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O人格特质、环境战略与社会责任

2020-06-15 06:39雷牧晨王哲尔
价值工程 2020年14期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人格特质

雷牧晨 王哲尔

摘要:從20世纪50年代开始,企业环境、社会责任等进入人们的视野中,研究影响企业环境决策的作用机制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本文根据高阶梯队理论、个性心理学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波特理论等,从CEO特征的视角出发,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于CEO三大人格特征、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环境战略、分类、驱动力、后果、CEO特征与企业环境战略的关系等的看法和论述,并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当下时代的发展,提出了未来在CEO个人特征与企业环境战略方面的研究方向会愈加朝着大数据上倾斜,且多方合作、跨区域研究是未来研究CEO人格特征与企业关系的重要突破口。

Abstract: Since the 1950s, corporate environment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have entered the field of people's vision, and the study of the mechanism that affects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decision-making has become a hot spot in academic research. Based on the high-level team theory, personality psychology theory, stakeholder theory, Porter theory, etc., this article systematically sorts out the views and discussion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on the CEO thre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strategy, classification, driving force, consequenc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EO characteristics and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strategy, and on the basis of predecessors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rrent era, puts forward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on CEO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strategy increasingly leaning towards big data, and multi-party cooperation and cross-regional research is an important breakthrough in the future research on CEO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corporate relations.

关键词:CEO;人格特质;企业环境战略;企业社会责任

Key words: CEO;personality traits;corporate environmental strategy;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中图分类号:F27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20)14-0284-07

0  引言

近年来,学术界对企业环境战略与企业社会责任的驱动因素的探究给予了足够关注,分别从企业绩效目标、企业竞争力、利益相关者等视角进行了理论的实证与分析,本文基于高阶梯队理论、个性心理学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波特理论等,从管理层人的角度出发,结合心理学,行为学等对CEO人格特征与企业环境战略社会责任进行文献综述。

通过对相关文献梳理,知网以“CEO人格”关键词检索仅7篇,CSSCI发文1篇,以“环境战略”关键词检索CSSCI共发文46篇,万方数据库以题名或关键词“环境战略”检索共18937篇文献,以关键词“CEO人格”检索结果5篇。学术界对于CEO人格的研究中,CSSCI文献《基于注意力基础观的CEO自恋对企业战略变革影响机制研究》提出CEO面对复杂多变的外界环境时,CEO的人格特质对于其战略行为有显著的影响。而学术界对企业环境战略和环境行为的研究,最早的一篇文献为1984年发表的《企业保护环境战略》,其中分析了保护环境与企业战略的相互关系问题。在已有的相关文献研究中,分析企业环境行为的驱动力是研究企业环境战略形成机制的逻辑起点,基于不同的维度,学者们对企业的环境驱动力进行研究,普遍认为驱动因素有:法律法规的要求、政府环境压力、利益相关者压力、经济利益的诱使以及市场环境压力等。另外,他们认为,环境驱动力也来自于企业内部,尤其是企业管理者关于环境的个人价值观念。

企业管理人由于具有研究的独特性在探索企业环境行为与环境战略时一直被高度关注。企业管理人对环境以及外界压力的个人观念源于自身的内在特质,人格特征是人本身具有的,不易受外界影响,具有连续性及稳定性;且学术界对于管理层人格特征的角度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研究具有新颖性和前瞻性。本文基于此视角,首先对人格特征的各个维度进行分别讨论,再对企业环境战略及社会责任问题进行综述,并回顾企业环境战略的前因后果,进而讨论管理者人格特征与环境战略的相互关系,最后对人格特征视角下企业环境战略社会责任提出建议和展望。

