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以下简称“两藏”)战略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十四大战略之一,也是依据我国粮食生产连续多年丰收、库存高企的实际情况,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粮食生产方式而提出的一项重大举措。近年来,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粮食产需平衡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在此形势下,深入理解和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就显得格外重要。
纵观我国粮食生产发展历程,主要有四条经验:
(一)稳定粮食面积是基础。粮食播种面积是决定粮食产量的关键因素,粮食播种面积从1998年的17.1 亿亩降至2003 年14.9亿亩的历史最低水平,再恢复到2007 年的15.8 亿亩以至提高到2016 年的17.88 亿亩,粮食产量相应经历了5.1 亿吨、4.3 亿吨、5 亿吨和6.6 亿吨的波动过程。实践证明,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必须首先保持播种面积的稳定。
(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是根本。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粮食统购统销体制、几次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到对农民实行“四补贴”、建立粮食最低收购价制度、“市场收购+生产者补贴”等各项政策,均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为出发点,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稳定了粮食面积,提高了粮食产量。
(三)依靠科技进步是关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单产从168 公斤增至374 公斤,产量由3亿吨增至6.6 亿吨,农业科技进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培育和更换速度大大加快,每次品种更换都促进了粮食单产的提高。杂交水稻、紧凑型玉米等品种大面积推广,小麦精量半精量播种、地膜覆盖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实用技术广泛应用,提升了粮食生产科技水平。
(四)强化基础设施是保障。国家坚持把粮食生产作为工作重中之重,加强农田水利和高标准良田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全国有效灌溉面积从1978 年的6.7 亿亩增加到2018 年的10.24 亿亩,除涝面积从1990年的2 亿亩增加到2017 年的3.57亿亩,抗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并建成6.7亿亩高标准良田。同时,国家支持农用工业技术改造,保证化肥等农资供应,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有力支持和保障了粮食生产。
在以上经验中,除了调动农民积极性为政策性因素外,其他都是保障粮食生产的“核心硬件”,即耕地和科技,由此提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即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五规划纲要的十四大战略之一。
(一)实施“两藏”战略有利于缓解区域、品种矛盾和库存压力
南北方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使我国粮食生产与消费格局发生很大变化。特别是北方地区的粮食增产打破了长期以来我国南粮北运格局。分区域看,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南方粮食产量高于北方粮食产量最多达8600 万吨,到2004 年南方粮食产量与北方基本持平(仅差217 万吨),2005 年北方粮食产量反超南方粮食产量860 万吨,且逐年增加,南粮北运变为北粮南运,至2013年达到1 亿吨以上,2019 年达到1.2 亿吨,形成南北方地区粮食产量四六占比的局面。山东、河南和黑龙江3 省产量分别突破5300万吨、6600 万吨和7500 万吨,吉林、安徽突破4000 万吨,带来了粮食区域、品种的不平衡。
从品种看,2003 年以来,粮食的大幅度增产主要依靠扩大高产作物种植面积,大豆、薯类、杂粮面积相应减少。2003 年至2015 年,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种植面积增加约4 亿亩,为同期粮食面积增量的142%,占粮食播种面积比重由73%提高至84.5%。三大作物增产24600 多万吨,占同期粮食增产量的107%,其在粮食总产中的比重由84.3%提高至92.5%。2016 年以来,经过近三年种植结构调整,三大品种面积下降了约8500 万亩,但在粮食面积中的比重仍高达82%,产量比重仍维持在91%。
区域、品种的不平衡,导致东北地区一度玉米库存高企,水稻主产区库存积压,加上国内外价差,使得沿海地区饲料产品进口猛增,最高年份进口饲料产品折粮约1 亿吨。因此,根据市场情况,调整作物结构,适当减少主产区即期产量,既不降低产能,又有利于减轻当地库存压力和财政负担,可谓一多得举。
