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国诗 谢达华 蔡维平 林瑞生 郭爱顺
以往针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难以获得显著的血肿清除效果[1,2]。本次研究针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探析微创血肿清除术的可行性,以实现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有效预后。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6年7月~2019年5月收治的7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奇偶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7例。治疗组女14例,男23例;年龄43~77岁,平均年龄(61.24±6.98)岁;病程1~11年,平均病程(5.29±2.36)年。对照组女15例,男22例;年龄45~79岁,平均年龄(61.26±7.01)岁;病程3~12年,平均病程(5.31±2.25)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高血压脑出血经磁共振成像(MRI)检查、CT 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获得有效确诊;②患者均存在外科手术指征。排除标准:①患有动脉瘤出血疾病;②伴有脑干出血疾病;③表现出血管畸形现象。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采用传统开颅手术治疗。术前依据CT 检查结果,对出血位置进行明确,之后常规完成马蹄形手术切口制作,合理进行硬脑膜切开、血肿穿破以及皮质层至颅内血肿利用电凝刀切开操作后,通过显微镜引导,将颅内血肿清除完成治疗。
1.2.2 治疗组 患者采用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明确钻孔位置后,合理完成切口制作以及颅内硬膜切开后,利用双凝电极切开局部脑组织,利用一次性脑穿刺套管针对血肿位置展开对应穿刺,完成后将穿刺套管内芯拔出,通过穿刺套管合理置入神经内镜,将视野内血肿清除,之后进行止血、引流管置入以及退管操作,将骨瓣原位还纳,准备止血明胶海绵于骨孔位置进行填充,最终将皮肤逐层缝合。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血肿清除率、术中失血量。疗效判定标准[3,4]:显效:患者血肿症状以及血压水平获得明显缓解,未出现并发症;好转:患者血肿症状以及血压水平获得缓解,并发症偶尔出现;无效:患者血肿症状以及血压水平无变化,并发症逐渐出现。总有效率=(显效+好转)/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治疗组总有效率94.59%高于对照组的64.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血肿清除率、术中失血量对比 治疗组血肿清除率(89.35±3.11)%高于对照组的(78.89±5.09)%,术中失血量(99.55±12.45)ml 少于对照组的(175.26±31.59)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表2 两组血肿清除率、术中失血量对比()
表2 两组血肿清除率、术中失血量对比()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在采用外科手术方法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如果术中需要较大开颅面积,则耗费较长手术时间,从而对患者造成的预后影响尤为显著。采用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后,上述目的无法达到[5,6]。此种情形下,微创血肿清除术的有效运用,可充分提升患者血肿清除率,可以充分凸显微创系列优势,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最终确保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综合手术疗效获得显著提升[7-10]。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4.59%高于对照组的64.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肿清除率(89.35±3.11)%高于对照组的(78.89±5.09)%,术中失血量(99.55±12.45)ml 少于对照组的(175.26±31.59)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微创血肿清除术的有效应用,可显著提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疗效以及血肿清除率,有效减少术中失血量,最终实现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有效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