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绪兵
面对灾难,许多时候,人类往往只能选择被动应对,但这并不意味着灾难来临时只能听天由命。我们完全可以从调整好心态、培养减灾防灾意识、储备相关自救知识三个方面做好准备,最大限度地把损失降到最低,达到自救的目的。
调整心态,让学生不再谈“灾”色变
对每个人而言,灾难是不可回避的人生话题,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灾难,会直接影响我们的应对措施,也直接决定灾难对我们造成的损失程度。因此,选择以科学的态度去面对灾难,也是灾难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什么样的态度是科学的呢?我的答案是既不轻视,也不恐惧。面对灾难,轻视它,会让我们麻痹大意,疏于防范。这种情况下,灾难一旦发生,我们只能听天由命。但是,过于紧张也不可取。毕竟,在日常生活中,灾难只是小概率事件,过分强调,难免会制造紧张的气氛,甚至让人心生恐惧,加重心理负担。因此,要努力做到以平常心去面对灾难,既不掉以轻心,也不必恐慌。这样即使灾难发生了,我们也能坦然面对,做好该做的事情。
在灾难发生之前,我们可以通过心理讲座帮助学生理性预防;而在灾难发生之后,我们可以通过心理热线等形式,对学生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在具体实践中,引导学生讨论分析面对灾难时不同心理状态产生的不同后果,有利于学生找到科学面对灾难的态度。
面对突发的灾难,每个人都会出现一系列的应激反應,这是正常现象。但是,许多人对这些现象不了解,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灾难对自身的打击。因此,帮助学生了解人类面对灾难时的心理变化,有助于其在灾难发生后对自身心理、生理以及精神方面进行正确判断,理性应对,找到恰当的应对措施。
强化减灾意识,让学生不再慌乱无措
虽然灾难无情,但是,培养学生必要的减灾防灾意识,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防灾减灾,可以有效降低灾难带给我们的损失。
所谓的减灾防灾意识,就是在面对灾难的时候,从预防或者减少灾难造成损失的角度去看人们应有的意识。学生要有意识地了解灾难、认识灾难,掌握必要的减灾防灾策略,重视灾难对我们可能造成的伤害,让减灾防灾意识在我们的头脑里扎根。
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对当地可能发生的灾害进行梳理,通过讲解、模拟演练等方式,引导学生制订减灾防灾的各项措施;也可以尝试让学生进一步设计编制减灾防灾的家庭应急预案,列出减灾防灾物资清单,储备必要的减灾防灾物资等,在对灾难“脱敏”的同时,强化减灾意识。
储备自救常识,让学生不再被动应对
大量事例证明,在重大灾难面前,个人是渺小的。但是,应急自救常识可以帮助我们在避难的过程中减少各种伤害。比如,知道被埋困时如何找到空气,知道在缺水的情况下如何生存,知道遭遇爆炸事件时如何处理,等等。这些常识,往往能够在灾难发生之初保全我们的性命,为救援的到来赢得宝贵的时间。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未雨绸缪,为可能出现的灾害储备自救常识,也应该是灾难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给学生编制《灾难预防和自救技能知识汇编》或《应急指南》等小册子,通过自救常识问答等活动给学生普及自救常识。
虽然做好了应对措施,灾难并不一定发生,但是,一旦灾难发生,这些应对措施就会最大限度发挥作用。而最好的灾难教育,是重视灾难,主动去认识灾难,并积极预防。
(作者单位: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土门校区))
责任编辑 刘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