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东黄州东坡赤壁及其建筑的文化意蕴

2020-06-16 10:30姚逸凡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计学系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0年5期
关键词:赤壁赋赤壁黄州

姚逸凡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计学系

鄂东黄州的东坡赤壁位居黄州城(今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西北,因山崖岩石突出下垂,形若人鼻,加之颜色朱赤,称之为赤鼻山。这里素有“风景如画”之美誉,更因一代文豪苏轼的《赤壁赋》而名噪天下,成为深受海内外游客青睐的历史文化景观(图1)。

图1 东坡赤壁历史文化景观

1 鄂东黄州东坡赤壁流变的考析

在沃野千里、一马平川的江汉大地,据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汉阳、汉川、武昌、蒲析和黄州五个“赤壁”。其中三国时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著名赤壁之战发生在蒲圻赤壁,且要早八、九百年。然而黄州东坡赤壁在人们心目中,却被誉为“五赤壁之冠”。古时许多著名文人墨客,如王安石、辛弃疾、岳飞、文天祥等都曾到过这里,写下了数以千计的赞美诗篇。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在其名篇《前赤壁赋》中云:“西望夏口(今武昌),东望武昌(今鄂城),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泛舟赤壁,浮想联翩,他不由得发出了感叹:难道这不就是曹孟德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二赋”写成之后,人们以为苏轼弄错了赤壁的方位。其实,苏轼明知黄州与蒲圻之别,仍按三国赤壁来写,不过是文学上的借题发挥而已(图2)。清代诗人朱日浚在《赤壁怀古》诗中写道:“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古来胜迹原无限,不遇才人亦杳然。今古登临同此地,风流未坠草芊芊。”苏轼本人也写过《念奴娇·赤壁怀古》,并借传说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图2 《前赤壁赋》屏壁

如今,人们将蒲圻赤壁,又称为“三国赤壁”“周郎·赤壁”。因它与战争有关,古人称之为“武赤壁”。它在长江南岸。黄州赤壁,又称为“东坡赤壁”,在长江北岸。因为苏轼在黄州写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不朽名篇—前、后《赤壁赋》,黄州东坡赤壁才被海内皆知。由于黄州东坡赤壁是因历史文化名人而出名,人们又将其称为“文赤壁”。一“武”一“文”两个赤壁,无疑为后人留下了无穷的遐思与畅想……

2 黄州东坡赤壁的建筑布局与名筑

黄州东坡赤壁方圆二里许,海拔不足200 米,真可谓“小矣”。然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坐落于赤鼻矶北面山麓的东坡赤壁建筑群,其最早的建筑物修于晋代。到西晋初年,龙壤将军蒯恩曾在赤壁山南营建“横江馆”。苏轼到黄州时,赤壁上已建有著名的栖霞楼、月坡楼、竹楼、涵晖楼“四楼”。苏轼离开黄州后,又陆续有所兴建。可惜这些建筑于南宋嘉定二年(公元1209 年)被金兵攻打黄州的战火焚毁。明代重修四楼,并新建羡江楼、水月亭、问鹤亭、东白亭、酷江亭、共适轩、浮春亭、临江亭、万仍堂等亭阁,但在明末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 年)也因战火毁于一炬。现在赤壁上的建筑物系清代同治七年(公元1868 年)重修及以后陆续扩建而成。(图3)

图3 鄂东黄州东坡赤壁建筑平面格局图

如今的黄州东坡赤壁,若从其空间布局来看,基本保留有明、清传承下来的格局,建筑组群有二堂(二赋堂、雪堂),二阁(留仙阁、碑阁),三楼(栖霞楼、涵晖楼、艳爽楼),一峰(剪刀峰),一像(苏东坡全身塑像),九亭(放龟亭、睡仙亭、坡仙亭、酪江亭、问鹤亭、快哉亭、览胜亭、望江亭、羽化亭)其依山就势,古朴典雅,具有鄂东浓厚的地方风格。

2.1 二赋堂

二赋堂为黄州东坡赤壁建筑的中心,青瓦黄墙,平房结构内为前后二厅,占地约150 平方米,门前为幽静清雅的四合小院,庭中有古树数株,配有石桌石凳供人息歇。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咸丰年间毁于战火,清代同治七年(公元1868 年)重建,因堂内刻有苏轼赤壁二赋而得名。堂内“二赋堂”三字为清代大学士、湖广总督李鸿章题写。前堂正中木壁上刻有《前赤壁赋》,系书法家程之桢1922 年所书。背面刻有《后赤壁赋》,为李开侁所写。二赋木刻字体,前为楷书,豪迈俊逸;后为魏书,古朴苍劲。两幅木刻,字大如拳,均为阴文。堂内两壁嵌有徐世昌、杨守敬、程明超等人的书法石刻,堂前对联为辛亥革命领袖黄兴所撰。出堂西侧有一传说为赤壁建筑中留存最为久远的构筑—红石塔,塔高不过3 米,造型粗旷质朴。

2.2 酹江亭

位居二赋堂北端,是黄州东坡赤壁南部最为显眼的建筑,始建于明代,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 年)重修。亭内北墙嵌有元代大书法家赵孟兆页手书《前赤壁赋》书帖的石刻巨碑,碑刻上方有篆体“御书”二字,四周为龙纹图案。同治七年重修时名“御书亭”,民国九年改为“酹江亭”,取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一尊还酹江月”句。亭中壁上嵌有清人的多块碑刻,其中一大“寿”字碑颇受游人喜爱。

