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椿林 秦贝
摘 要:“看病难”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本文用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对该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了“看病难”问题的表现形式,从公共经济学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了解释,并提出了针对该问题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公共经济;准公共产品;看病难;医疗服务
一、“看病难”问题的现状与表现形式
随着医疗改革的推进,医疗服务不断地被推向市场化、商业化,导致健康、公平、看病等一系列公共问题表现的越来越突出,逐步形成了“看病难”的社会问题。
1.医疗资源的供需矛盾
根据统计局数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上约是城镇医院的26倍,但是从各级医疗机构的诊疗人数和病床使用率来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卫生中心和卫生院的诊疗人次基本没什么变化,维持相对稳定状态,其中社区卫生中心和卫生院诊疗人次偏少,病床使用率也基本维持稳定,很少超过60%;城镇医院的诊疗人数持续攀升,2018年的诊疗人数是2010年诊疗人数的1.75倍。开放的病床数来看,城镇医院比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卫生中心和卫生院三类总数还要多30%。
2.医疗人员的分布不均
长期以来,我国的医疗资源呈现出城市多、农村少的状态,广大的农村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尤为明显。以医疗人员的分布为例,如图所示,每万人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数量来看,2010-2018年每万人拥有城市卫生技术人员数增长明显,增幅为43.4%,每万人拥有农村技术人员整体处于上升趋势,但是与城市卫生技术人员相比,城市卫生技术人员数约为农村技术人员数的两倍,有的年份甚至接近三倍。同时,农村与城市的卫生技术人员相比,技术水平、教育水平、知识水平等是较低的,缺乏相应的高级人才。这也导致了许多疾病在基層治不了需要到地市或者省会城市的大医院就医,这个过程也会导致时间、费用等各项成本增加,引发“看病难”问题。
二、“看病难”问题的公共经济学解释
1.医疗服务的不确定性与信息的不对等导致的供求关系不对等
首先,医疗服务的过程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具体表现为患者自身对疾病的判断上是存在误差的,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是盲目的,就医后因为选择的医院有大有小,医生专业水平有高有低,医疗器械有好有坏,患者个体存在差异等,导致医生对患者病情的判断存在误差。另一方面,患者的抵抗力有高有低,存在并非接受治疗就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其次,医疗服务的供需双方,即医生和患者间的信息并不对等。在医疗知识方面,医生总是比患者丰富的,而且市面上的药品、医疗用品种类繁多,质量差异也大,光靠患者是很难做出决定的,大部分情况都是医生在帮助患者进行判断,帮助患者进行选择。因此在医疗服务的过程中,医生不仅为患者提供服务,而且还为患者作出了决策。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衍生出“送红包”、“劣质药品”驱逐“优良药品”等不健康现象,进一步增加了患者的看病成本。
最后,医疗服务是一种具有外部性的准公共产品,医院在为传染病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治愈疾病的同时,带来的结果不仅仅是恢复了患者的生活工作能力,保障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健康,而且社会也能获得一定好处,即有效降低传染风险,避免该患者将传染病带到社会,影响其他人。因此,从这种角度来看,患者购买的医疗服务是低于社会的最优水平的,这种的不平衡现象导致了医疗服务市场出现生产不足的现象,以至于引发“看病难”问题。
2.医疗机构间竞争的不对等
医疗机构间的竞争是多维的,受到价格、患者、专业水平、名气等多方面影响。事实上,抛开自身支付能力不足的影响,每个患者都愿意花任何价钱来换取自身的健康,同时把决策权也交给医生。另一方面,患者获取医学知识的成本过高,使得患者没有能力去找出同一类产品中物美价廉的那款。而价格作为辨别质量的信号功能被大大削减,在对卫生服务质量的客观判断与理性消费上,患者丧失了一项重要的评判标准,因为患者如果坚持以价格为导向进行甄别,就会迎合供给方提供医疗服务价格的行为。这种情形会导致供给诱导需求的局面,医生会通过这种特殊角色的扮演来谋取私利。以上原因使医院之间的竞争并不是以价格为主导的竞争,而是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形式形成以患者为主导的竞争,结果导致医疗服务的价格不断上升和医疗服务的效率不断下降。
3.医疗资源配置不均