1  研究视角与对象

1.1 研究视角

高层梯队理论是指由于内外环境的复杂性,管理者不可能对其所有方面进行全面认识,管理者特质影响着他们的战略选择,并进而影响企业的行为。现有文献对企业高管团队特征高度关注,Hackbarth(2008)发现CEO对企业决策行为及绩效具有决定性作用,Barker和Mueller(2002)通过控制企业战略、所有权结构及其他变量发现CEO特质可以很好地解释样本企业研发投资强度。研究表明,CEO在企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从CEO等高层管理者的个人人格特征角度研究企业问题是近年来西方国家兴起的一个研究主题。人格特征包括自尊、自傲、过度自信等。其中自傲与过度自信研究存在着理论基础不牢靠、概念界定模糊或不一致的问题,这促使研究学者们开始借鉴以往心理学、行为学、管理学的研究,催生出一个更基础和更一致的心理学概念——自恋。 本文将从人格特征的不同维度进行讨论综述。

1.2 研究对象

本文从CEO人格特征视角,研究CEO人格特质与企业环境策略之间的联结机制。CEO即首席执行官(Chief Executive Officer)职位名称,是在一个企业中负责日常事务管理的最高行政官员,主司企业行政事务,故又称作司政、行政总裁、总经理或最高执行长。

2  CEO人格特质

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实现对CEO个人内在人格特征的刻画进而揭示CEO个人特质与企业投资关系的联结机制,是该领域研究的突破点。CEO的人格特征有很多,目前的研究主要从心理学视角引入,本文对于CEO自傲、过度自信以及自恋一一展开综述。

2.1 自傲假说

当整个市场都认为企业的某项交易不可实现前途暗淡时,CEO反而还会固执己见?基于这样的疑惑,Roll(1986)最早提出了自傲假说(Hubris Hypoth-esis),开创了将心理学视角引入投资行为研究的先河。学者普遍认为,自傲是一种认知偏差,它会导致主观判断偏离客观标准(Hayward和Hambrick,1997)。Berkovitch等(1993)的研究发现大量并购交易决策都是由自傲引起的;Hayward等(1997)研究发现更好的公司业绩,更高的媒体赞誉度都会引导CEO抬高对自己能力的自信程度。因此,在并購双方博弈中,一个存在自傲心理的CEO很可能会高估并购后集团企业的价值,因此会对被并购企业提出过高的投标价格,从而产生并购溢价。研究发现较高的媒体赞誉度,较好的公司近期业绩,都会使CEO抬高对自己的能力的自信度,进而产生更高的并购溢价。

2.2 过度自信

研究视角进一步扩展到CEO过度自信,在心理学文献中,过度自信属于个体心理层面的现象,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过度自信是一种心理偏差,并且主要从“高估预测或判断的准确性、确定性”以及“高估自身能力”这两个角度来定义过度自信,本文通过整合相关表述,将“过度自信”定义为个体高估自身能力和判断准确性的心理偏差。此外,几乎没有管理学文献对“CEO过度自信”进行特别定义,另外,过度自信与其他一些研究中出现的“自尊”(self-es-teem)、“自恋”(narcissism)等概念有较大区别。自尊是指个人的整体自我接纳、自我欣赏或自我钦佩(Baumeister等,1996),尽管自尊在自我钦佩方面与过度自信一致,但是自尊不代表高估自身能力的倾向(Chatterjee和Hambrick,2007)。

现有文献对CEO过度自信的影响非常关注。这些影响主要集中在组织层面,主要包括战略选择和组织绩效。一方面,从战略选择来看,过度自信的心理偏差使CEO高估自身的技能、高估自身的判断准确性以及低估决策中的潜在风险(Li和Tang,2010;Hiller和Hambrick,2005),从而影响到战略选择。具体来说,受CEO过度自信影响的战略选择主要包括:

①收购兼并决策。Hayward和Hambrick(1997)、Malmendier和Tate(2008)发现CEO过度自信会导致公司在收购活动中付出更高的溢价;Brown和Sar—ma(2007)发现过度自信的CEO会高估自身选择可盈利投资的能力以及公司的前景,从而使得公司在短时间内开展多次收购活动。

②公司投资水平。Campell等(2011)、Schrand和Zechman(2012)都指出过度自信的CEO往往高估了自身能力,低估了风险,从而使公司保持较高的投资水平。

