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炎,马志毅,熊源胤,王进军
(1.武汉市中医医院,武汉 430014;2.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学院/针灸治未病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武汉430061)
颈椎病是一种以颈椎退行性改变为基础的疾病,主要由于颈椎骨质增生、韧带钙化、椎间盘突出,或颈椎生理曲度改变,导致颈脊髓、神经根、椎动脉受压,或肌肉的劳损,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综合征,具有反复发作的临床特点[1-3]。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人们的学习、工作及日常生活都离不开手机或电脑,需要长期低头或伏案工作,导致颈椎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且发病呈低龄化趋势[4-5]。颈痛是颈椎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尤其在颈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中最为多见。大量文献显示针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疗效显著[6-8],并得到国内外认可[9-10],但远期疗效还缺乏临床证据支持[11]。临床实践发现,常规针刺配合隔物温和灸肾俞穴治疗颈椎病颈痛,不仅具有很好的近期疗效,而且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降低复发率,但缺乏足够的循证证据支持。因此,开展本研究观察常规针刺联合隔物温和灸肾俞穴治疗颈椎病颈痛的近远期疗效及复发倾向,以期为针刺联合隔物温和灸治疗颈椎病颈痛提供临床证据支持。
观察病例均来自2016年10月至2018年2月武汉市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颈椎病颈痛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针刺联合隔物温和灸组(观察组)与针刺组(对照组),每组45例。研究过程中脱落3例,其中观察组1例(因疗程中接受其他治疗),对照组2例(1例因出差脱落,1例疗程内颈痛发作服用止痛药),共完成87例,观察组44例,对照组4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西医诊断标准依据2007版《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学分册》[12]的诊断标准,符合颈型或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3]中颈椎病诊断标准。
①符合颈椎病中西医诊断标准;②以颈痛为主诉者,年龄18~60岁;③视觉模拟评分(VAS)≥3分;④近半年内未因颈痛接受针灸治疗;⑤能理解量表内容,愿配合治疗,并且知情同意。
①符合脊髓型颈椎病诊断标准;②有颈部外伤史,既往有颈部骨折或手术史,或系统性骨关节病者;③有神经功能缺损(如肌无力或神经系统检查异常)、先天性脊椎异常者;④凝血功能障碍,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精神病患者,瘢痕体质,严重心、脑、肾等重大内科病或肿瘤患者;⑤不配合治疗者;⑥服用止痛或激素类药物者;⑦正在参加或3个月前曾参加其他临床研究者。
取百劳、大椎、肩中俞、中渚穴。患者取俯卧位,充分暴露治疗部位。选用0.25 mm×40 mm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穴位常规消毒后套管针进针,根据患者胖瘦直刺10~30 mm,得气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 min,每隔10 min行针1次,每次行针30 s。每日治疗1次,治疗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疗程结束3个月后进行随访。
针刺取穴、操作同对照组,同时采用隔物温和灸。将炮附子研粉后以黄酒、饴糖调制成直径 2 cm、厚0.3~0.5 cm圆形药饼,中间均匀戳火柴棒粗细小孔5个;取双侧肾俞穴,在肾俞穴位上置附子饼,使用简易艾灸器分别将直径约2 cm、长4 cm艾条悬置于附子饼上方,距离约 1 cm,点燃行温和灸,灸治过程中不断将艾灰去掉,并保持艾灸与附子饼间距及火候;每穴灸 30 min,以穴部皮肤泛红而不灼伤为度。疗程同对照组。
评价时点为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3个月随访时。
3.1.1 主要指标
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PQ)[14],从疼痛程度、症状持续时间、夜间的针刺或麻木感、疼痛对睡眠的影响、对社交活动的影响、搬抬重物、读书/看电视、工作/做家务和驾驶汽车9个方面评价患者的疼痛和功能状态,积分越高病情越严重。本研究使用的中文版NPQ量表已由香港浸会大学做了有效性评估[15]。
3.1.2 次要指标
McGill疼痛量表(MPQ)[16],由加拿大学者Melzack开发,包含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VAS)、现有疼痛强度(PPI),其中PRI又分为感觉项和情感项两部分。各部分得分越高,说明疼痛程度越严重。最后计算总分=PRI+VAS+PPI。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3],结合Dziedic K等[17]报道进行综合疗效判定。
有效: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颈、肢体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治疗前NPQ得分-治疗后NPQ得分>5。
无效:症状无改善或改善不明显,治疗前NPQ得分-治疗后NPQ得分<5。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统计检验采用双侧检验,差异显著性水平为P<0.05。
