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骨科医院医学影像科(四川 成都 610047)
陈 玥 刘 敏 铁位有
缺血所致股骨头坏死为一种不断进展骨科疾病,其发生主要与股骨头病变、创伤以及激素刺激关系密切[1]。此病患者一般会有大腿近侧、髋关节以及膝盖疼痛等症状出现,患者髋部活动不便,而此病还会不停进展,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所以,临床工作者们在治疗过程中要确保患者治疗效果首先需要对患者病情进行精确诊断。相关研究显示,不同分型股骨头坏死导致患者预后存在差异,坏死面积相同两侧股骨头,其塌陷也存在差异,但也有研究者认为股骨头塌陷为多原因共同作用所致结果[3-4]。随着影像学技术逐渐完善,CT已普遍用于股骨头坏死诊断中,且诊断效果较好,为患者治疗提供了依据[5]。为探究造成股骨头塌陷原因,为后期治疗提供相关依据,本研究在CT影像形态学基础上分析股骨头坏死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6月~2018年6月收治62例股骨头坏死患者CT影像学资料,依据患者股骨头是否塌陷将其分为塌陷组(n=34)和非塌陷组(n=28)。纳入标准:①患者股骨头坏死诊断经过相关标准[6]以及CT等影像学检查确认;②患者CT影像学资料完整;③患者年龄超过18岁;④患者同意其CT影像学资料用于本研究。排除标准:①患者患有高血压、类风湿以及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②患者曾经接受髋部手术;③患者精神出现问题;④患者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⑤患者CT检查影像学资料不全。塌陷组中男19例,女15例;年龄19~82岁,平均(59.32±5.43)岁;激素性9例,创伤性12例,病变性13例。非塌陷组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18~85岁,平均(60.41±5.23)岁;激素性6例,创伤性10例,病变性1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比较显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
1.2 检查方法 患者仰卧,使用美国GE公司生产型号为bright speed elite select 16排CT机检查,层厚以及层间距设定为3mm,对股骨头横截面容积进行扫描,扫描从髋臼至粗隆。患者软组织情况观察使用软组织窗口以及骨窗口,两者窗位以及窗宽分别为50×350,400×1400。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分析双侧股骨头坏死塌陷患者CT表现,以及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单因素包括坏死分期、坏死面积、坏死部位、软骨下方是否有均匀肥厚、股骨头正常星芒结构是否存在、穿破箭板与否、骨髓有无水肿等。①股骨头坏死分期:依据国际骨循环学会(ARCO)标准将股骨头坏死分期[7]。 Ⅰ期:CT检查显示为阴性,中央坏死面积<15%,中央周围坏死面积在15%~30%,边缘坏死面积>30%;Ⅱ期:CT检查显示为阳性,有塌陷,中央坏死面积<15%,中央周围坏死面积在15%~30%,边缘坏死面积>30%;Ⅲ期:CT检查显示为阳性,有塌陷,关节间隙无明显改变,中央塌陷高度<2mm,,中央周围塌陷高度2~4mm,边缘塌陷高度>4mm;Ⅳ期:股骨头出现塌陷,关节损伤严重。②股骨头坏死分型:按照ARCO标准[8]将坏死部位分为内侧型、中央型以及外侧型。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使用t检验比较,表示为(±s),计量资料使用χ2检验。对单因素分析显示有统计学意义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双侧股骨头坏死CT表现 患者CT图显示其股骨头正常与病灶骨交界处形成有带状硬化区,该硬化病变呈现异常高密度簇状,斑片状形态,同时塌陷处正常星芒结构出现部分或者完全消失,甚至中断。见图1-4。