③公司盈利预报。Hribar和Yang(2016)发现CEO过度自信的上市公司更有可能给出乐观的、范围更窄的盈利预报,导致经常性的错误预报。

④海外市场进入模式。Lai等(2017)发现过度自信程度越高的CEO越有可能选择设立海外全资子公司的方式拓展海外市场,并且这种影响在信息不对称、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更加显著。

⑤企业社会责任。Tang等(2015)发现过度自信的CEO坚信公司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并且认为履行社会责任所带来的经济利益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实现,所以很少响应利益。

2.3 自恋

最早使用自恋这个专业术语的是英国医生和心理学家Ellis(1898),是用来表示反常自爱的一种临床表现。后来,Freud(1957)将这一现象称为“精神偏执症”。自恋最开始以人格特质进入人们视野,后来这个概念在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中广泛使用与研究。一直以来,自恋这一人格特征受到广泛关注,目前,理论界普遍将自恋定义为一种与生俱来的,根深蒂固的人格特征,且难以改变。极度以自我为中心,自我关注度高,持续追求他人关注和崇拜,具有强烈的优越感和存在感,对权利和荣誉极度追求。

自恋与财务学和战略管理学中受到较多关注的“过度自信”概念有一些相似,但又有明显区别。过度自信与自恋不同,这种状态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主要由个体的内在性格和外部环境共同决定。而自恋是一种内在的,根深蒂固的特质,这与过度自信存在本质区别,不容易受外部影响。对于自恋的CEO来说,他会一直塑造自己的优越性而不论他曾经是成功或失败。过度自信的CEO在遇到失败后,可能过度自信会受到抑制。过度自信表现的是一个个体对未来事件的一个一般性态度,对一切都有信心,对自己有信心,对他人也有信心。而自恋比较偏向于如何推进自己,更加关注自我。自恋的CEO会包含认知的因素,也包含动机的因素,过度自信并不包含动机方面的特征,比如自我崇拜,极度渴望他人的认可和赞赏,对权力的向往等等。

那么,研究的关键因素就是如何测定CEO的自恋程度。目前,NPI(自恋人格量表)是衡量行为人自恋程度最为权威的度量方法,但是企业CEO往往不会愿意接受“自恋”程度敏感性问题的测试,并且,NPI(自恋人格量表)中需要回答的问题过多,他们不会有足够的耐心作答并选择他们真正的答案,因此,任何从事CEO自恋及其影响研究的项目课题都尝试从公开的社会信息当中找到某些间接性的方法来评估CEO的自恋程度。现有文献研究中,CEO的测度方法包括:CEO公开信息中签字大小、签字面积、CEO公开发言中第一人称单数代词的使用频率、CEO与第二高管的薪酬差异等,以及对CEO的相关视频进行观看评估其自恋程度。

自恋CEO在投资决策中又表现出怎样的行为偏差呢?个性心理学表明,自恋本是“好坏参半”。自恋CEO最初给人以自信和充满魅力的印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特点逐步转化为一种特权感,而这种特权感及其本身对外界关注的持续性强烈需求导致其在投资行为决策当中逐渐表现为行动大胆和决策偏执并且不会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因此,自恋的CEO的投资决策往往展现出很强的风险投资偏好,不愿意奉行稳健增长,而更愿意通過对外扩张来实现跨越式发展;其投资业绩也表现出很强的情景依赖特征,比如积极投资环境下决策水平较高,而面对消极投资环境时往往决策失误,从而导致企业的业绩产生极大的波动。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CEO自恋的普适性强,且容易导致企业投资行为异化。

