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司坤
自6月初开始连续3个星期的“网购狂欢”于18日迎来尾声,这是第17个“618”购物节。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18日报道称,作为新冠疫情发生以来的第一个全国性购物季,今年的“618”更是被赋予了中国消费和经济晴雨表的意义。6月1日至6月18日,京东618累计下单金额2692亿元,创下新的纪录。
年中网购盛宴
从6月1日零点开始,京东的促销商品就正式开始售卖,提前进入“618”时间。截至6月1日下午14:00,京东618成交额同比增长74%;6月18日开场,京东大商超全品类均呈爆发式增长,京东超市整体成交额同比增长500%,超2000品牌成交额同比增长100%。
天猫方面同样表现不俗,数据显示:6月18日凌晨第1小时,天猫618成交额同比增长100%。截至发稿前,今年天猫618销售额超过1亿元的“亿元俱乐部”品牌已经超过150个。苏宁方面,“618”开局仅1个小时,苏宁易购全渠道销售增长132%,零售云销售额增长431%。苹果、美的、格力、海尔、华为、小米纷纷破亿,入围苏宁“618亿元俱乐部”。3C类消费品是各大电商竞争的重要“战场”。6月16日天猫618开售第一小时内,3C行业即有25个品牌及品类实现10倍的增长,京东618战报显示,华为品牌10分钟成交额同比增长超300%;Apple5秒成交额破亿;截至18点,苏宁3C类目整体销售增长118%。
牛排限量3.99元一片、小龙虾限量6.6元一斤、不到2000元的60寸4K电视不限量供应……京东今年发放的超级百亿补贴爆品覆盖了电脑数码、家装建材、家居日用、食品生鲜、生活服务等全品类,优惠力度为史上最大。
进行大规模现金消费券和补贴发放的不止京东,“天猫618”期间,天猫和多地政府、品牌一起,发放今年以来最大规模的现金消费券和补贴,累计金额超140亿元,为品牌创造生意增量。
在去年“双11”期间,中国所展示出巨大消费能力就已让多国媒体发出感慨,认为“双11”已成为中国消费者花钱意愿的风向标,“这场人类史上的最大购物节,交易量到了难以想象的程度”。
肩负特殊意义
“今年‘618活动在6月的前18天举行,很可能成为中国消费复苏的一个指标,尤其是通过在线商店的消费。”美国“标普全球市场财智”网站15日题为《中国电商希望借“618”购物节实现迅速反弹》的文章精准把握住今年“618”所承载的“期望”。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国的电商企业正转向大幅折扣和代金券等手段,以重振社会消费支出。”文章称,阿里巴巴、京东和拼多多等电商平台都希望大幅的折扣将刺激消费者在利润率更高的电子产品、服装、化妆品和美容产品上花更多钱,以弥补疫情期间的损失。
文章援引电商咨询公司Azoya专业人士的观点称,“中国大部分的电商销售都是由这类节日推动的。在妇女节和劳动节假期,这一销售势头表现得相当强劲。”投资银行华兴资本中国消费者业务主管认为,考虑到封城期间被压抑的消费需求,618取得令人鼓舞的数字并不完全出人意料。
今年的“618”在扶持商家和助农方面同样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京东推出“新国品计划”专属会场,同时力争帮助10万中小商家成交额同比增长100%。今年参与“618”的淘宝中小商家数量同比大涨166%。尤其是面临困难的外贸工厂,在淘宝上成交大涨71%。截至6月4日,京东平台上农副产品成交额同比增长117%,有53%的区县特产/扶贫馆在1-4日累计成交额同比超100%增长。
经济“稳定器”
疫情期间,全球经济遭遇重创。电商、直播等数字经济平台,一定程度上起到经济“稳定器”的作用,带动消费市场的复苏。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973亿元,同比下降2.8%,降幅比上月收窄4.7个百分点。而1—5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40176亿元,同比增长4.5%,比1-4月提高2.8个百分点。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33739亿元,增长11.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3%;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吃类和用类商品分别增长37.0%和14.9%,穿类商品下降6.8%。有相关专家表示,疫情下,电商对维持消费市场的平稳、满足居民生活需求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北京大学教授、深圳市湾区数字经济与科技研究院理事曹和平认为,目前数字经济成长速度快于传统经济2-3倍、甚至4倍,这就是一种引擎性的力量。“数字经济的成长,使得电商能够助力消费回暖,同时把企业的流动性找了回来,而且为国民经济体系成长,以及产业升级带来无限的发展潜力。”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原财政部科研所所长贾康也认为,电商平台可以使交易费用进一步降低,可以带来用户体验明显的提升,支持了整个经济生活繁荣和发展。
“‘618短期内会促进消费快速回暖,建立消费信心,强化消费习惯,夯实未来消费增长的基础。”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认为,“从长期角度来说,‘618促进了各行各业的快速回暖,带动就业,这意味着民众收入有保障,有消费能力,从消费能力和产业复苏的角度进一步去夯实消费增长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