(二)实施“两藏”战略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环境治理
我国自然资源禀赋不足,人口分布、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配置不均衡,加上长期粗放的发展方式,水土资源约束亮起了红灯,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凸显。一是长期以来一些地区和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废气废水废渣等排放不达标,造成土壤污染。二是农田过度利用,地力下降,地表水过度开发和地下水超采;水土流失、草原退化、湿地萎缩等问题日益严重。三是农化产品用量大,化肥、农药使用量大、利用率低,我国谷物产量占世界的22%,但化肥年使用量占世界的31.7%;农药施用利用率仅为35%,较发达国家低20~30 个百分点;农膜残留率高达40%,加上部分畜禽粪污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农业面源总氮、总磷年排放量已占全国排放总量的一半以上。长期积累的水土污染问题成为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强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能一味追求产量,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才能保证国内农业资源永续利用。
(三)实施“两藏”战略是着眼于未来的战略考虑
小白说,你现在的任务就是好好休息,等养好了身体有的是时间扯闲篇。我说,我还不知道那位好心的老板是谁呢。等我出院之后,一定要好好谢谢人家。受人滴水之恩,要涌泉相报,我老头子虽说没有多少文化,这点道理还是懂的。
从全球粮食供求形势看,2019/2020 年度全球谷物产量达到27 亿吨;贸易量4.1 亿吨,分别比1995 年增加了56%和90%;粮食库消比达到29%。从总体上看,粮食安全紧张状况已得到极大缓解。其中,中国粮食生产大幅度增产以及大规模脱贫,对全球粮食安全和反贫困也作出了贡献。在此背景下,实施“藏粮于地”战略,适当调整当期粮食产量,调整农作物结构和农产品进口结构,既不会影响全球粮食安全,也有利于丰富城乡居民菜篮子,有利于农业对外开放。
新中国成立70 年来,农业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是为了解决温饱、增加粮食产量,我国在资源环境方面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因此,在目前国内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高的情况下,应该对以往过度消耗的资源给予补偿,让耕地、草原、湖泊休养生息,以备未来不时之需。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指的是将粮食的生产能力储藏在耕地产能和农业科技之中。粮食主产区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点地区,品种突破、节水技术是落实藏粮于技战略的关键环节。
(一)藏粮于地——保耕地、提地力、治污染
耕地是最宝贵的农业资源,它为人类提供了88%的食物以及其他生活必需品,95%以上的肉、蛋、奶是由耕地提供的产品转化而来的,直接或间接为农民提供了40%~60%的经济收入和60%~80%的生活必需品。耕地的产出能力包括面积、地力、土壤环境等三个方面。
一是守住18 亿亩的耕地红线。据有关部委数据,2013-2016年每年占补平衡后仍减少耕地约100 万亩,2016 年减少了120 万亩,一些地方乱占耕地、违法批地、浪费土地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用劣地、坡地、生地补充耕地的现象比比皆是。2017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出台后有所好转,因而守住18 亿亩的红线是头等重要大事。守住耕地红线重点要稳定产粮大县耕地面积。近15 年来,产粮大县的经济状况、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发生很大变化,虽然国家对产粮大县和种粮农民给予了很大支持,投入了巨额资金,但是,难改产粮大县耕地减少、劳动力外流、种粮收益低的状况,对此要采取综合性措施。
二是要持续提高耕地质量。按照《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指导意见》,划定的9 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覆盖了大部分产粮大县。近十年来,通过实施《全国新增1000 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 -2020 年)》和农业综合开发,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5 亿亩,项目区耕地质量提升了1~2 个等级,但是离原定目标仍有距离。要集中资金,尽快完成产粮大县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特别要加强东北地区黑土地的修复。经过多年开发,东北黑土层只剩下20~30 厘米,土壤有机质含量已降至20 克/千克,要控制水稻面积,实行轮作,采取多种措施增加有机质,保护黑土地,夯实我国粮食战略基地的基础。