3  企业环境战略

3.1 定义

环境战略属于企业战略范畴,随着近年来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倡导,环境战略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学者们通过研究企业环境战略产生的前因、后果等为企业和政府提供学术支持,而在研究过程中关于企业环境战略的定义随着时间的变化也有所变化。一种普适性的定义由Sharma提出,即环境战略是一系列行动结果,实施主体是企业,目的是为了平衡商业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商业发展避免不了会对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环境战略就是要减弱这种影响(Sharma,2005)。而我国学者在企业环境战略方面的探索中也提出了一些不同的定义,刘彦平在2000年提出的定义中将企业的目的定位为实现生产经营全过程绿化(刘彦平,2000),在此基础上,何苑在2004年提出企业环境战略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何苑,2004),在原有的定义上进行了一定扩展,之后的定义多倾向于将环境战略定义为减弱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把自然考虑进企业发展的一种新兴战略(桑金琰,2006;杨德锋等,2009;胡元林等,2015),也有学者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具象到了空气污染、有害气体、温室气体排放等指标(吴维库等,2010),到此,关于企业环境战略已经有了一个广泛认知的定义,企业环境战略的分类则主要采用Sharma提出的前瞻型和反应型两种(Sharma,2005),更细化一些的分类则是Henriques等提出的反应型、防御型、适应型、前瞻型(Henriques等,1999)。

3.2 企业环境战略驱动力

企业环境战略面对不同的驱动力,每种驱动力对企业战略的影响各不相同,有一些前因是企业环境战略制定的主因,也有一些是次因,且不同的原因对于企业环境战略的推动作用有所区别(Vredenburg等,1998),对企业战略形成的前因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索,在国外学者的研究中,监管、制度、企业本身的利润和业绩是三大驱动力(Rugman等,1998),而Bansal等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更为精要的提炼,他们将前因概括为四个方面,分别是法律法规、利益相关者压力、经济压力、CEO等管理者及其管理团队的个体观念(Bansal等,2000);而在国内学者的研究中,观念、行业竞争、企业能力、监管与制度等是企业实施环境战略的动机(孙宝连等,2009;张台秋等,2012),但在主要动力中,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有部分学者认为主因是监管(胡美琴等,2008;叶强生等,2010),其中国营与私有企业又有不同,国营企业会更依赖监管的驱动(叶强生等,2010),也有部分学者认为环境战略会给企业带来竞争的优势,按照企业利益最大化的根本目的,这才是推动企业制定环境战略的根本原因(孙宝连等,2010;张海姣等,2013)。

总述以上,企业环境战略还是由外部压力(政府、市场、社会)和内部压力(如企业文化、管理者认知)综合驱动的结果(李永波,2012;严良等,2014)。基于此,本文将按此角度将环境战略的前因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压力。

外部压力主要考虑合法性、市场压力、媒体、环保非政府组织(NGO)压力(Henriques等,1999;Freeman,2010;王宇露等,2012;Berardi等,2015)。

合法性落脚点主要是政府政策与环境规制,关于环境规制的定义,各学者的定义各有不同,总述而言即以保护环境为出发点而对例如企业等个人或组织的一种约束,通常是以政策和措施的形式出现(赵玉民等,2009;彭囝囡,2012)。在这方面国内外学者研究较为成熟,剖析了环境规制对于企业在环境战略选择上的影响:在国外学者的研究中,政府所制定的政策为企业框定了活动范围,这会直接促使企业选择更为环保和绿色的战略,而这个行为往往是主动的(Clemens B等,2006),除此之外还会对企业产生一种警示作用,企业基于担心未来会出现更加严格的措施,在环境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中会带有一种前瞻性(Winter S C等,2001)。在国内学者的研究中,多数学者将环境规制作为推动企业实施环境战略的最基本原因、最主要原因和首要驱动力(朱庆华等,2009;徐华等,2015),胡元林等通过向重污染企业在职人员发放问卷对企业环境战略的动因与阻力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企业的决策动因来自于法律的约束,持续动因来自于政府的激励约束政策(胡元林等,2016),由此可见,企业在实施战略时考虑环境因素的主要原因来自于政府的环境规制压力。

企业处在各个行业中,在面对同行业的同类型企业的环境下,竞争关系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而对于以逐利为生存目的的企业,这种竞争压力是否会促使它们积极进行环保战略的规划呢?在新的时代中,国外部分学者认为企业在绿色、环保上的突破会成为企业从同行业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Doerr,2006;Chen等,2011;Nidumolu等,2015),环保战略有助于企业面对员工和消费者建立良好声誉(Welford,1998),对于员工来说,会增加他们对于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有效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Boorkey等,1999),对于消费者来说,在与没有实施有效环保策略的企业对比之下,健康的绿色产品所带来的差异化会给企业带来天然的竞争优势(Frooman,1999)。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提升自己面对市场的抗压力,会选择环保的企业战略。

