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在乡村有许多创业机会,因为传统农业的局限性越大,突破这种局限性的微小努力越有可能获得新价值,而乡村产业的形成,就需要从这样的点点滴滴突破开始,才能不断通过传统农业衍生出农村新业态。那么,作为乡村创业主体的农民,如何把握创业机会?去哪里获得创业机会呢?
例如江西吉安,是典型的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地方,近年有人发现,在外打工的农民工春节回到家乡,年后再出去时总要带着家里的家烧、米酒、米呈出门,把家乡的味道带向远方。这些年,赋闲在家的农民发现了这其中市场失衡的机会,建起了家庭作坊,开始生产家烧、米酒、米呈等传统食品,满足那些从家乡走出去的城里人的需求,获得可观的农业新收益。
从这里可以看到,由于农产品市场的多样性,即便在一个市场中(如粮食市场)存在供过于求的情况,在另一个相关市场中(比如家烧、米酒)却存在巨大的供不应求的市场失衡机会。把握这种机会,开创种粮之外的新事业,就有可能获得乡村创业的收益。
在互联网、物流快递体系不断完善的今天,正好成为乡村创业的难得机会,许多农民就是瞄准这样的机会成为乡村创业的实践者并使自己生活得到改善的。
江苏沭阳是全国著名的花卉基地,种植花卉苗木是这里农民的传统产业。然而,有一户农户却不像其他农户那样,种植这里非常普遍的花卉苗木,而是另辟蹊径,种植苏北传统农业常规的小麦。
虽然同样是种植小麦,但是这个农户的想法却不同。他将小麦收割后连着麦秆一起晒干,然后像鲜花一样扎成一束一束,做成插花材料,通过电商卖出去。据说一亩地的麦穗可以买到五六万元,收益是种麦子的数十倍。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乡村创业机会可以通过人与环境的互动建构出来,能否建构创业机会,取决于人们对环境的感知、理解和阐释。将麦穗当花卖,以此推进的创业活动,体现了行动者对环境的高度感知和理解能力。
如今的中国农村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化,村庄正在一步一步从封闭走向开放,类似环境变动因素的层出不穷,为农民建构乡村创业机会提供了沃土。
广西宾阳有一位张姓村民,年轻时在编织厂打工,学得一手过硬的编织各种花篮的好手艺。后来有在广州打工的村里人,偶然了解到广交会,发现各种花篮在广交会上有极好的销路,于是通过社会网络关系,架起了家乡编织的手工产品与广州及国际市场的桥梁。
就这样,许多从村里出来在不同区域城市务工的乡民,通过自己构建起来的新生社会关系网络,围绕着花篮编织这样的产业,把产业链从线性拓展到网状,一步一步发展起来。
现在,宾阳人将生长在河边的水葫芦这种再普通不过的野生植物,当作编织花篮的原材料,将编织的花篮通过广交会,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个产业也成为宾阳推动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支柱产业。
从这个案例里我们可以看到,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如果创业活动基于同质性资源进行,就很难寻找到创业机会;但如果社会成员的社会关系网络具有高度异质性,使得创业机会也具有高度异质性,就为乡村居民在同一时空条件下完成创业奠定了基础,甚至不同的创业活动还会有互补的可能,这对乡村创业是有力的促进。
中国乡村正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传统乡村落后、封闭的均衡正在被打破,处于变动当中的乡村孕育着许许多多的创业机会。因此可以说,农民如果愿意尝试,都会获得创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