贷款增量占同期全部新增贷款的45.43%,绿色信贷不良率仅为0.001%。从2018年起,试验区建设经验开始在北部生态区的韶关、河源、梅州、肇庆、清远、云浮6市复制推广,以绿色金融为主题开展“一市一平台”建设。但《总体方案》及相关配套政策主要针对广州市花都区,其他地方未能大规模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截至目前,广东的绿色贷款余额约为6000亿元,占全省本外币贷款余额的比例不足4%,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广东的禀赋特色还没有充分发挥。广东是国内最大的碳交易市场,广碳所累计成交配额现货1.2亿吨,占全国碳交易试点37.96%,成交金额23.63亿元,占全国碳交易试点34.05%。与之相关的碳排放权抵质押、林业碳汇等绿色金融产品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广东毗邻港澳,还可以通过绿色金融引进港澳的大量低成本金融资金,共同打造国际金融枢纽,建设绿色发展的粤港澳大湾区,但目前绿色金融标准还不统一,跨境投融资的渠道尚不畅通。
大量的绿色项目没有利用绿色金融进行融资。2018年,广东发行绿色债券135亿元,仅占当年全国发行规模的6%。但当年,非金融企业实际发行各类债券6000亿元,大量环境外溢性强、符合绿色金融特征的轨道交通、水资源配置、河道治理等基础设施和大石化、大钢铁、大化工、核能、风电以及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项目,并没有充分利用好绿色债券在审批以及成本等方面的优势进行融资。
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的亮点还不够突出。广东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已经形成一些可复制推广的经验,但主要还是靠优惠政策集聚机构,或者以补贴政策扩大融资,在机构设置、产品设计、制度创新等方面没有体现出绿色金融与传统金融的明显差异,没有足够的亮点吸引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到绿色金融的发展上来。
绿色金融发展对策建议
加快设立广州期货交易所。研究开发以碳和电力、天然气等能源要素为标的的期货交易品种,以绿色金融为特色集聚资金资源。目前设立广州期货交易所事项已经中国证监会同意,将报由国务院审定。
推动重大项目开展绿色金融认证。建议发行绿色政府专项债券,筹集资金用于粤港澳大湾区绿色交通基础设施、绿色产业等重大项目,并开展大型企业绿色金融认证计划,向国际国内投资者推出一批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绿色项目,比如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的轨道交通项目。
以绿色金融逻辑开辟“抗疫”新路径。一方面要积极发展绿色保险产品。新冠肺炎疫情被列为一级公共卫生事件,全国30多个省区市启动了一级公共医疗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确诊病人和疑似病人的医疗费、住院费、手术费等无疑大幅增加基本医疗保险支出,首当其冲投入的医护人员等,将大幅增加工伤保险支出,可以预见将极大可能出现全国特别是重点地区基本医疗保险收不抵支。经过本次疫情,群众对生命健康的关注、对突发疾病保障意识的提升,必将有助于拉动绿色寿险和健康险等险种的需求,促进绿色保险发展。
强化和健全绿色贷款的贴息机制。对绿色贷款的贴息是用较小的财政资金撬动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社会资金的有效手段。目前在“抗疫”过程的财政支出中,直接补贴较多、财政贴息支出占比较低,贴息政策虽然存在但具体运用相对有限。为了让有限的财政资金能够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应该加大财政贴息在绿色贷款“抗疫”领域的运用力度,健全财政对绿色贷款的高效贴息机制,比如由中央、省财政出资,地方财政配套,专列“抗疫”綠色贷款贴息资金,委托政策性银行、绿色银行或“绿色金融事业部”管理绿色贷款贴息,支持“抗疫”绿色信贷增长。
积极推动绿色公共卫生债券发行。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新冠肺炎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推升避险情绪,叠加对经济的悲观预期,债市在短期内受益,一方面疫情的扩散与传染对消费、生产与投资带来负面冲击,实体经济短期走弱有利于推动债券需求;另一方面,疫情带来的恐慌情绪推升避险情绪,带动利率下行。在“绿色通道”的支持下,银行、企业债务融资效率将提高,正确引导市场资金主动参与推动绿色公共卫生债券发行支持疫情防控,有助于缓解地方财政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