在现代社会中,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这意味着人们接受信息的来源变得多元化、快速化,而其中,媒体在信息来源中毫无疑问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消费者会通过媒体对企业的宣传与报道了解企业,从而对企业产生心理印象,而媒体对于企业的监督和环境战略的报道会成为消费者作出消费决策的重要参考因素(Schaltegger S等,2003)。环保非政府组织简称NGO,其机构特点意味着会格外关注企业在环保方面的战略以及违背环保要求的行为,它会通过对企业的评选、报告等公开的方式将企业的环保行为向公众报告,与媒体一样能够达到建立企业声誉的效果(莎娜,2012),国外学者曾经发现一些环保评奖能够对企业的市值产生明显的正向影响(Klassen等,1996)。媒体与NGO压力能够间接促使企业进行环境战略的实施。

内生性动力的支撑理论主要是波特理论。波特理论由Poter提出,其观点结论与传统经济学有一定的分歧,主要不同在于环境规制对于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方向上。传统经济学将环境规制作为企业的负累,认为它会增加治理成本,降低企业的回报,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负面的影响(Walley N等,1994),而PORTER则对此提出了质疑,他认为传统经济学是以静态为基础,而如果从动态的角度上看,一定的环境规制会让企业研发投入有所增加,这样能够降低产品成本也能提升产品的价值,两大因素的补偿会最终提高企业竞争力(Porter M E,1995)。

3.3 企业环境战略后果

企业实施的战略对于企业发展来说至关重要,而环保战略对于企业财务绩效好坏与否,学者们观点不一。

有部分学者认为环保战略会对企业财务绩效产生负向作用,政府的环境管制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不得不遵循的束缚,企业为了满足政府的要求,不得不在环境上增加投入,从而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增加(Walley 等,1994),在Stanwick等对不同行业的多个行业研究中,发现企业排污量与收益率呈现正相关关系(Stanwick,1995),也就是说企业不在环保问题上有所作为的情况下,其收益率反而会更高,这也证明了环保战略会削减企业的财务绩效。

而大多数学者认为环保战略会对企业财务绩效产生正向作用。从收益的角度出发,环境战略的实施可能会促使企业在产品的创新和生产上进行投入与改进,在市场中取得先行者的优势,从而取得一定的收益(Porter,1995),且环境战略可以提升企业声誉(Hart等,1995;Sharma S等,2003),也可以转化为企业收益;而从成本的角度来看,企业会将原材料能用尽用,以此来避免不必要的污染和损失,从环境上来说,提高了资源与能源的利用率,而对于企业本身,会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张小军,2012)。收益的增多与成本的降低意味着企业的财务绩效增加,也就是众多学者在研究中证明的企业环境战略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正相关关系(Connier 等,1993;Klassen等,1996;Russo,1997;Judge等,1998;Sharma等,1998)。

非財务后果主要体现在企业面对公众的绿色形象以及企业声誉方面。企业绿色形象是一个较为抽象且主观的概念,主要反映企业在环保、绿色方面的行为、声誉等,对于消费者在作出消费决策来说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可以显著引导消费者对此产品进行消费(Chan R Y K,2000),也有有效证据证明消费者对环保的产品支付意愿更高,对于环保企业更为青睐(宗计川等,2014),田虹等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6个行业公司的环境战略信息,通过实证得出企业降低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有利于企业塑造绿色形象,提升企业声誉(田虹,2015)。

4  CEO特征与企业环境之间的关系

4.1 直接关系

高阶梯队理论的提出为研究企业决策、信息披露等等行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高阶梯队理论认为管理者即CEO的特征、经历等等都会影响到企业行为,他们在管理企业的过程中,会将个人特色自觉或不自觉地渗透入企业中(Hambrick & Mason,1984;Hambrick,2007),其中高管的特征包括年龄、性别、学历,其经历通常包括从军经历、知青下乡经历、饥荒经历等等,学术界对于管理者及其管理团队的特征与企业行为进行的研究已经相当成熟:例如在并购的过程中,过度自信的CEO可能会损害己方公司的价值与利益(Malmentdier &Tate,2008),自恋的CEO可能会由于胸有成竹而更喜欢并购公司(Aktaset等,2016),而一个有能力的CEO能够在并购过程中为公司带来显著效益(李彬等,2016)。