在当前我国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的情况下,为保障大城市大多数人口的就医需求,满足医院的科研工作,使得我国卫生管理部门在供给医疗卫生资源上的“二八定律”,优秀的技术人才、政府的拨付款、先进的医疗器械都集中在了城市的三甲医院。这使得大城市三甲医院与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之间产生巨大的悬殊,在大医院医疗科研成果节节攀升的背后是乡村医疗卫生事业的举步维艰。当农村人口患病后,只能越级到大城市当中进行异地就医,无形当中增加了其看病的负担。由于医疗市场的不完全竞争特性,大型医院存在医疗资源的垄断性,同时会利用垄断的资源设立“高级病房”、“专家门诊”来获得高额的诊疗费用和利润。导致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人会选择进入卫生资源更好的医院进行就诊,而经济困难的人却很难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三、解决“看病难”问题的对策建议
1.政府要履行主责,适时进行干预
第一,要完善医疗体制。医疗产品的特殊性极易使得市场调节失灵,并且不能由市场自发地回归正常轨道,政府部门不能单单一句“医疗服务市场化”撇开责任,应该要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的医疗体系,保证医疗体系的正常运转。
第二,要加大宣传力度。政府各部门应该进一步推动健康知识的全民普及,综合运用各类媒体进行宣传教育,改变群众传统就医思想,引导群众小病就近就医。
第三,要加大监督力度。要逐渐强化政府对医院服务的监督职能,引导医院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减少拿回扣、开大处方等不良现象的出现。同时要将乱收费、拿回扣等违规的医院和医生纳入诚信体系管理,加入黑名单,促使医疗行业形成长效监管机制。
第四,要平衡财政投入。政府在加大财政投入时要充分考虑到各地医疗水平差异,适当进行比例调整,减小地域差异,在全国形成就诊的相对公平。
2.鼓励人才向基层流动
第一,给予基层就职的医护人员更多优惠政策,例如在报考基层卫生院时,可放宽年龄限制;在评定中级、高级职称时,可以适当增加名额;适当提高基层人员工资,让优秀的人才愿意到基层来发展。
第二,加强人才交流。推行“县管乡用”制度,聘期内可以在县域各卫生院合理流动,同时推行城市医生晋职称前到基层工作1年,通过人才向乡镇的加速流动,把先进的医疗知识、方法带到基层。
3.进一步加快推行分级诊疗制度
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行是改善目前“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有效措施,也是各级政府的要求和医院履行社会责任的必然。必须要加快完善制度建设,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形成科学合理的分级诊疗就医秩序,让大医院“舍得放”,让基层“接得住”,让患者“信得过”,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可及。
参考文献:
[1]刘黎明、龚坚.刍议“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以政府责任为视角[J].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論),2008(03):63-64
[2]郑明端.分级诊疗视角下结构性“看病难”问题探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23):23-26
[3]陈爱雪、褚傲.医疗体制改革背景下“看病难”问题的经济学分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2(04):58-63
[4]邢影影、李勇.我国“看病难”问题研究进展[A].产业政策研究,2019
[5]王敏瑶、张宗久.缓解群众看病难问题的政策建议[J].中国医疗保险,2012(06):21-23
[6]刘长庚、汪秀玲.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中政府责任的研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22(02):245-246
[7]李曼、蒋祖康.“看病难”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分析[J].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2005(06):801-803
[8]曹震男.基于新形势下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
[9]赵丹妮.以公共经济学视角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A].现代经济信息,2014
[10]樊继达.政府提供民生服务的公共经济分析[A].理论研究,2009
作者简介:
曹椿林(1991--)男,土家族,湖北宜昌人,三峡大学法学和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公共管理专业。
秦贝,宜都市第一人民医院五官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