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南,许家骏,柯卓然,曹旭,赵静如,王文长,宋立
患者,女,73岁。因“右上睑缘肿物1年,加重2个月”于2016年1月6日至东直门医院就诊。既往高血压病史20 余年,无过敏史。1年前无明显诱因右上睑缘长一肿物,无疼痛不适,未予治疗。2 个月前自觉肿物生长加快,遂来诊。查:右上睑缘一柱状肿物,基底部下缘位于睫毛根部,距睑缘灰线约2.5mm,基底部直径约3 mm,肿物高度约10 mm,表面可见血管扩张,无毛发,无压痛,无破溃。双眼视力0.8,右眼眼压18 mmHg(1mmHg=0.133 kPa),左眼16mmHg。双眼结膜无充血,角膜清,前房中等深浅,KP(-),无浮游物及闪光,虹膜纹理清,瞳孔圆,直径2.5 cm,对光反应灵敏,双眼晶状体皮质轻混。双眼视盘色可边界清,C/D=0.3,网膜在位,A/V=1:2~1:3,黄斑可,未见明显出血、渗出等。双眼泪道通畅。西医诊断:(1)右上睑缘肿物性质待查;(2)双眼视网膜动脉硬化(Ⅱ期);(3)双眼老年性白内障(初发期)。治疗:于2016年1月5日局麻下行“右上睑缘肿物切除+局部成形术”。手术步骤:(1)常规消毒铺巾;(2)抽取“2%利多卡因注射液”1.5 ml 与“1%肾上腺素注射液”0.1 ml 混合液,于肿物附近穹窿部结膜下及肿物周围皮下局部浸润麻醉各约0.5 ml;(3)用睑板夹夹住肿物周围,显微镜下距肿物边缘约2 mm 外梭形切开肿物周围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直视下尽量一次性切净肿物基底部;(4)去掉睑板夹,钝性分离切口四周皮肤及皮下组织,用5-0 丝线间断缝合皮肤及皮下组织;(5)切口表面涂红霉素眼膏,术毕。术后切口愈合良好,睑缘无明显变形,眼睑闭合完全。术后1 周病理诊断:右上睑Merkel 细胞癌(MCC),组织边缘未见肿瘤细胞。免疫组化结果:pan-CK(+),CK20(+),NSE(+),CgA(+),Syn(+),CD117 弱(+)。到肿瘤医院病理会诊,支持MCC 诊断,且认为完整切除,边缘未见肿瘤细胞。术后至今随访3年余,肿物未复发。
图1 患者治疗前后右眼眼表彩色照片。1A、1B 术前,上睑缘见一柱状肿物。1C 术后8 d,上睑切口愈合良好。1D 术后8 个月、1E 术后3年余,上睑缘平整,未见复发
图2 右眼肿物病理及免疫组化染色图片。2A、2B 病理图片 右上睑Merkel 细胞癌,组织边缘未见肿瘤细胞。2C-2H 免疫组化染色图片CD117 弱阳性,CgA、pan-CK、NSE、Syn、CK20 均呈阳性
Merkel 细胞癌 (Merkel cell carcinoma,MCC)又名柱状癌,是目前已知恶性程度最高的原发性皮肤神经内分泌样肿瘤,具有高度侵袭性、复发率和转移率,死亡率为恶性黑色素瘤的2 倍。研究显示MCC首次治疗后局部复发率为25%,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52%,发生远处转移的患者所占比例为34%,死亡率在14%~52%之间;治疗后到局部复发的平均间隔时间为10.1 个月;在1、2 和3年内的总生存率分别为80%、53%和31%[1]。本病好发于日光损伤部位,最常累及头颈部,老年人多见,平均发病年龄68岁,男性多于女性[2]。现已明确Merkel 细胞多瘤病毒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多表现为生长迅速的无痛性皮肤表面结节,部分患者可出现皮肤表面溃疡。由于其缺乏特异性症状,极易与其他皮肤肿瘤相混淆,早期诊断较困难,确诊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3]。
MCC 发病率较低,目前尚未形成统一成熟的治疗方案。多采用手术局部扩大切除,辅助放化疗,但预后均不佳。其预后与性别、原发肿瘤大小及部位,有无转移和病理核分裂数目有关。通常<2 cm 的肿瘤较>2 cm 的预后好[4]。
本例患者,首先予以显微镜下完整切除,睑板夹固定可以使术者清晰地看清基底部有无残留。患者肿物周围眼睑皮肤未见明显异常表现,且考虑到切除太多会导致眼睑闭合不全,遂采用距肿物边缘约2 mm 范围梭形切除,术后病理报告显示切除完整,肿物边缘未见肿瘤细胞。根据术后免疫组化病理结果考虑到是否需要扩大切除或放疗化疗等,遂嘱病人前往肿瘤医院会诊。会诊意见为肿物切除彻底,无需其它治疗,建议随访观察。随访至今已3年余,无局部复发及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