2.3 坡仙亭

地处酹江亭的西侧,建于清代同治年间。南宋著名诗人戴复古称苏轼为“坡仙”,亭因此得名。亭内嵌有著名的苏轼草书《念奴娇·赤壁怀古》、楷书《满庭芳、归去来兮》词以及所绘月梅、寿星画像石刻,以及曾任黄州知府的郭凤仪速写的“东坡老梅”等著名碑刻。而苏轼所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此词不仅成为开拓一代宋词里程碑式的不朽名作,直至成为千古绝唱。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能将此词倒背如流。

2.4 睡仙亭

始建于北宋,原名睡足堂,现亭为清同治年间重建。亭内原有石床石枕,相传当年苏轼与友人同游赤壁时曾醉卧于此,其状如仙而得名。亭下赤色崖石上嵌有清代书法家钟谷书写的“赤壁”石碑。古时江水流经崖下,迄今崖石上还留有水流冲刷和撑船篙点的痕迹。

2.5 放龟亭

位于睡仙亭下,清代同治七年(公元1868 年)修建。传说东晋大将毛宝驻守这里时,其仆人将他所买养的白龟放生于此,后毛宝遇难,幸被白龟搭救。明时,黄州知府郭凤仪附会传说,在矶下江边凿一白石龟,取名白龟诸,亭因此得名。放龟亭下有放龟池,此处还是赤壁矶头,亭下崖石壁立,江水曾从此处流过,苏轼所描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观即在此处。

此外,还有位于二赋堂东侧高处的问鹤亭,建于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 年)的留仙阁,建于1925 年的挹爽楼,宋初王义所建、1984 年重建的栖霞楼,以及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所建的雪堂,始建于北宋初年的涵晖楼,北宋文学家王禹偁修建的竹楼,1922 年修建的碑阁等。篇幅所限不一一道来。

3 黄州东坡赤壁建筑的文化意蕴

古往今来,无数骚人墨客来者恨晚,未来者则以为终身遗憾。

自西晋初年始建横江馆,黄州东坡赤壁迄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将苏轼之号冠于赤壁之上名曰“东坡赤壁”至今也有将近三百年。站在历史长河中的当下,黄州东坡赤壁作为鄂东地区著名的文化景观,既是一个地域的物质财富,也是一个地域的精神财富。其建筑组群由贯周围崖石赤赭、陡峭如壁,从整体上看建筑色彩呈赤红基调,黄墙黛瓦在绿色树林映衬下显得分外夺目。其建筑造型则具有鄂东及黄州的地域特色,图案纹饰既有龙纹图样,也有民间符号。诸如酹江亭碑刻上方篆体“御书”二字周围的龙纹图样与“天泉”水池立柱上嵌着有的“万寿”花纹。其建筑梁柱、门窗、基座、柱础、台阶与石刻、碑文,以及院落庭院、围墙、漏窗、铺地等,均呈现出特有的建筑风貌与文化意蕴(图4)。

图4 鄂东黄州东坡赤壁及其建筑装饰

黄州东坡赤壁的建筑与文学也关系密切,其传统建筑与文学均是人类思想和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人类继承前代文化和启示后世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虽然文学以具体的文字语言记录和传达人类的思想感情,建筑以具体的空间语言记录和传达人类思想情感,但二者其实殊途同归,都是人类文明和民族文化与精神的共建者。在黄州东坡赤壁,通过对历代以其建筑为主题的传统诗词歌赋作品的品读,我们发现,不论世事如何变迁,人们仍会感受作品思想内涵和作者人格魅力的影响,增加对建筑所处空间独有的诗情画意、文化魅力的向往。

黄州东坡赤壁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生生不息,充满活力。历史中作为个体生命的苏轼早已逝去,但在黄州东坡赤壁历代故事中,却深深镌刻着有关东坡的文化记忆,令后人以此为题表达对先贤的追思和缅怀,也为传统建筑文化注入源源不断的时代精神。今天,代代相传、层层积淀、愈久愈淳厚的文化宝藏,成为鄂东地区独领风骚的文化景观。

正如美国著名的城市设计学者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所说:“景观也充当着一种社会角色。人人都熟悉的有名有姓的环境,成为大家共同的记忆和符号的源泉,人们因此被联合起来,并得以相互交流。为了保存群体的历史和思想,景观充当着一个巨大的记忆系统。”作为一处历史景观,黄州东坡赤壁既见证了历史,也参与了历史。在它的身上凝聚了千百年风雨沧桑所带给它的历史与文化之积累,同时也承载了千百年来民众对其原原本本的深刻记忆,且不断向世人传递着自身文化内蕴,日久弥新。时至今日,作为显赫一方的黄州东坡赤壁仍引得万千游人探访,其建筑的文化意蕴仍为后人所缅怀,并得以传承与延续。谨以晚清至近代过渡时期岭南重要诗人张维屏的词《一剪梅》作结:

“依然赤壁在黄州,古有人游,今有人游,茫然万顷放扁舟。人在中流,月在中流。髯苏二赋自千秋,佳境长留,佳句长留,何须箫管听啁啾。诗可相酬,酒可相酬。”

猜你喜欢
赤壁赋赤壁黄州
多情最是黄州月
节录苏东坡《前赤壁赋》
赤壁赋
草书赤壁赋卷(局部)
千江有水千江月——《赤壁赋》任务学习
大江东去——苏轼的黄州时期
如何定义赤壁
大宋国民偶像苏东坡失意黄州——《黄州寒食帖》
你是电影《赤壁》中的谁
黄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