要高度重视水土资源的匹配。目前,北方粮食主产区与水资源不匹配的矛盾加剧,占全国粮食产量60%的东北和冀鲁豫等北方7 个省处于资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状态。因此,要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指示,合理规划产业发展,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要防止开发造成的土地危害。
三是加大土壤环境治理力度。土壤面源污染、重金属、农膜残留对土壤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要改变目前治理土壤污染简单从事,一改了之、耕地“农转非”的做法,针对不同地区污染情况实施分区分类施策。要加强源头防护,修建生态拦截坝、植物隔离带或人工湿地缓冲带,阻隔污染物对农田的冲击。实施生物措施、土壤改良技术与种植结构调整,一方面,降低土壤重金属活性,保证农地农用,改种非食性作物;另一方面,对长江中游4 省土壤污染严重的地区,改种低镉积累水稻品种,适度进行水稻“双改单”。
(二)藏粮于技——抓好品种突破、发展节水技术
虽然我国在粮食生产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在粮食生产方式上还比较粗放,在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与国外相比尚有很大差距,长远发展还要依靠科学技术,包涵了生物技术、装备技术、储藏加工等,具体来说是良种繁育、栽培、植保、农业机械化、农业投放品、仓储、信息等多项技术。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落实藏粮于技战略当务之急是抓好优良品种选育和发展节水技术。
1.优良品种是藏粮于技的核心
种子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首要环节和重要载体。近年来,我国粮食育种技术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在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的结合、小麦、玉米种质资源研发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三大粮食作物中突破性的品种少,能被农民认可并大面积推广的品种更少,品种多而杂的现象一直未得到解决,即使是育种水平较高的水稻,也未出现像“汕优63”一类的大面积推广品种。目前品种研发在技术上已进入了一个平台期,无论是高产品种创新还是提高综合性状,创新难度加大,投入边际效益开始递减。
现阶段粮食育种目标与粮食短缺时期单纯追求产量的目标有了很大变化:一是必须适应消费需求多样化的需要,实行高产与优质紧密结合;二是必须适应正在改革的种植制度和机械化作业;三是必须适应病虫害种类增加、发病频繁要求,不断提高品种的抗逆性。创新的重点是高产、优质、抗逆、适应性广,这就迫切需要在高产的基础上培育专用型、节水型、资源高效型、适宜机械化耕作的粮食新品种。因此,应当加快农作物良种研发,集中资金人力,发挥团队精神,科研院所通力合作,争取在五年内取得重大突破。
2.大力推进农业节水
我国水资源总量不足,加上水土资源分布不匹配和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加剧了水土资源矛盾。南方地区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1%,北方地区水资源量仅占全国19%,南方有水无土,北方有土无水,加上60%~80%的降水集中在汛区,易造成洪涝灾害和有效降雨不足,北方地区的水资源越来越匮乏。粮食主产区要把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结合起来,加强设施田间管护,提高渠系灌溉水利用系数。因地制宜推广喷灌、微灌、管灌、水肥一体化等技术,考虑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农民承受能力和经济效益,合理确定适宜的高效节水灌溉模式。目前,节水技术日趋成熟,但在精确计量农作物灌溉量和节水设备材料研发方面还有潜力,科研部门要加强大数据、新材料等技术研发,进一步降低农业用水量,降低节水设施成本。
2007-2018 年三大作物单位产量变化
在技术创新的同时,还要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推进产学研、育繁推一体化,提高农技人员素质,提升农技推广水平。只有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藏粮于技才能落到实处。
粮食涉及国计民生,国内资源不足,利用国际市场进口粮食保障国内市场供给,从国际贸易、资源替代上对国内外均有利。但是,从前些年一些国家对中国境外投资农业项目设限,到目前的中美经贸摩擦,无一不在警示我们,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均是有条件的,绝不可掉以轻心,要有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作为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面对水土资源的硬约束,务必要在科研上下大力气,在品种研发、栽培、养殖技术上有突破性进展,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