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勤
摘 要:在新时代的引领下,高校内部审计迎来了改革和发展的新方向,应将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思路和规划提升到高校综合发展战略的新高度,紧扣内部审计行业政策,使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取得切实成效。本文以高校内部审计发展现状为突破口,系统分析高校内部审计发展中存在的瓶颈和问题,探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的思路和策略。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审计;信息化建设
近年来,全国审计部门将信息化建设视为审计改革的首要重点和提升审计实效的关键手段。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国发〔2014〕48号),其中第十九条“加快推进审计信息化”中指出:推进有关部门、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等与审计机关实现信息共享,加大数据集中力度,构建国家审计数据系统;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等相关配套文件,强调要创新审计技术方法,构建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提高审计能力、质量和效率,扩大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适应大数据审计需要,构建国家审计数据系统和数字化审计平台;2018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要坚持科技强审,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这些都充分体现出政府对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在新时代下,高校亟待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创新内审模式和思路,实现审计高效发展和改革。
一、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概述
(一)审计信息化概念及发展历程
审计信息化是指在审计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并深入应用信息系统,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会计电算化的普及而诞生,之后覆盖了国家、行业、企业组织以及审计工作者等不同维度以及国家审计、社会审计、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安全审计等多个领域。其发展流程如图1所示。
(二)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内涵
根据内部审计实务指南,高校內部审计是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通过对学校与资源利用有关的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审查,进行确认、评价、咨询等活动,旨在完善管理控制、防范风险、创造效益,从而促进学校目标实现。
二、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现状及问题
高校审计信息化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得益于当前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和管理的创新需求。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审计处已广泛进行审计软件的安装与应用,并在一定程度上通过信息化及大数据运用等技术改善了审计方法,提高了审计实效,拓宽了审计在高校内部控制及管理中应用的领域,这对高校内部控制及管理、内审工作的思路方法、审计内容和手段、职工的专业素质等诸多方面产生了较大的积极影响,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突破。但高校在审计信息化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对审计信息化认识不够
目前,国内高校审计处还停留在传统的审计思维方式和模式上,对审计信息化技术应用存在思想上的障碍和顾虑,没有真正认识到审计信息化将带来思维方式、组织形式及管理内控方式的变革,对开展审计信息化工作的意识不足,缺乏较为清晰可观的突破口及思路,导致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工作人员配备等方面都出现了短板和不足,成为困扰和阻碍审计信息化开展的首要问题。
(二)审计信息化标准不统一
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建设往往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缺乏实用性信息化工作步骤和指导性方法,且多数高校没有制定审计信息化工作考核的严格标准,导致在审计信息采集、使用上呈现出盲目而无重点等问题,也难以规避审计过程中的操作风险。
(三)审计信息化人才建设较薄弱
高校审计信息化复合型人才的缺乏是当前内审信息化发展的主要阻力。高校审计处审计人员专业结构单一,所学专业主要集中于会计、财务、审计等,虽有丰富的财会、审计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但信息化知识和运用信息工具的水平普遍较低,很难较快适应传统审计到信息化审计的转变,且市场上同时具有财会和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较少,很难推动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发展。
(四)信息化审计系统使用效率不高
国内高校已逐步根据审计改革要求完善了审计软硬件设施的购置和更新,审计人员通过审计信息化平台在审前和审中采集了大量财务电子数据,但往往只局限于信息收集和检索的审计初期层面,在数据整理归纳、抽样分析、报告生成、评价反馈等方面效率不高,与审计信息化工作的预期存在一定偏差,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五)审计风险更加多变与复杂
高校审计引入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加大内部审计监督力度、提升管理效益,但也伴随着不可忽视的审计风险。电子信息数据的保密性和易改性、信息系统的漏洞和传输障碍、审计管理软件的稳定性和安全保障问题以及专业人员风险意识薄弱、人为操作的失误等将严重影响审计工作质量。
