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频率电针对急性期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康复的促进作用比较

2020-06-17 11:02虞璐
上海针灸杂志 2020年6期
关键词:电针肌力偏瘫

虞璐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郑州 450052)

急性卒中是脑内循环障碍引发的脑血管病变,由于发病时会对人体神经功能造成损害,抢救存活的患者大多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1-3],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偏瘫、失语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与自理能力[4-5]。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急性卒中患者的死亡率逐年下降,致残率明显提高,因此,采取一种积极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至关重要[6-7]。目前,临床治疗卒中的常用方法为药物、手术及针灸治疗,有研究提出,针灸治疗对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8]。本研究采用不同频率电针对急性期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康复的促进作用进行观察,比较其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确诊的118例急性卒中后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频组和高频组,每组59例。低频组中男38例,女21例;平均年龄(65±5)岁;左侧偏瘫29例,右侧偏瘫30例。高频组中男35例,女24例;平均年龄(65±4)岁;左侧偏瘫27例,右侧偏瘫3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9]中急性脑卒中诊断标准;②通过MRI或CT检查确诊为脑梗死或脑出血患者;③年龄<75岁,发病前日常生活能自理;④发病时间未超过1周,意识清楚,生命体征稳定;⑤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既往存在卒中发作或明显偏瘫者;②严重痴呆、失语或癫痫等无法配合治疗患者;③患有小脑萎缩症等其他影响肢体及语言功能的疾病;④卒中后合并严重并发症,甚至休克、死亡的患者;⑤肝、肾、心、肺等器质性疾病;⑥所取穴位处有感染、溃烂、湿疹等不适合行针者;⑦孕妇或妊娠期患者;⑧中途退出治疗、依从性差,无法判定治疗效果的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低频组

取百会、四神聪穴,双侧内关、合谷、足三里、手三里、三阴交穴,患侧肩髃、臂臑、居髎、曲池、曲泉、阴包、悬钟、太冲、梁丘、丰隆、解溪、气海穴。吞咽障碍配廉泉、金津、玉液穴;口歪眼斜配颊车、地仓穴;头晕配风池、完骨、天柱穴;足内翻或足外翻配悬钟、中封、太溪穴;便秘配支沟穴;尿失禁或尿潴留配中极、曲骨、关元穴。局部常规消毒后,上述穴位采用0.35 mm×40 mm或0.35 mm×50 mm针灸针,施以捻转泻法或提插泻法,分别于头穴进针 20~30 mm,体穴直刺30~50 mm,得气后将体穴接通SDZ-Ⅱ(六路)华佗牌电针仪,以患者能承受电流强度为准,连续波频率为20 Hz,留针30 min。每日1次,每周6次,连续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2.2 高频组

连续波频率变为50 Hz,其他方法与低频组相同。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3.1.1 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

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10]对患者治疗前、治疗第4周及第8周的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价。满分100分,小于50分为完全运动障碍,50~84分为重度运动障碍,85~95分为中度运动障碍,96~99分为轻度运动障碍,100分为运动功能正常。

3.1.2 Barthel指数评分

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11]对患者治疗前、治疗第4周及第8周日常生活活动障碍进行评价。评分包括10个项目,如穿衣、吃饭和上厕所等,每项10分,满分100分,<20分为完全障碍,25~45分为重度障碍,50~70分为中度障碍,75~90分为轻度障碍,>90分为无障碍。

3.1.3 肌力[12]

对治疗前及治疗第8周患者肌力情况进行评价。5级为能自如运动;4级为可对抗外界阻力运动;3级为肢体能抬离;2级为肢体能平行移动;1级为肌肉轻微收缩,但无法引起关节活动;0级为无肌肉收缩,完全瘫痪。

3.2 疗效标准

按照《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13]制定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明显,日常生活活动明显改善,肌力明显改善。

有效:肢体运动功能部分恢复,日常生活活动改善,肌力改善,但仍存在障碍。

无效:各方面无变化,甚则加重。

3.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软件分析本研究所有数据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治疗前后FMA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第4周、治疗第8周FM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低频组治疗第4周、第8周FMA评分均显著高于高频组(P<0.05)。详见表1。

3.4.2 两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第4周、治疗第8周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低频组治疗第4周、第8周评分均显著高于高频组(P<0.05)。详见表2。

表1 两组治疗前后FMA评分比较 (±s,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FMA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第4周 治疗第8周低频组5942.51±9.1767.34±7.671)82.51±6.841)高频组5942.81±9.2951.51±5.071)61.88±5.441)t -0.94412.26716.249 P ->0.05<0.05<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s,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第4周 治疗第8周低频组5912.90±2.6344.59±7.741)75.07±6.881)高频组5912.80±2.7029.97±4.531)42.75±5.881)t -1.51411.93726.162 P ->0.05<0.05<0.05

3.4.3 两组治疗前后肌力比较

两组治疗前肌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低频组患者2、4、5级肌力提升效果明显优于高频组(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肌力比较 (例)

3.4.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低频组总有效率为 89.8%,高频组为 66.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7,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4 讨论

随着对卒中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急性卒中死亡率逐年下降,但患者肢体功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严重损害,使得该疾病的致残率仍较高。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以偏瘫最为常见,有研究指出[14]人脑的前额叶皮层对经皮穴位电刺激的不同频率有不同的反应,目前,针对不同频率电针治疗急性期卒中后偏瘫的临床研究尚少。本研究中低频率电针促进急性期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康复效果较为明显。

中医学认为,卒中属于“中风”范畴,与入属于脑的督脉功能失调最为密切,当脑功能区受损时,则不能发挥其主神明、主感知及主运动的功能,多表现为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等[15]。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历史悠久,效果确切的特点,其能通过激发人体经络本身的调节功能,疏通经气,调整阴阳,使机体阴阳气血再次处于平衡状态,目前已有许多国家和地区将针灸疗法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多种疾病。

本研究采用两种不同频率的电针治疗方法观察急性卒中偏瘫患者FMA、Barthel指数评分和肌力的变化,结果显示不同频率的电针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其中低频组 FMA、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高频组,提示低频组在促进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方面要优于高频组,这可能与低频电针电流温和,能够激发患者体内经气,促进调节能力,而高频电针因刺激量较大,从而激发人体的应急系统,产生短暂的免疫防御效应有关。电针疗法是在传统针灸的基础上加用脉冲电流,并同经络、神经理论相结合,以达到治疗目的。本研究采用头部配合患侧局部循经选穴,电针刺激头部区域引起躯体和大脑感觉皮层的兴奋性变化,刺激局部躯体,加快局部血液循环,疏通经络气血,促进侧支循环建立,使风寒湿热等邪无所依附[16-17],从而改善患者的肌张力,提高运动功能。

此外,本次结果还显示,低频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高频组,这与代蓉等[18]的研究结果相一致。电针参数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不同参数的电针刺激引起的反应以及其发生的反应机制并不相同[19],本研究中高、低频率是否因作用机制的改变导致治疗效果存在差异,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低、高频电针对急性期卒中患者偏瘫的治疗均有效果,但低频电针的效果更佳,能有效促进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肌力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电针肌力偏瘫
不同电针参数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不同时长电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镇痛疗效观察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俯卧位手法整复结合电针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