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林,张祥华,李 健,李晓龙,韦兴磊,张振昌,刘 露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泰安供电公司,山东 泰安 271000)
随着电网的快速发展,高压电缆在城郊电网中运用越来越广泛。目前,某市城郊地区运行的110 kV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有37条,总长72.5 km,电缆全部为单芯结构。当单芯电缆通过电流时,在金属护套上会产生感应电压,如果护套接地,则形成电流通道,在金属护套上会产生环流。如果金属护套中电流过大就会使金属护套发热,不仅浪费了大量电能,而且会降低电缆的载流量,长期运行可能伤及主绝缘或加快劣化。为此,该供电公司对所辖110 kV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金属护套接地电流全部进行检测,发现某110 kV线路电缆金属护套接地电流异常,并提出了解决措施。
110 kV及以上高压电缆均采用单芯结构,金属护套一方面起径向阻水和抗机械损伤的作用,另一方面在系统发生短路故障时为故障电流提供回流通路。当单芯电缆线芯流过交变的电流时,在线芯的周围会产生交变的磁场,该交变磁场与金属护套相交联,在金属护套上将产生感应电动势。感应电动势会在护套中产生环流,较大的环流会影响电缆的载流量,同时会产生附加损耗,并可能引起电缆发热。在单芯电缆构成的交流传输系统中,金属护套处于导体电流的交变磁场中,在金属护套中产生一定的感应电动势,其大小与电缆线路的长度、截面及电压等级有关,长度愈长、截面愈大、电压等级愈高,其感应电动势愈高。如果护套形成通路,金属护套中的感应电动势将在护套中形成金属护套感应电流Is[1]。单芯电缆的导体与金属护套之间形成以导体和金属护套为两极、绝缘材料为介质的电容器,在交流电压作用下,会产生电容电流Ic。金属护套接地电流Id由金属护套感应电流Is和电缆电容电流Ic两部分构成,即Id=Is+Ic。
110 kV及以上高压电缆均为单芯,其线芯与金属护套可看作一个变压器,当线芯通过电流时就会有磁力线交链金属护套,在磁力线的作用下,金属护套上会产生感应电压,感应电压与电缆长度和流过导线的电流成正比。电缆很长时,护套上的感应电压叠加起来可达到危及人身安全的程度,为保障人身安全,金属护套上的感应电压不得超过50 V;当不接地端的电缆金属护套已用绝缘材料包裹时,该感应电压可提高到100 V。另外,在发生不对称短路故障、遭受操作过电压或雷电冲击时,金属护套上会形成很高的感应电压,将使护套绝缘发生击穿。因此,电缆金属护套对地应保持良好的绝缘,并在设计、安装时,按照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原则,在电缆护套的一定位置,根据线路的不同情况,采用护套两端接地、护套一端接地、护套中点接地、护套交叉互联接地、电缆换位接地等特殊的连接和接地方式,以防止电缆护层绝缘被击穿。
为了降低金属护套上的感应电压,根据电缆长度的不同,运行中的110 kV电力电缆的金属护套接地方式主要有 3 种[2]。
当电缆长度在500 m以内时,金属护套通常采用一端直接接地,一端经护层保护器接地,如图1所示。由于金属护套只有一端接地,不能构成电流通路,护套内只有感应电压,没有金属护套感应电流Is,在金属护套接地端测量到的接地电流是电容电流Ic。
图1 金属护套一端接地
当电缆长度在1 km以内时,金属护套通常采用中间直接接地,两端经护层保护器接地,如图2所示。中间接头采用直通头,接头金属护套直接接地,两端采用保护接地。电缆金属护套两端对地绝缘,在金属护套接地端测量到的接地电流是电容电流Ic。
图2 金属护套中间直接接地
当线路较长在1 km以上时,采用交叉互联接地方式,如图3所示。交叉互联接线方式是将电缆线路分成若干个3的倍数段,且每段原则上长度相等,每一段之间安装绝缘接头,绝缘接头处护套三相之间用同轴电缆经交叉互联箱进行换位连接后,通过护层保护器接地,每个互联段位之间安装直通接头,金属护套互联后直接接地。
图3 金属护套交叉互联接地
前文所述发生接地电流异常的110 kV线路为电缆和架空导线混合线路,该段电缆线路投运于2017年 9 月, 电缆型号 YJLW02-64/110 kV-1×630 mm2,电缆三相垂直排列。为检查该段电缆线路的接地电流情况,作业人员使用数字钳形电流表对该线路58号和59号电缆段5组接地箱接地电流进行检测,接地电流正常标准需符合以下3个条件:接地电流绝对值小于100 A,接地电流与负荷比值小于20%,单相接地电流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值小于3。该段电缆金属护套接地形式如图4所示,检测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见2号接头和59号终端接地电流异常,2号接头C相接地电流最大值220 A,59号终端C相接地电流最大值232.1 A,测量时的负荷电流为105 A,接地电流最大值是负荷电流的2.2倍,判定为危急缺陷。
图4 接地形式
表1 接地电流检测结果 (A)
3号接头是一个直通头且用的是保护接地,相当于59号终端到2号接头之间的电缆外护套是相通的。59号终端的电缆铝护套和2号接头的电缆铝护套均直接接地,二者通过大地形成回路,同时A相、B相、C相之间也有环流,造成59号终端和2号接头接地电流过大。通过以上分析,接地电流存在问题的电缆段改造时,电缆外护套接地方式的设计不合理,导致该段电缆外护套内形成比较大的环流,长期运行可能引起各中间接头金属护套接地连接处发热,伤及主绝缘或加快劣化[3]。
根据上述检测结果,分析出问题的原因后,申请该线路临时停电处理。接地方式处理原则:将59号终端的直接接地改为保护接地,阻断了59号终端的电缆铝护套和2号接头的电缆铝护套通过大地形成的回路,如图5所示。现场作业人员将59号终端的直接接地箱更换为保护接地箱。该线路送电后,各接地箱接地电流检测结果如表2所示,恢复正常。
图5 处理后的接地形式
表2 接地电流检测结果 (A)
本文对110 kV交联聚乙烯电缆金属护套接地的接地方式、金属护层的电流形成原理进行了介绍,分析并解决了某110 kV线路58号和59号电缆段金属护套接地电流异常隐患。为避免类似的隐患发生,在以后的高压电缆运行和检修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电缆金属护套接地电流的测试是对电缆外护层绝缘状况、接地连接情况进行检查的有效手段。
2)电缆金属护套接地电流的测试检查,为分析金属护套是否存在接地故障提供参考依据,可作为电缆状态评估的重要手段。
3)为杜绝新改建电缆线路出现接地方式错误,应提前介入电缆线路建设工程,督促设计人员一定要现场勘查,确定原有电缆段的接地方式,确保新旧电缆全线接地方式配合一致,从源头上杜绝类似问题。
4)电缆线路改造和定期检修完成后,需要对各电气连接点进行检查,查看连接是否良好,接触面的压力是否能够保证接触电阻符合热稳定要求,能否达到机械和电气的连接要求。必要时,可在线路重新投运后,采用红外测温的方法进行检查确认,以避免出现类似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