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0日,著名大气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庆存站上了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习近平总书记为他颁发了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章和证书。
曾庆存是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大气科学家。他为现代大气科学和气象事业的两大领域——数值天气预报和气象卫星遥感做出了开创性和基础性的贡献,为国际上推进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发展成为现代先进学科做出了关键性贡献。
20世纪初,科学家想把千变万化的天气变成一组方程式,输进数据,计算机就能得出结果。这组方程式被称为“原始方程”,它囊括了太多的变量,极其复杂,对计算能力要求很高。计算速度如何“追上”天气变化速度?这一难题困扰了世界气象学界。
20世纪初50年代末60年代初,曾庆存从北京大学被选派到苏联留学。他的导师基别尔把这道难题抛给了年仅25岁的曾庆存。他苦读研思,反复试验,最终从分析大气运动规律的本质入手,想出了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分别计算不同过程的方法,提出了“半隐式差分法”,是世界上首个用原始方程直接进行实际天气预报的方法,并随即被用于天气预报业务。他的算法至今仍是世界数值天气预报核心技术的基础。现今,数值预报越来越准确。在数值天气预报的基础上,他又在卫星大气红外遥感、跨季度气候预测、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地球系统模式等领域都相继形成了开创性的理论研究成果,并得到了广泛应用。2016年,曾庆存荣获全球气象界最高荣誉——国际气象组织奖。
有人说,科学是理性的,艺术是感性的,但曾庆存认为二者是不可分离的,“做学问也是讲究美的”,枯燥无味的学问不是好学问。在中科院院士中,曾庆存还是有名的“诗人院士”。他的诗里,有“科学钻研心寂静”的宁静,有“华夏钟情腾热血”的激昂,还有发愤图强“愚公有志垅山移”的决心。
在他看来,不管是科学还是艺术,都是人类对于这个客观世界的观察和认识。“科学可能更注重逻辑性,艺术可能更注重形象化。但注重逻辑的科学很多时候也离不开定量的形象化,注重形象化的藝术也离不开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诸多规律的认识。”
多维解读
角度一:淡泊名利,无私奉献
为气象事业甘做“老黄牛”的曾庆存是我国气象预报事业的泰斗。他服从国家需要,在科学的大道上矢志不渝、勇攀“珠峰”,为中国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淡泊名利、默默无闻,让自己的汗水与情怀凝聚出累累硕果。他刻苦钻研、善于思考,让自己的智慧与知识释放出最大的能量。越是朴素,越是伟大;越是大家,内心越简单澄明。
角度二:潜心科研,一心报国
曾庆存,他始终把国家的需要置于个人的发展之上。从青年时期起,他就服从国家安排投身气象事业,但科学研究没有捷径且充满挑战,他不惧失败、潜心钻研,不断攀登科研高峰,用行动诠释了报国初心和对科学精神的坚守。“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计,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只有与国家一起奔跑,与时代一同追梦,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
角度三:爱心如炬,挚爱生活
“诗人院士”曾庆存曾说:“枯燥无味的学问不是好学问。”他写《帝舜〈南风〉歌考》,用科学知识解读了中国古典艺术;写《咏亿年前古树硅化石》,用诗歌展现了科学之美。他始终坚守赤子之心,用热爱生活的态度去享受工作的乐趣。他有着“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洒脱,有着“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勤勉。挚爱生活,充满爱心,当如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