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地区土地荒漠化成因及治理成效

2020-06-17 01:14谢晓丽
防护林科技 2020年2期
关键词:防沙沙化荒漠化

谢晓丽

(朝阳市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管理站,辽宁 朝阳 122000)

朝阳位于辽宁西部,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北部蒙古高原的干燥冷空气经常侵入,形成了干旱半湿润易旱地区,主要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积温高、辐射强、降雨少、风沙大、水土流失严重,是辽宁省沙化监测地区,国家的重大荒漠化监测地区。

1 土壤沙化、荒漠化成因与危害

1.1 土壤沙化、荒漠化成因

朝阳地区土壤沙化、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区域内的脆弱生态环境与不合理的人为活动相互作用,以人为不合理的活动为诱导因素引起环境变化的土壤退化过程,在外部环境风力和水土流失作用下,科尔沁沙地南下入侵和重度的水土流失演替而至的土壤沙化和荒漠化。

1.1.1 人为活动 不合理的人为活动使草原原生态植被遭到破坏,1877—1900年清王朝在关外推行放价招民开垦政策,原生植物破坏后草原开始出现斑点流沙。在短短20多年时间里朝阳地区的大面积土地被开垦,出现大面积旷地、闯地,土壤由表土风蚀逐渐发育成完全沙化。人为不合理活动导致土壤沙化,沙化进程见图1。

1.1.2 环境因素 朝阳地区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属亚干旱气候区,受内蒙古气候影响,具有明显的大陆季风性气候特点:十年九旱、冬季少雪、土壤干燥、风沙干旱水土流失严重。科尔沁沙丘南下入侵加速和扩张了本区的土壤沙化,重度的水土流失加速了土壤荒漠化的进程。风沙、水土流失导致土壤沙化、荒漠化形成,沙化、荒漠化进程见图2。

1.2 沙化、荒漠化危害程度

据调查朝阳土壤沙化较为严重的乡(镇)有17个,受风沙危害的农田25.66万hm2,占全市农田总面积的64.1%;其中:风沙弥漫较重的农田有8.53万hm2。占全市农田总面积21.9%,完全沙化农田0.53万hm2(固定沙丘、沙地)占全市农田总面积的1.2%。荒漠化面积105.72万hm2,98个乡(镇)其中完整荒漠化乡镇63个,不完整荒漠化乡(镇)35个。全市有大凌河、小凌河、老哈河、青龙河四大流域,有大中小河流83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5 000 km2的河流1条,流域面积在1 000~5 000 km2的河流6条,流域面积在300~1 000 km2的河流19条,流域面积在100 km2以上的中小河流57条,境内河流总长度2 650 km。本区受科尔沁沙地南下入侵影响,建国初到1982年32年间,全市年平均6级以上大风天气60多天,最多年高达101 d,年起沙天气18 d,年均起风207次,最大风力10 ms-1。据辖区内的建平县三十年资料记载:“历年春耕时,扬沙终日不息,以至将垄沟弥漫……常常播种两次或三次。”受风沙危害建国后到改革前32年统计,全市平均粮食单产不足50 kg的有23年,不足100 kg的有5年,超出150 kg的只有4年[1]。令人望沙兴叹。本区植被盖度低、土壤水侵强烈,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据朝阳史料对32年主要河流输沙量记载,大凌河的朝阳泥沙站输沙量922万t。老哈河的太平庄泥沙站年输沙量834.6万t。含沙量最大的是第二牤牛河的叶柏寿泥沙站为41.6 mgm-2,输沙量模数最大的是牤牛河九连洞泥沙站2 022 tkm-2[2]。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区域内河流大量流沙输入输出,富含养分的表土大量流失,造成地力下降,土地的产出率降低。

2 防治沙化、荒漠化措施

2.1 规划设计

针对朝阳地区风沙侵袭规律、特点以及水土流失的侵蚀程度,本区沙化、荒漠化规划本着以山川为框架,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植树种草为重点,以治山治水水保工程为依托,普遍遵循“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综合治理,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加快推进,讲究实效”的原则。实施农、林、牧、副、渔全面规划,山、水、林、田、路、村综合治理,带、片、网、线四兼顾,乔灌草三结合,水保措施与生物措施双配套,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

2.2 治理模式

2.2.1 农田林网与护岸林相结合模式 在处于科尔沁沙地南缘接壤的建平、北票17个乡(镇)采取了以营造农田林网为主,河滩护滩护岸林为辅的防沙治沙模式。上世纪60年代及80年代在建平县老哈河流域、崩河流域,北票市北部的牤牛河流域连绵不断建起3 300多条,总长260多km农田防护林,林网面积3 000多hm2,网眼2 500多个,保护农田42 000 hm2。又在三河流域的沿河营造护岸林长150多km,10 000多hm2,形成两道防沙线。

