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奇明,雍凤娇,宋登丽,张晓慧
(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成都 610041)
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胃肠道疾病,因地域不同,FC患病率也有较大差异[1],但其病因复杂,具体机制不明,因此目前国内外临床缺乏特效治疗方案。近10年针灸界展开了大量的针灸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结果提示针灸治疗FC优势明显,故FC已成为针灸治疗的优势病种[2-3],但由于针刺治疗要求患者每周至少接受3~5次的治疗,给患者带来了一定的不便,从而导致患者依从性较差,影响了临床疗效的提高及该治疗方案的推广运用。笔者在前期临床经验总结基础上,选取穴位埋线治疗FC,并与针刺治疗相比较,现报道如下。
本次研究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6月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门诊FC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1: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每周排便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①符合FC罗马Ⅲ诊断标准[4];②年龄18~70岁;③签署知情同意书。
①肠易激综合征及因炎症、内分泌及代谢病、肿瘤、药物引起的便秘;②合并腹主动脉瘤、肠麻痹、不全肠梗阻、肝脾肿大和腹腔结核者;③妊娠或哺乳期患者,合并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④心脏起搏器植入者;⑤年龄<8岁或者>70岁。
取双侧天枢、腹结穴。患者取卧位,术者戴无菌手套,以碘伏消毒液常规消毒穴位处皮肤,使用9号一次性无菌埋线针,将长10~20 mm 2~0号医用羊肠线用无菌镊子放入埋线针尖端孔内,垂直刺入穴位 1~1.5寸,置入羊肠线,线头不得外露,然后用安尔碘消毒针孔,并外敷消毒纱布块。每周治疗1次,4周为1个疗程。
取双侧天枢、腹结穴。患者取卧位,术者采用长75 mm华佗牌针灸针快速破皮,然后缓慢垂直深刺,直至突破腹膜即止(1.8~2.5寸),不提插捻转,留针30 min。每周治疗3次,4周为1个疗程。
3.1.1 完全自主排便次数
完全自主排便次数(complete spontaneous bowel movements,CSBMs)是指患者不需要通便药或手法,自发的完全排尽感的大便次数。治疗4周平均每周CSBMs≥4次患者所占百分比和治疗后CSBMs较治疗前增加2次及以上的患者所占百分比。将治疗后4周的次数总数相加再除以4,将平均每周CSBMs≥4次和较基线增加次数≥2次的患者例数除以该组别的总例数即获得百分数。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 4周内平均CSBMs。
3.1.2 便秘患者生活质量量表(PAC-QOL)评分
PAC-QOL[5]是反映过去两周内便秘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一共有 28个条目,每个条目按照很满意至很不满分为5个等级,分别赋值1~5分,最高分值为总分140,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差。
3.1.3 安全性观察
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和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随时记录。与针刺、穴位埋线相关的不良反应主要有疼痛、局部血肿、过敏、感染,以及埋线后其他不适感。
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样本均数满足正态性和方差齐性要求,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满足者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1 两组CSBMs情况比较
由表2可见,治疗组治疗后周平均CSBMs≥4次比例为48.9%,对照组则为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周平均CSBMs较基线期增加2次的百分比为 7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31.1%(P<0.05)。治疗组治疗后1~4周平均CSBMs次数为(4.12±1.07),明显大于对照组的(3.36±0.99)(P<0.05)。
表2 两组CSBMs情况比较
3.3.2 两组治疗前后PAC-QOL评分比较
