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居家静养,终于把500多页的《爱因斯坦传》读完了,也再一次亲身感受到了相对论的真切:忙碌时时间过得真快,清闲时时间过得贼慢。
这本书的最后引用了爱因斯坦这样一句话:“当我判断一种理论时,我会问自己,如果我是上帝,我是否会以这种方式安排世界。”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恰恰泄露了爱因斯坦成功的秘密,那就是永远对准事物最本质最本源的地方进行发问和思考。
在中国商业界也有一句和上帝有关的话:用户是上帝。这句话体现出企业对消费者极端重视的基本态度。但是,态度是一回事,具体做法和实际效果又是另一回事。在现实中,往往会出现夸大自己的优点胜于解决用户痛点的情况。
比如為了解决里程焦虑的问题,中国的电动车企业纷纷推出更长续航的产品,300公里、500公里、700公里甚至800公里,记录在几年内不断被刷新,并当成最大的卖点进行推广。诚然,续航里程曾经是电动车最大的痛点,能够不断得到突破体现出中国车企越来越强的技术创新能力。但是,当它突破500、600公里之后,与燃油车已经持平,应该就不是痛点了。如果一味地继续追求续航里程的提升,甚至搞成了企业之间的里程竞赛,则势必会影响电动车降低能耗的效果、压缩成本的空间以及在安全性和智能化等方面的投入。这不仅有悖于发展电动车的初衷,而且也不一定就是给消费者的最佳解决方案。消费者对一个产品的需求是综合性的而不是某个超酷的性能,只有综合最优才是最适合消费者的产品。
所以我认为,续航里程不是越长越好,也不是都要一个标准,应该根据不同的消费者使用场景有所不同,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电动车的短板也是相对的和阶段性的,在续航里程赶上甚至超越了燃油车之后,电池安全性、充电速度、充电方便性和新车购车成本等因素便成为现阶段新的短板。
当然,对电动车而言,还有一些用户需求是你不问他们自己都不知道的,这就更考验车企的能力了。所以我们要像爱因斯坦那样,多问问自己:“如果我是用户……”谁能问得更细更到位,谁就能在产品规划上更超前更精准,从而掌握竞争的主动权。
由此,我认为,把用户当成上帝,不如把自己当成用户。真正从内心替消费者着想的共情能力(或者叫用户思维),应该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