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玉民 左孟岩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本研究立足承德地区现实基础,结合国外农业现代化,特别是“第六产业”发展的优秀经验做法,提出承德地区发展“第六产业”的可行性路径:一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二是产业升级,走“第六产业”发展道路;三是走“互联网+”道路,开展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四是发乡村振兴主体能动性;五是增强机体经济组织效能;六是依托科技创新,增强创新能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 第六产业 产业融合
1 承德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基础
1.1 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势基础
地理位置优越,毗邻京津,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广阔市场;自然资源多样化,山脉纵横,河流交错,昼夜温差大,水资源、电力资源、矿产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悠久,民族、民俗文化资源丰富;近几年逐渐形成了避暑山庄-坝上草原-国家一号风景大道沿线丰富的群聚旅游资源。
1.2 承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制约因素
(1)农业产业化发展尚未成熟。承德属于山区老区,交通闭塞,思想观念、科技水平、产业升级滞后,在农业产出价值中,种植业占比高,二、三产业发展不足,三产融合度低。
(2)农业基础薄弱的制约因素仍不容忽视。承德地处山区,旱地多,水地少,坡地多,平底少,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比重低,上坡耕地占耕地总面积比重高,种植难度大,农业生产率低。
(3)乡村振兴执行主体效能发挥不足。严格的评价机制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乡镇干部工作能动性,村两委人员由于血缘、地缘因素影响,工作能力水平有较大局限;作为乡村振兴最基本的参与主体——农户,长期以来 “等、靠、要”的思维定势,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主动性、参与性明显不足。
(4)村级集体经济力量弱,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承德地区经济欠发达,农村经济组织普遍发展不足,村容村貌、公共服务、基础建设缺少必要的支持资金,小规模的农户也很难将农产品与市场对接,农业组织化程度较低。
(5)人才流失严重。由于承德当地产业化程度不高且气候寒冷,青壮劳动力在农闲时大多选择外出务工,留在农村当地的以老人、儿童、妇女为主,青壮劳动力流失严重,形成了许多“空心村”。“空心村”带来的负面影响很大,特别是由于人口输出,造成乡村消费需求降低,难以形成商品的流通买卖,更加速了公共基础服务的衰落。
(6)科技创新不足。现有的产业融合仍然处于消费市场的低端融合,农业产业化发展科技含量低,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持久发展的活力,农业产业化发展亟需提质增效。
2 国外农业现代化发展经验
2008年日本政府正式提出“第六产业”概念。随后,出台系列政策法案,建立了专门机构,设立投资基金,支持农企合作,大力推进农业革新,实现了新的农业商业模式落地。荷兰则依据本国人多地少的国情,选择高产值的畜牧业和园艺业作为主导产业,通过大农场经营、增加设备设施投入、拍卖市场交易等方式,实现了农业品的规模化、标准化与交易的高效率,同时强调农业合作社的重要作用,通过规模效应降低农户成本,提高边际收益。韩国的“第六产业”发展则带给我们更为深刻的参考意义:一是政府主导,与我国国情较为相似;二是综合了农村有形、无形资产,转变传统农业生产行为为种植、生产、销售、体验服务等系列价值链条的商业行为;三是 “农工商+政产学研”模式,构建整体性、多元性商业生态;四是打造商业品牌,提升农产品竞争力。
3 承德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建议
(1)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利用承德地区维度、海拔高,无霜期短的特性,选择栽种适合当地气候的寒地果树、药材等品种,增加产品附加值。
(2)产业升级,走“第六产业”发展道路。吸收荷兰、韩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经验,走三产融合发展道路,促进农业从基础种植业向加工、冷藏、运输、包装、销售等第二产业及休闲服务、文化旅游等第三产业延伸,延伸产业价值链条,搭建多元化、立体化产业发展模式。
(3)走“互联网+”道路,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发展。转变农户观念,提升农民技能培训,建立完善乡村物流配套设施体系,贯通乡村电商平台产业链条。
(4)激发乡村振兴主体能动性。一是健全引导农民参与机制,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引导,提升参与能动性;二是开展技能培训,促使农民从本土化向职业化转变,提升农民运营、管理能力,提升服务意识和第三产业发展潜力;三是加大农业园区建设,为农民就近提供就业机会,为乡村振兴保留优质生产力,激发乡村活力。从村两委干部来看,一是要适度提高村两委政治地位,增强其责任感和政治使命感;二是要加强培训,提升治理能力和工作水平。从基层干部来看,主要是要制定明确、完整、公平的评价考核机制,适度放权,加大地方自主权。
(5)增强机体经济组织效能。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牵头,吸引外部资金、管理、技术,村民以土地或劳动力等方式入股,以股代租,激活集体资产;加强农村合作社等新型经济主体的培育,构建“农户+合作社+企业”合作机制。
(6)依托科技创新,增强创新能力。借鉴韩国“农工商+产学研”发展道路,依托区域内农业产业、政府单位、龙头企业、科研院校,打造多主体参与、多主体受益的农业产业一体化经济链条。
参考文献:
[1] 刘永生.冀北山区绿色产业引领乡村经济振兴的路径探析[J].河北: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20(02).
[2] 余航. 基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困境、需求和对策[J].农业纵横,2019(19).
[3] 徐孝勇,曾恒源.四川秦巴山区贫困现状及乡村振兴路径选择[J].重庆:重庆示范大学学报,2019(06).
[4] 张春莹. 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调查研究[J].发展研究,2020(04).
[5] 林笑.“第六产业”:延伸农业价值链[J].财经与投资,2019(09).
[6] 金光春,单忠纪,翟绪,韩光.鹤韩日两国农业第六产业化发展的比较研究[J].世界农业,2015(04).
[7] 柳一桥.荷兰、日本、澳大利亚和巴西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研究[J].世界農业,2013(03).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北省承德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93071)。
作者简介:柳玉民(1971—),男,教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通讯作者:左孟岩
(作者单位: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