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的高考作文命题已说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的时代已经过去,考生对身边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新闻不能再熟视无睹,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及时了解社会热点,做到与时代同步,能够表达对当下热点问题的多元思考,这些显然已成为决胜高考作文的重要前提。
关注现实,对接社会热点
无论社会热点关键词,还是社会热点话题,都要求写作出发点立足于当下。面对这样的作文命题形式,首先考虑的应是对接社会热点,寻找与热点关键词或话题相关的热点问题。社会热点问题就是作文选材的“资料库”,让社会热点问题走进写作,不仅可以展示开阔的视野,体现对社会生活的关注,而且会使作文洋溢鲜明的时代气息。社会热点问题往往众所周知,所以使用时绝不能有差错,也无须详加赘述,应做到与观点阐述合理对接,重点在于对事理的深度评述。对接可以由相关问题或某种看法自然引出,评述则需要扣合观点剖析其折射或隐含的种种问题。如2019年全国卷Ⅱ作文试题“青春接棒,强国有我”,材料精心选择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五四运动一百周年、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五个标志性历史节点,启示考生深刻领悟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深刻感受中国青年与祖国、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光辉历史,引导考生以参与者的身份体验历史,思考未来,激励他们自觉努力奋斗,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社会热点材料作文当然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多阅读一些具有深刻思想和体现思维多向性的热点时文,就能达到积累素材、开拓思维的目的。
与时俱进,关联新闻事件
当下侧重生命成长考量或社会品質深思的作文命题,明确指向考生应当多选取一些关涉社会热点的时新材料。面对这种类型的作文命题,似乎平时积累的一些古今中外典型人物素材用起来不再那么得心应手,此时不妨放眼现实生活,选取某些与所要阐述的观点相关的新闻事件,这样的论证具有与时俱进的现实意义。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多关注新闻媒体,多浏览时事报刊,紧跟时代潮流,把握时代脉搏,多积累具有现实意义的鲜活材料。需要注意的是,以真实的新闻事件做素材,应对其进行恰当的剪辑处理,再扣合观点深度进行分析。
考生在行文中可用巧妙的话语自然引出两到三则新闻事件,接着对每则新闻事件由现象到本质加以剖析,不仅可以使作文层次分明,结构严谨,而且可以阐明事理,体现出论证的力度。作文新时代,选择素材时多关联新闻事件,不仅能体现出材料的新颖性,而且会使论证更接地气。
穿越时空,对话中外名人
体现时代特色的作文命题,要首选与时代同步的材料,但并非以往典型的中外名人素材就派不上用场了。古今中外的名人,永远都是写作选材的“大粮仓”,认真寻找,用心思考,一定能找到与时新材料的关联点。况且“论当今天下大事”,让中外知名人物站出来“坐镇”与“帮腔”,不仅能体现材料选用的典范性,更能凸显事理表达的深刻性。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古代名人例证时,要做到合理剪辑,与时新材料对接。如2019年江苏卷高考优秀作文《美美与共,成就辉煌》由物到人进行阐发,紧扣“水”和“盐”的关系,以苏轼《琴诗》这一哲理诗的主旨为中心阐述了“美美与共,成就辉煌”的论点。刘备与诸葛亮、齐威王与邹忌、唐太宗与魏征、儿女与父母、学生与老师等多组围绕“琴弦”和“手指”进行的类比都十分熨帖。从物的视角,将概念拟人化,多角度切入,以陌生的眼光去审视熟悉的人和事,形成一种新鲜感,非常生动形象。所以当面对时新材料作文,感到素材没有着落时,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对话中外名人,也许就能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中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
【何传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