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可持续发展的诉求开始出现,与此同时,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企业一种行为也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人们从它是什么,为什么要实施它,它的影响有哪些等开始逐步揭开企业社会责任的面纱,而高阶梯队理论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视角。高管在对企业的管理上有高度的决策权,其偏好会经常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Carroll A B,1979;Wood,1991),在这个认知的基础上,许多学者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通过实证检验证明了理论,并得出了特征影响方向与机制,例如如果CEO拥有生产型只能背景会负向影响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在一些自由度即CEO权利更大的企业,这样的影响更为显著(Thomas A S,1995),而在CEO的学历中,学历水平与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呈现正相关的关系(李菲,2014)。又例如从类型上看,人文学科与经济学学位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有完全不一样的影响,人文学科学位会产生正向影响,而经济学位则反之(Manner M H,2010);性别上,女性会比男性CEO更倾向于企业社会责任上的投入(吴德军等,2013);年龄上,更大的年龄对应着更丰富的经验与更加保守的观念,意味着CEO更加成熟,不会做出违背政府环境政策的决策,对于企业环保方面的投入会更积极,年龄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呈正相关的关系(Wiersema等,1992;Forte,2004;韩飞,2017)。

[31]Frooman J. Stakeholder Influence Strategies[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9, 24(2):191-205.

[32]Schaltegger S,  Burritt R,  Petersen H.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Basic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strategies[J]. An Introduction to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triving for Sustainability, 2003, 2(9):1014-1020.

[33]莎娜.企業环境战略决策及其绩效评价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

[34]Klassen R D,  Mclaughlin C P.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on Firm Performance[J]. Management Science, 1996, 42(8):1199-1214.

[35]None. Green and competitive: ending the stalemate: M.E. Porter and C. van der LindeHarvard Business Review73(5), 120-134 (Sept/Oct 1995)[J]. Long Range Planning, 1995, 28(6):0-129.

[36]Hart S L. A Natural-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5, 20(4):986-1014.

[37]J. Alberto Aragón-Correa and Sanjay Sharma. A Contingent Resource-Based View of Proactive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Strategy[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3, 28(1):71-88.

[38]张小军.企业绿色创新战略的驱动因素及绩效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2.

[39]Cormier D,  Magnan M,  Morard B. The impact of corporate pollution on market valuation: some empirical evidence[J].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3, 8(2):135-155.

[40]Russo M V,  Fouts P A. A Resource-Based Perspective On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nd Profitability[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7, 40(3):534-559.

[41]Judge W Q,  Douglas T J. Performance Implications of Incorporating Natural Environmental Issues into the Strategic Planning Process: An Empirical Assessment[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1998, 35.

[42]Vredenburg S H. Proactive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Strate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ly Valuable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8, 19(8):729-753.

[43]宗计川,吕源,唐方方.环境态度、支付意愿与产品环境溢价——实验室研究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14(02):155-162.

[44]田虹,潘楚林.前瞻型环境战略对企业绿色形象的影响研究[J].管理学报,2015,12(7):1064.

[45]Hambrick D C. UPPER ECHELONS THEORY: AN UPDATE[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7, 32(2):p.334-343.

[46]李彬,秦淑倩.管理层能力、投资银行声誉与并购绩效反应[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5(002):61-70.

[47]Carroll,  A. B. A Three-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Performan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79, 4(4):497-505.

[48]李菲.高管团队特征对企业社会责任支出的影响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49]Manner M H. The impact of other-regarding behavior and bounded rationality on decision making and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J]. Dissertations & Theses-Gradworks, 2009.

[50]吳德军,黄丹丹.高管特征与公司环境绩效[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5):109-114.