2.2 双侧股骨头坏死塌陷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显示塌陷组和未塌陷组在坏死分期Ⅲ、Ⅳ期,大面积坏死病灶,坏死部位为外侧以及软骨下方是否均匀肥厚之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坏死分期Ⅰ、Ⅱ期,小中面积坏死病灶,坏死部位为中央以及内侧、正常星芒结构是否存在、穿破箭板与否,骨髓水肿与否等之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双侧股骨头坏死塌陷Logistic多因素分析 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坏死分期Ⅳ期,大面积坏死病灶、外侧部位坏死、软骨下方无均匀肥厚为双侧股骨头坏死塌陷危险因素,见表2。
表1 双侧股骨头坏死塌陷单因素分析
表2 双侧股骨头坏死塌陷Logistic多因素分析
图1-4 股骨头坏死患者CT表现,显示股骨头病灶有硬化带,其区域逐渐发展至软骨下部,塌陷病灶正常星芒结构中断。
股骨头坏死为多因素所致股骨头下部软骨血液供应出现障碍,导致骨细胞逐渐凋亡甚至股骨头下骨塌陷生理状态[9]。研究显示,大部分股骨头坏死患者若未经有效对症治疗,其病情会进一步进展。X射线、MRI以及CT为目前主要成像技术,尤其是CT因其在密度以及空间分辨率方面独有优势较常用于诊断股骨头坏死。正常人以及股骨头坏死患者CT图像对比显示,正常股骨头CT成像为星芒状,而股骨头坏死患者股骨头显示出股骨头高密度硬化,内部皮质出现增厚以及囊变等症状[10]。股骨头坏死后未经治疗,缺血症状持续,股骨头附近骨髓组织大量坏死,周围组织逐渐病变,向股骨浸润导致骨小梁表面形成坏死结构,出现高密度硬化区,CT上则显示为阳性,可以较好反应患者坏死部位[11]。本研究正是以CT影像形态学为基础分析双侧股骨头坏死塌陷危险因素,为后期股骨头坏死患者塌陷预防以及治疗提供依据。
本研究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坏死分期Ⅳ期,大面积坏死病灶、外侧部位坏死、软骨下方无均匀肥厚为双侧股骨头坏死塌陷危险因素。股骨头坏死区域范围严重影响患者治疗以及预后,股骨头大面积以及体积坏死为导致股骨头塌陷重要原因[12]。 Sonoda等[13]报道显示股骨头坏死区域大小影响患者预后,小范围坏死患者接受疗效后股骨头恢复更快。于彤等[14]认为坏死面积低于30%为低危险坍塌组,而高于30%后患者股骨头更容易出现坍塌。本研究中,患者坏死分期依据患者坏死区域不同部位坏死面积判断,而大面积坏死病灶为从病灶整体面积上评价坏死,两者均是从面积方面评价患者股骨头坏死状态。单因素以及多因素结果均显示坏死分期为Ⅳ期以及大面积病灶为患者危险因素,其结果与张宏林等[15]研究结果一致。患者坏死位置也会影响患者预后,位于外侧坏死部位由于处于负重层面,患者股骨头更容易塌陷。髋关节为人体承重关节之一,股骨头外侧为人体股骨部位负重最大位置,该部位坏死较内侧更容易塌陷。郑超等[16]研究中将股骨头分为外上、内上、外下以及内下等四象限,而将外上象限作为负重区即股骨头外侧,结果显示位于外上象限病灶较其它部位病情更容易进展,说明坏死部位同为股骨头坏死病情恶化重要危险因素,坏死部位越靠近外侧,患者预后情况越差。CT结果显示坏死区域软骨下骨附近有均匀肥厚可以有效延缓患者股骨塌陷,其发挥作用机制可能为患者股骨头坏死后,股骨头承受负荷能力下降,而坏死区域软骨下骨附近有均匀肥厚可以有效降低股骨头负重压力,一旦其均匀肥厚消失,患者坏死区将会由于负重增加而进一步塌陷造成病情恶化[17]。
综上所述,股骨头坏死面积,坏死部位处于外侧以及软骨下骨无均匀肥厚为双侧股骨头坏死塌陷危险因素,患者坏死面积越大,部位越靠近负重区,软骨下骨均匀肥厚消失越明显,患者疾病恶化几率越大,所以应重点监测上述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