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
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只有和企业展开深度合作,以行业发展为学校教学提供导引,才能保障职业院校的持续发展。目前,很对中职院校都在探索和企业展开深度合作的道路,但就实际情况来看,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本文将基于中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对构建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模式的有效策略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
近些年来,我国人才需求形势的变化使得职业教育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国家在职业教育方面投入的资源正在不断增加,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明确指出了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道路,即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虽然很多中职院校都在努力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但很多企业对此并不热衷。如何突破当前的困境,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是当前我国中职院校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1.1常见的校企合作模式
当前我国中职院校发展中比较常见的校企合作模式有三种,分别是订单式培养模式、校外顶岗实习模式以及投资合作模式。
订单式培养模式是指中职院校在招生时和企业签订联办协议,实现招生与招工、教学与生产的同步,职业院校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基于企业职业标准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同时企业会对院校的教学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校外顶岗实习模式是指企业定期输送学生到合作企业开展校外顶岗实习活动,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快速的适应职工这一角色,拥有职工所应具备的经验素质。顶岗实习的合作模式可以推动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锻炼其动手操作能力,并培养其良好的职业素养。
投资合作模式是指中职院校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借助企业的帮助在学校建立生产线,同时承担生产作业以及实训教学两方面的作用。在这种模式下,学校生产线中的设备和技术会持续更新换代,确保学生能够及时接触到最新的技术忠烈。除此之外,企业还能从合作中获得经济效益,一般不会拒绝和学校的合作。
1.2中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遭遇的困境分析
目前,我国中职院校实施校企合作模式中遭遇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很多企业没有和学校展开合作的意愿。好的企业在选择合作对象时,通常倾向于高职院校或是大专、本科院校,很少会选择中职院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客观上来讲,中职院校在师资力量、研发能力、设备设施等方面相较于高职、大专、本科院校都存在一定的差距,无法为企业产品研发提供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企业对中职院校学生普遍的印象是整体素质较低,达不到企业的用人标准。
其次,合作深度不足、形式单一。我国中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大多处于较浅的层次,合作模式的局限性较大,缺乏深度和系统性。
其三,校企合作缺乏稳定性。很多中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都存在周期短的情况,常常因为一些客观和主观上的原因导致合作终止,如合作项目的关键人物调走、合作协议无法达成一致等。
2.1根据产业需求对中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进行调整完善
专业设置和产业需求之间的对接是校企合作建构的基础,技术产业的发展是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导向标,只有保障专业和产业的良好对接,才能促进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对中职专业的特征进行精准把握,在此基础上突出产业特色。在进行专业设置的过程中,中职院校应该组织人员通过社会调查对市场人才需求状况进行全面的了解掌握,之后开展专业建设委员会论证,进行全方位的职业分析和专业设计,根据设计方案完成专业的调整之后,还要对后续实施情况进行跟踪评估,持续进行调整完善。严格遵循上述程序进行中职专业设置,可以最大程度的保障专业设置的科学性。
其次,对专业布局进行优化。我国国务院在2015颁布的《中国制造2025》确立了未来十年内制造强国战略,广大职业院校应以此为纲领,紧密围绕工业基础强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等方面对院校专业进行调整,紧跟国家发展步伐。
最后,深化专业合作机制。为了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化,我国中职院校应持续推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基于产业生产过程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全面贯彻落实动态发展、专业对口、互惠互利的原则,积极与企业展开深度合作,创建实习基地。
2.2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在推动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将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进行对接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必然举措。以职业标准为依据开展教学活动所培养出的人才才能满足社会企业的用人要求。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中职院校应该对相关专业的职业标准进行全面的搜集分析,确定各个工种和级别,并对相应工种和级别的职业标准进行能力素质分析,以此确定专业核心岗位的奠定工作任务。当前阶段,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包括行动导向、项目教学、工作过程系统化等,中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理论完善课程开发。
2.3推动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的对接
将教学过程和企业生产过程进行对接,可以使培养出的人才快速适应企业的岗位工作,使学生在学习结束后迅速实现就业,企业也能够获得所需的人才。这一措施的落实应从四个方面入手:
首先,校企共同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教材的开发以及實训基地的建设。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要综合考虑企业的人才需求、职业岗位设置、所学的专业技能等,在此基础上共同研讨决定专业课程体系,使学生熟练掌握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并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实训基地建设中,由企业提供设备、技术资料、专业人员、管理制度等方面的资源,学校提供场地。
其次,加快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中职院校教学和企业生产的对接对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院校应基于课程教学需求,培养兼具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师。具体方法可以组织教师到企业中进行顶岗实习,熟悉企业工作流程,并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再次,将企业生产流程引入到中职院校中,加强广大师生对企业文化的了解,适当借鉴企业管理经验和规范,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考核评价体系,重点关注专业知识掌握水平、职业技能熟练度、职业素质水平等方面的内容,实现“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的有效结合。
2.4将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进行对接
将取得职业资格认证纳入到中职院校毕业体系中,以此保障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很多职业院校都对学生实施了双证毕业要求,但很多学生考取的职业资格证在权威性方面都稍显不足,无法活动企业的认可。这就需要根据行业发展对职业考试的内容进行更新。
2.5推动职业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对接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只有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根据行业发展以及社会变化不断调整自身,确保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中职院校应基于产业发展需求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综上所述,在当前时代下,和企业展开深度合作是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经之路,为了有效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职业院校应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教学等方面入手实现和产业需求的全面对接,如此才能获得企业的青睐,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