[51]Wiersema M F,  Bantel K A. TOP MANAGEMENT TEAM DEMOGRAPHY AND CORPORATE STRATEGIC CHANG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2, 35(1):91-121.

[52]Forte A. Antecedents of managers moral reasoning[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4, 51(4):315-347.

[53]韩飞.高管特征、内部控制与企业社会责任——来自2009-2015年上市公司的数据[J].财会通讯,738(10):12-15.

[54]张盟盟,段海艳.高管团队特征对企业研发投入影响研究——以创业板上市公司为例[J].会计之友,2015(3):51-57.

[55]文芳.上市公司高管团队特征与R&D投资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08):82-88.

[56]Kaplan S. Research in Cognition and Strategy: Reflections on Two Decades of Progress and a Look to the Futur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11, 48(3):665-695.

[57]Michael, A, Hitt, et al. Strategic decision models: Integrating different perspectiv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1.

[58]张璇.CEO特征、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5(8):52-58.

[59]雷辉,刘鹏.中小企业高管团队特征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基于所有权性质视角[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199(4):149-156.

[60]王清,周泽将.女性高管与R&D投入:中国的经验证据[J]. 管理世界,2015(003):178-179.

[61]余子鹏,杨宏略.企业创新对社会责任履行影响分析[J]. 财会通讯(30).

[62]孙子凡,殷华方.CEO过度自信研究述评与展望[J/OL].华东经济管理:1-10[2020-02-20].https://doi-org-443.webvpn.sicau.edu.cn/10.19629/j.cnki.34-1014/f.191210005.

[63]董小红,周雅茹.高管薪酬激励、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创新[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1):35-42.

[64]纪炀,周二华,龙立荣.所有制和市场竞争调节作用下的CEO自恋与企业研发投资研究[J].管理学报,2019,16(08):1142-1152.

[65]周婧婧.CEO过度自信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D].北京交通大学,2019.

[66]乔朋华,周阳,李小青.CEO自恋、研发投资与企业价值[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36(15):100-106.

[67]薛坤坤,武立东,李云蕾.CEO自恋会影响公司的战略变革吗?[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39(10):121-130.

[68]于洪鉴,陈艳,陈邑早.CEO个人特质与企业投资行为研究:研究视角及未来展望[J].当代经济管理,2018,40(02):25-33.

[69]于洪鉴.CEO自恋与企业投资异化行为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7.

[70]李维安,郝臣.绿色治理:企业社会责任新思路[J].董事会,2017(08):36-37.

[71]倪清,吴成颂.自恋型CEO、媒体报道与企业投资行为——来自我国沪市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1(04):147-156.

[72]张功富.环境污染与企业跨省投资分析——基于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数据[J].财会通讯,2013(18):98-100.

[73]沈红波,谢越,陈峥嵘.企业的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及其市场效应——基于紫金矿业环境污染事件的案例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2(01):141-151.

[74]Aktas N, De Bodt E, Bollaert H, et al. CEO narcissism and the takeover process: From private initiation to deal completion[J].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2016, 51(1): 113-137.

[75]Buyl T, Boone C, Wade J B. CEO narcissism, risk-taking, and resilience: An empirical analysis in US commercial bank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9, 45(4): 1372-1400.

[76]Petrenko O V, Aime F, Ridge J, et al.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r CEO narcissism? CSR motivations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6, 37(2): 262-279.

[77]Rijsenbilt A, Commandeur H. Narcissus enters the courtroom: CEO narcissism and fraud[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13, 117(2): 413-429.

[78]Zhu D H, Chen G. Narcissism, director selection, and risk-taking spending[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5, 36(13): 2075-2098.

[79]Zhu D H, Chen G. CEO narcissism and the impact of prior board experience on corporate strategy[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15, 60(1): 31-65.

猜你喜欢
企业社会责任人格特质
人格特质对年轻驾驶员潜在危险感知能力的影响
近视患者人格特质与近视矫正手术意向的关系研究
选择一张神奇的行为艺术照片,秒测你的真实人格特质
人格特质对抑制表现的预测研究
人格特质与脑外伤偏瘫患者残障接受度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