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城
(齐齐哈尔明珠医院影像科,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41)
隐匿性骨折临床又称微型骨折,具体是指X和CT线无法诊断出,但却实际存在的骨折,该病以局部疼痛、压痛及肿胀为主要症状,且症状并不明显,因此,多数患者待发现时,已经错过最佳治疗时期,因此,对于隐匿性骨折患者而言,采用合理的诊断方式具有重要意义[1]。多层螺旋CT是除X线外临床较为常用的诊断方式,该诊断方式临床诊断正确率比较高,但是诊断过程中仍然在隐匿性骨折诊断方面有所不足,对隐匿性骨折这类特殊骨折磁共振有较明显的优势,故本次选择70例隐匿性骨折患者,实施多层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诊断,对其临床诊断效果评价,资料如下。
纳入我院自2016年4月~2018年4月期间接收的隐匿性骨折患者(n=70)作为研究对象,以硬币投掷法为基准,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即每组35例样本。观察组男女比例为20:15;年龄:23~62(平均:42.5±16.3)岁;病程:1-6(平均:3.5±3.2)d;对照组男女比例为19:16;年龄:21-65(平均:43.0±15.9)岁;病程:1-5(平均:3.0±3.1)d。本次研究获得委员会审批,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对比2组患者一般资料,P>0.05,可比。
对照组:多层螺旋CT诊断,诊断仪器选择64层螺旋CT(产自沈阳,型号Neusoft NeuViz 64 Multi-Slice CT),诊断开始前,将电流参数设定为110 mA,电压参数设定为120kV,层间距设定为5 mm,重建后在患者受伤部位进行扫描,扫描后进行图像重建处理。
观察组:磁共振成像诊断,诊断仪器选择磁共振仪(产自德国,型号Verio-3.0),STIR参数分别为:TR:200ms,TE:90ms;T1WI参数分别为:TR:600ms,TE:20ms;T2WI参数分别为:TR:4000ms,TE:100ms;扫描时以此扫描冠状面、横断面。
评估两组患者隐匿性骨折检出情况。
本次研究中隐匿性骨折检出情况属计数资料范畴,以x2进行检验、百分数(%)进行表示,70例患者数据资料借助SPSS22.0分析,检验结果以P值区间(P<0.05有差异;P>0.05无差异)表示。
观察组隐匿性骨折检出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具体分析见表1。
表1 隐匿性骨折检出情况对比(n,%)
隐匿性骨折由于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且骨折部位较为特殊、骨折线不彻底及临近骨折轻微,无明显皮质和骨小梁的中断等原因,造成诊断过程中误诊率及漏诊率较高。CT是临床现在用以诊断骨折的主要方式,该诊断方式在隐匿性骨折的临床效果上较磁共振有很大不足。
螺旋CT诊断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项诊断技术,诊断时主要是借助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对患者创伤部位进行检测,虽然对骨折检出率明显高于普通X线平片,但是对于隐匿性骨折检出率低,尤其是对于存在广泛骨小梁损伤伴有骨髓水肿的骨创伤无法准确检测出来,目前临床诊断隐匿性骨折(尤其是骨挫伤)中一般采用磁共振成像检查。通过本文研究发现,对隐匿性骨折患者采用磁共振成像诊断,观察组隐匿性骨折检出率94.28%优于对照组77.14%,P<0.05,由此可见,磁共振成像诊断对隐匿性骨折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综上所述,对隐匿性骨折患者采用磁共振成像诊断,既能提高治疗安全性,可以明显诊断出患者隐匿性骨折情况,值得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