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
摘要: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在给社会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变革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接受信息传播的方式,新闻写作也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本文旨在通过当下新闻写作关注重点的主观倾向、新闻语言的轻松倾向以及表达形式的动态倾向转变,探析新形势下新闻写作中注重深度、迎合受众以及新闻写作研究的多学科结合等发展趋势。
关键词:新形势;新闻写作;现状;发展趋势
(一)关注重点由客观倾向主观
传统的新闻写作中基本严格遵守新闻写作所要求的五要素,即新闻的五个W,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何因(why)、何人(who),并且严格遵循新闻理论的基本要求,新闻素材来源于新闻工作者采访过程中收集的采访素材,并将新闻工作者视为活动参与的主体。而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传播媒介的更新换代,网络媒体以压倒之势兴起,大有逐渐取代传统媒体的趋势,尤其是新媒体和自媒体的出现,让信息传播成为人人都可以实现的事情,因此,新闻写作需要更加关注的事情成为新闻工作者或者说消息传播者的整体综合素质。
(二)新闻语言由严肃转向轻松
传统的新闻写作传播媒介为报纸、电视新闻等,这类新闻媒介一般具有官方代表性,其言论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某些政治立场或对民众具有政治引导性,鉴于其产生的巨大影响力,其新闻工作者对新闻写作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刻板,并且避免具有个人主观意向的言论来影响民众的感情倾向。而互联网发展的新形势下,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再单一,形式多样的信息渠道使得人们不再完全相信某一方的言论,而是更具有思辨性和选择性。且大量信息渠道的出现让新闻传播更具竞争性,传统新闻写作的刻板印象不再能够吸引读者眼球,新闻写作的语言也因此由严肃刻板逐渐转变为轻松幽默。
(三)表达形式由静态转向动态
报纸和电视等传统新闻传播媒介由于技术水平的局限,限制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导致人们看到的信息具有延迟性,新闻工作者同时也力求信息傳播的完整性,信息传播至受众也往往是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民众对事件的关注也具有瞬时性。而当下由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新闻事件发生的当下就可能迅速在网络上流传,也因此新闻写作和传播成为一个动态的关注过程,受众可以通过网络时时关注事件发展过程,尤其是自媒体传播的新闻消息,由于网络传播的开放性,其时效性有所提高,但由于过度追求时效性,同时也大大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一)追求速度的同时注重深度
互联网飞快的传播速度大大提高了新闻写作和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却在同时影响了新闻内容的准确性和内涵性。过度关注传播速度让新闻传播者忽略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只关注眼前看到的场景而忽视内容核实。同时,人人可做新闻传播者的现状也对新闻写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千篇一律的消息势必会在海量信息中大量淘汰,传播者在转发新闻的过程中也会更倾向于选择具有一定深度和看法,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这就在无形中对新闻写作者提出了更高的深度要求,并且在互联网继续前进和发展的同时,对新闻写作的深度要求将更进一步。
(二)传播事实的同时迎合受众
互联网兴起之前,由于经济、交通、科技等种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处于一个消息闭塞的大环境中,彼时,媒介通过有限的信息采集单向传播给受众。而在新媒体日渐兴盛的今天,新媒体除却通过接触信息源采集信息,同时会进行全方位的信息采集,并以最快的速度将信息传播给受众,受众接收到信息并在同时与新媒体进行信息的实时互换,从而与媒介进行交流,并反映受众的信息需求。因此,新形势下,新媒体在传播消息的过程中,由于接收到受众的实时反馈,在后续的新闻采集中则会更多地关注受众的需求。
(三)单一学科研究向多学科发展
新时期新闻写作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体现在对新闻写作的研究方面,作为新闻学的一部分,专家学者对新闻写作的研究不再是单一地关注其在新闻学中的位置和影响,而是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以及新闻受众的需求层级和心理变化,将社会学、美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结合起来,并建立起新闻语言学、新闻美学等新闻写作研究分支,在丰富新闻写作研究的同时,更是对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巨大贡献。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给新闻写作带来了不同以往的变革,同时也引发出一系列道德和法律问题。而新问题的出现则需要通过立法和人民大众整体素质的提升来共同解决。
(作者单位:辽宁省锦州市凌海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