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砺(长沙)
和羽庐刘翼军交往有些年头了,他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个中规中矩的老实人,平时交谈也没太多的话语,好像我们之间没谈过艺术,当然也没谈过生活,平日见面多是“吃了没”“吃了”,有时他还带点腼腆,我估计要他讲个段子,讲完后你可能会觉得一点也不好笑。所以在湖南篆刻界一般人只知道刘翼军的篆刻作品,而对刘翼军本人几乎没什么印象。有人说,一个人的生活气息从某种程度上能折射出其艺术的高度与壮态。所以要写刘翼军还真不好写,有时候我还想,他这种人也还搞得艺术,因为你不去了解他的作品,单从他身上是看不出一点艺术气息与激情的。
当然,一个寡言少语的人不见得他就没有想法,这些年他除了在篆刻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外,生活和工作也都顺风顺水,平时利用节假日带点书画学生贴补家用,生活上没什么压力。前年,教了好些年书的他又考取了湖南师大的美术研究生,篆刻、书法、绘画相互滋养,估计几年以后,他的生活与工作甚至艺术都将有一个新的跃进。
翼军的篆刻与他本人不蛮搭调,他的印一点也不老实,他学艺不知是哪路大师指导还是自学成才,即使在托我为他写文章时也没向我透露一点他的师承关系及对篆刻创作的想法,我只能从他的作品中去探寻。他的作品,个性鲜明,而且他一直在他目前的个性定位中不断探索、完善,他这一路作品在湖南印坛甚至放在全国都有着别开生面的高度,这也是他近些年来多次入展国展的重要原因。
翼军的篆刻作品,主要得自于先秦古印陶。印陶,指钤压在古陶器上的印章。在《礼记·日令篇》中有所谓“勒物工名”,主要指在烧制陶器前,趁粘土柔软时捺盖在上面的印章。内容包括地名、官署、工匠姓名及吉语词句等。印陶在西周就已出现,到春秋战国时已蔚然成风,在我国河北、山东、陕西等地出土最多。发现印陶并作为金石研究最早要算晚清的陈介祺,他发现后开始广泛收集,数量达一万三千余枚,并对之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先后著有《簠斋藏陶》《陶文释存》《陶器造像化布杂器考释》等书,随后有潘祖荫、王懿荣、端方、周霖等竞相搜求,继而有吴大澂《簠斋古陶文考释》《读古陶文记》等,但基本上都是从金石文字的角度去进行研究,没有人从印章艺术的角度进行分析,百几十年来,虽有篆刻名家对其进行摹仿,只能算偶尔为之,时至今日,也没人全面地借鉴取法古印陶来进行篆刻创作。刘翼军看到了这一点,他广泛搜集一些与印陶有关的书籍认真研对,反复临摹,在印陶的基础上创作出了属于他自己个性风格的玺系类作品。纵观他的作品,在形式上多取印陶长方形制,朱文印边与线条有一种古印捺盖在软泥上所形成的挤压而变形的线质,白文印逼边,线条之间密处粘连,从而呈现出纯朴疏散、苍古浑朴或劲挺秀逸、端庄流丽等不同风貌。又因印陶印模有些为工匠们自行刻制,在某种程度上带有随意性,所以我们从翼军的作品中看到一种随意的雅拙气息与泥土气息,别具异彩,与古玺铜印腐蚀形成的金石韵味,有异曲同工之妙。翼军的作品用字,以先秦文字为主,中参甲金文字和楚篆文字,并能变化统一,结体偏圆而又具动感,正好符合印陶文字的特点。这也是翼军的高明之处和形成他印陶风格的特点所在,当然,翼军的作品中也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他作品的印边都取圆势的习气,有时候看似不好的习气,却正是作品风格形成所具备的特点。
一个印人要形成自己的个性特点是一辈子的追求,在当今印坛古玺印风格千人一面的大潮中,翼军能找到自己的篆刻语言,是难能可贵的。翼军还很年轻,我相信,通过不断的探索、进取、完善,翼军的作品将会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赞赏,他也一定能跻身于大家之列。
刘翼军篆刻选
长相思
与华相宜
修辞立其诚
新月如眉
刘翼军篆刻选
凤求凰
曾经沧海
风吹麦浪
月光倾城
古桃花源
乡间侯府
右军本清真
人还道大联 篆书 刘翼军
崇兰野棠联 隶书 刘翼军
王国维·人间词话(选录) 行书 刘翼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