2.2.2 林草牧三元经济结构模式 本世纪初,国家赋予退耕还林的宽松政策,为在广大沙区危害区最大限度发挥防护效能和土地产出率,采取了林草牧三元经济结构防沙治沙模式,即在退耕地造林,林下种草,林边建畜牧小区,形成“地上大雨伞,地下大绿毯,林地畜禽繁,三业齐开发”的农业新的产业格局,即实现了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又解决了林畜矛盾,增加了经济收入。

2.2.3 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模式 对沙质较细水分条件较好的固定沙滩采用1 m×1 m大坑整地方式营造杨树速生丰产林;对沙质粗、沙面不稳定的风沙地采取0.4 m×0.4 m的穴状整地,营造大密度的杨树×沙棘,樟子松×沙棘,紫穗槐、锦鸡儿等乔灌混交,针阔混交防风固沙林。对侵入农田沙丘采取人工与机械搬迁的办法移走沙丘后再整地造林。如建平县太平庄乡五间房村267 hm2耕地中有140个固定沙丘,全村奋战3年车拉人担把沙丘全部移走,营造了28条林带,17个林网,使沙丘变成了良田。

2.2.4 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模式 这是一种以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的治沙模式。治沙中实行集中治理、连续治理、沟坡兼治,山、水、林、田、路综合治沙,提高综合防护效益。这种治理模式一般在流域面积大,风沙、水土流失严重的单元实施,主要治理措施实行工程围栏与生物围栏相结合,河滩两岸石坝锁岸(高度2 m左右),林网镶边,山上营造防风固沙林和水土保持林,山下营造速生林和经济林,路坝两侧营造护岸林和护路林,形成综合防护体系。

2.2.5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 结合国家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全市在主要河流普遍开展了坡改梯、水土沟、水平阶、鱼鳞坑整地营造水土保持林,闸沟造地,修山塘、谷坊、使大部分河流输沙量在减少。

3 沙地、荒漠化治理成效

从1953年国家建设东北西部、内蒙古东部防护林项目开始,朝阳人们经过“三北”一至四期防护林项目,退耕还林还草项目;MHP/中国2772项目辽宁省控制侵蚀项目,中德财政合作辽宁朝阳生态造林项目,水土保持治理项目等一大批专项生态工程建设,朝阳大地风沙危害和土地荒漠化得到了有效治理。一是有林地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71000hm2增加到479083hm2,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有林地的6.84倍;二是风沙弥漫的天气得到了改善,年六级以上大风天气由新中国成立后到1982年32年间,由年均60d下降到现在年均40d左右,风速由过去平均2.6ms-1左右降到现在1.9ms-1;三是降雨量由改革前32年的年均450~500mm上升到现在的年降雨量550~600mm。四是土壤侵蚀模数由1982年以前年均5000tkm-2a-1降到现在的1000~2000tkm-2a-1,每667m2粮食单产由改革前50~100kg增加到现在500~750kg,过去吃粮靠返销的风沙严重的建平、北票县如今变成了全国商品林基地。

4 结语

朝阳地区土地沙化、荒漠化从1953年开始有计划、有步骤治理,数十年来全市人民通过各项国家、国际援助项目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种草活动,小流域综合治理活动,水土保持治理活动,在治理沙化、荒漠化过程中普遍应用生态工程、生态经济、生态绿色文化技术。遵循和保护原生态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通过对朝阳地区土壤沙化、荒漠化成因的分析,制定了的防沙治沙,防治荒漠化要以保护、恢复、扩大和改善林草植被数量和质量,以小流域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综合治理为核心的防、治、用相结合的治理方针,即防治了沙化、荒漠化,又促进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科学治理,使区域内林草植被迅速增加,年降雨增加,有害大风天气、水土流失、土壤侵蚀强度大幅度降低,实现了全区域粮食的连年大丰收,这些足以说明朝阳地区防沙、治沙、治理荒漠化成效显著。

猜你喜欢
防沙沙化荒漠化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在判定土壤盐渍化、沙化中的应用
中国已成功遏制荒漠化扩展态势
1986~2019年乌拉特后旗荒漠化动态演变及其成因研究
土地沙化面积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
陕西沙化土地连续15年缩减
内蒙古西辽河流域荒漠化分析研究
三峡库区重庆段水蚀荒漠化时空演变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