由表3可见,两组治疗前PAC-QO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PAC-QOL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PAC-QOL评分比较 (±s,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PAC-QOL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躯体不适 心理社会不适 担心和焦虑 满意度治疗组 45 治疗前 6.53±1.36 13.89±3.26 26.49±5.91 11.22±2.41治疗后 3.16±1.021)2) 9.67±2.711)2) 15.89±3.931)2) 5.84±2.381)2)对照组 45 治疗前 6.24±1.55 14.38±3.46 24.49±6.98 11.47±2.75治疗后 4.93±1.391) 12.44±3.091) 18.62±6.441) 9.22±2.661)
3.3.3 安全性观察
本研究在每次治疗结束后以及下次治疗前,研究者均需询问患者埋线相关的或针刺相关的不适症状,并及时进行记录。在本研究过程中,治疗组患者在埋线结束后1~3 d内,自觉埋线处穴位酸胀感明显,但均在可以忍受的范围之内,其他未发现与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总体安全性和依从性均较好。对照组有个别患者诉进针时有疼痛,但均可在忍受范围,未发现晕针现象。
功能性便秘属中医学“便秘”范畴,早在《内经》中称便秘为“大便难”“后不利”,《伤寒论》中有“阳结”“阴结”之名。针灸治疗便秘历史悠久,几千年前《针灸十四经治疗诀》就有:“大便虚秘天枢间……大肠俞与支沟会,足三里穴及大敦”运用针灸治疗便秘记载,便秘作为针灸疗法的一级病谱,在现代临床研究中也得到了广泛认可[6-8]。但由于针刺治疗需要一定的量效累积,在治疗次数和频率上有一定的要求,在治疗时间上给很多患者带来一些不便[9]。
穴位埋线是一种特殊的穴位刺激疗法,其原理是把可吸收线埋植在相应腧穴,利用其对穴位的持续物理性和生物性刺激进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是集针刺法、留针法、植针术及近代组织埋藏法于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10-12]。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们对疾病的观念也发生很大的改变,越来越追求治疗过程的有效、安全、舒适,穴位埋线因具有省时简便(每周治疗1次)、经济安全、疗效稳定及耐受性好等优点更容易被患者接受。
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针刺治疗疾病的治疗部位和反应点。腧穴选取对治疗疾病的临床疗效至关重要[13]。FC的病位在大肠,亦与脾胃、肺、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治疗上以疏调大肠腑气为大法,选取足阳明胃经天枢穴,同时为大肠募穴,居人身之中点,乃大肠经气所聚集之处,为气机运行之枢纽。腹结为腹气之所结聚处,主腹内结聚之病,可通腑行气,调畅气机,故本研究选取天枢穴和腹结穴为主要穴位。
FC患者有许多顽固持续性症状,而排便次数减少被视为重要的临床定义性主症[14]。周完全自主排便次数(CSBMs)小于3次是诊断FC的症状之一,严重FC患者周CSBMs往往≤2次。因此采用CSBMs是目前较为公认的FC评价指标[15],本研究中采用平均周CSBMs≥4次比例和治疗后周平均CSBM增加2次的患者比例作为主要结局指标,更能有效反应穴位埋线的疗效,使结果更具说服力。结果显示,治疗组周平均CSBMs≥4次百分比和治疗后周平均CSBMs增加2次的患者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治疗期间治疗组平均CSBMs也较对照组明显增多,说明穴位埋线疗法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完全排便情况。本研究结果与陈利芳等[16]《简易穴位埋线法治疗女性FC(随机对照研究)》的研究结果相似。
在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FC仅根据患者的症状、生物学指标来判断疗效是不全面的,这类患者的症状很大程度上受主观感觉的影响,PAC-QOL量表是 2005年发表的第一个针对便秘的特异性问卷[5],能比较全面地从患者生理、社会生活习惯、心理情绪、治疗满意程度4个方面来综合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所采用的中文版 PAC-QOL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和反应度[17]。本研究中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有改善,患者的躯体不适、心理社会不适、担心焦虑及满意度随着排便次数的增加而改善,穴位埋线患者各项生活质量评分较普通针刺改善更为明显。这与阮慧红等[18]穴位埋线对FC疗效和生活质量的研究结果相似。经过既往研究表明,埋线针较毫针粗,刺激量比毫针大,因而产生的针感要强得多;其次可吸收线留于穴位内,从而发挥“留针”和“埋针”效应,当机体在活动时可吸收线和机体组织产生相对活动,导致患者产生酸胀感,犹如普通针刺行针,具有持久的穴位刺激作用,进而达到长期续效。
总之,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穴位埋线治疗FC可以有效提高患者自主排便次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疗效确切。此外,由于穴位埋线治疗间隔时间较长,7 d治疗1次,较普通针刺节省时间,且痛苦小,无不良反应,更容易被人们尤其是在职人员所接受,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