三、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策略
(一)重视审计信息化工作,拓宽审计信息服务范围
高校应把握时代机遇,将审计信息化发展纳入综合发展规划和战略。一方面,高校内审人员应清醒地认识到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尽快向当地政府机关提出审计信息化建设所需资金和人员的申请,保障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高校应多措并举补齐信息化审计工作短板,拓宽审计信息服务范围,借助信息化建设这一契机,通过校园审计网站公开有关机构职能、新闻发布、廉政建设、审计动态等方面的内容,树立审计权威,加强校内审计信息化宣传教育,督促广大干部加强法规学习,交流部门财务管理经验,切实提高高校其他部门对审计重要性的认识。
(二)明确建设标准,完善审计信息化制度
高校应结合审计信息化发展和自身办公特点,制定一系列针对性强且详细具体的审计信息化建设、实施及操作的规范和制度,包括内审信息化工作标准、审计信息化风险评估、审计信息技术应用评价、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等方面,以指导对高校财务管理、基础设施建设、专项经费使用、薪酬绩效等方面数据的采集,为审计信息化工作明确方向,做好制度保障,使其步入正轨,有序开展。
(三)优化专业团队,提高审计工作能力
1.明确审计人才制度
制定审计处信息化建设、审计专业人才管理等实施方案与细则,明确人才建设思路,优化审计工作规程,积极运用审计信息化分析技术。
2.建立多种审计人才培养方式
推出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突出重点,培养骨干,以点带面,提高工作人员的计算机和财务专业综合技能,定期组织审计处职工参与审计信息化和审计大数据方向的培训与测试。可尝试聘请当地审计行业的权威专家和高等院校的审计教师进行现场讲解与指导,鼓励审计人员到专业审计院校参加审计信息化专题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四)强化分析运用,挖掘信息化优势
高校审计处应集中人力物力积极学习与探索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事中和事后审计的数据整理、汇总、财务分析等关键步骤,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设计好审计思路,以数据分析为先导,加大审计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单位数据与行业数据以及跨行业、跨领域数据的综合比对和关联分析力度,包括科研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基建项目审计和专项调查审计等。同时,要着力提高审计人员学以致用的能力,其参加审计信息化培训后应不断实践,强化业务操作能力,勇于试错,提高运用信息化技术查核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力,确保精准发现针对性问题,提高管理效率。
(五)防范审计风险,健全风险监控体系
首先,高校领导及审计处、财务处负责人应更新思想观念,树立信息化意识,做好引领,强调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风险应对,督促信息安全中心加强对校园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风险的识别和防控。其次,高校应鼓励审计人员参加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以增强风险意识和风险识别的敏锐性。另外,应在审计信息化建设初期,结合学校内控健全性标准进行审计信息系统的检测及评价,将风险扼杀在摇篮中。最后,高校应加强审计信息化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的安全性监视,尤其是涉及数据的生成、修改、加工、分析、整合、备份、传播过程及防火墙和密钥等诸多可能形成内部控制漏洞的风险,切实提升内部控制审计系统的风险防范能力。
四、结语
高校进行审计信息化建设顺应了新时代审计改革的需要,也是内审走向规范化、高效性的必然选择。本文认为,当前高校应把握时代大势,以自身审计信息化的发展短板为突破口,明确审计信息化发展思路,完善管理制度,加大人才培养,提高信息化使用实效,严格防控信息化风险,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保证审计信息化工作稳中求进,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韩蕾.新时代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浅析[J].新会计,2019(9):45-46.
[2]郭静.新常态下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初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20(21):39-41.
[3]葉浩.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探讨[J].纳税,2019,13(7):218.
[4]祝令娥.浅谈高等学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9(15):82-84.
[5]洪如松.新形势下如何开展高校内部审计工作[J].中国内部审计,2019(6):68-69.
[6]李玖玲.高校开展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问题研究[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7(4):88-90.
[7]张阿维.大数据时代下的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26-27.
[8]林慧.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内部审计的创新与变革[J].中国农业会计,2019(8):32-34.
[9]范晔,孙岱琪.审计信息化在高校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中的应用[J].商讯,2019(32):146-147.
[10]邹伶俐,李明明,钱春玲.新时代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创新发展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23(2):45-46.
[11]李哲.浅析新时代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J].现代经济信息,2019(24):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