3.4.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治疗后、3个月后随访整体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疗效相当。详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3.4.2 两组治疗前后NPQ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NP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和3个月随访时NPQ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治疗方法均可有效缓解颈椎病颈痛。两组治疗后NP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3个月随访观察组NPQ评分低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近期疗效相当,但观察组远期疗效更佳。两组治疗后3个月随访时NPQ评分较治疗后均有所升高,观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复发的可能性更小。详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NPQ评分比较 (±s,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NPQ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与同组治疗后比较3)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3个月后随访观察组 44 38.17±7.34 14.23±4.811) 15.24±3.271)2)对照组 43 38.45±8.01 15.48±5.621) 18.35±4.821)3)
3.4.3 两组治疗前后MPQ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MP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和3个月随访时MPQ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治疗方法均可有效缓解颈椎病颈痛。两组治疗后MP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3个月随访观察组MPQ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近期疗效相当,但观察组远期疗效更佳。两组治疗后3个月随访时MPQ评分较治疗后均有所升高,观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复发的可能性更小。详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MPQ评分比较 (±s,分)
表4 两组治疗前后MPQ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与同组治疗后比较3)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3个月后随访观察组 44 18.65±4.53 3.99±2.161) 4.87±2.121)2)对照组 43 17.86±3.87 4.26±2.371) 6.03±2.951)3)
针刺过程中出现1例晕针,1例局部皮下轻微出血,经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患者仍坚持治疗,未影响整个治疗过程。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和3个月后随访时,针刺联合隔物温和灸治疗与单纯针刺治疗后患者NPQ评分、MPQ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3个月后随访时发现,针刺联合隔物温和灸治疗患者NPQ评分、MPQ评分明显低于单纯针刺治疗,两组均有良好的近期疗效,但针刺联合隔物温和灸治疗具有更好的远期疗效,患者颈椎病颈痛复发的可能性更小。
临床实践及临床研究均显示,针灸治疗颈椎病颈痛具有较好的近期疗效[18-19],但其反复发作是临床上面临的一大难题。如何提高远期疗效,降低复发率的问题,针灸同道们一直在不断地探索。《灵枢·禁服》:“紧则先刺而后灸之”,同时指出“紧则为痛痹”,提示痛痹应采取针刺联合灸法的治疗方法。狄忠等[11,20-21]采用针刺配合艾炷灸颈部穴位治疗颈椎病颈痛,取得了较好的近、远期疗效,一致认为针灸治疗颈椎病颈痛宜针灸并用,标本兼治,治标不忘固本,经络辨证、脏腑辨证相结合,在针刺疏通经络的基础上,辅以灸法温阳固本,可防止复发,提高针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的远期疗效。此外,针灸同道提出治疗颈椎病的新思路与新方法——“颈腰同治”,并得到了临床实践与临床研究证实,确有较好的远期疗效[22-23]。
颈椎病颈痛属于中医学“项痹病”范畴。《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灵枢·百病始生》指出:“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说明“邪侵”是颈椎病发生的关键外因,而“正虚”是颈椎病颈痛发生的根本内因,内外相合而发病。《素问·举痛论》:“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诸病源候论》:“由体虚,腠理开,风邪在于筋故也。邪客机关,则使筋挛;邪客足太阳之络,令人肩背拘急也。”进一步说明寒邪客于足太阳经络,不通则痛,是颈椎病颈痛的主要外因。“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反复发作,损耗阳气,阳气不足是颈椎病颈痛发生及易复发的主要内因。因此,颈椎病颈痛的主要病因病机可概括为阳气不足,寒邪客于足太阳经络。
针刺联合隔物温和灸治疗颈椎病颈痛,既做到紧扣病机,针灸并用,标本兼治,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相结合,又体现了“颈腰同治”的治疗思路。隔物温和灸法是将隔物灸和温和灸相结合,集艾灸、药物、穴位三者功效于一体,充分发挥艾灸、药物和穴位三重治疗作用的一种独特艾灸治疗方法,其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操作简单方便。根据颈椎病颈痛的主要病因病机——阳气不足,寒邪客于足太阳经络,本研究药物选用附子制成药饼,穴位选双侧肾俞穴。附子,味辛、甘,性大热,善补火助阳、散寒止痛。肾俞穴位于腰部,归足太阳膀胱经,肾之背俞穴,为肾气输注与汇聚之处。“肾为脏腑之本,十二脉之根,呼吸之本,三焦之源,而人资之以为始者也”(李中梓《医宗必读》),内藏元阴元阳,与膀胱相表里。附子之辛热借助艾灸直接作用于肾俞穴,发挥直接外散客于足太阳经络之寒邪,内补肾中之元阳,标本兼治的作用。同时,针刺取穴主要循经近端颈部取穴,联合腰部肾俞穴隔物温和灸治疗,体现了“颈腰同治”的治疗思路。因此,针刺联合隔物温和灸治疗颈椎病颈痛不仅有肯定的近期疗效,而且有较好的远期疗效,并可防止复发。
综上所述,针灸治疗颈椎病颈痛方面,较之单纯的针刺治疗,针刺联合隔物温和灸的疗效,尤其远期疗效更佳。针刺联合隔物温和灸治疗颈椎病颈痛,标本兼治,充分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与“治病必求于本”的防治原则。因此,针刺联合隔物温和灸治疗颈椎病颈痛不仅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而且有较好的远期疗效,并且隔物温和灸灸力温和持久,安全无不良反应,操作简单方便,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案。当然,本研究样本量较少,随访时间较短,单中心完成,需进一步开展大样本、多中心、随访时间更长的随机对照试验,为针刺联合隔物温和灸治疗颈椎病颈痛提供可靠的循证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