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熠萌 刘海荣 齐立海 刘培辉
摘 要: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农业场景的游憩、体验和教育的需求,农业主题公园应运而生。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城乡融合的内涵、农业主题公园的概念及特征进行总结归纳,通过案例的研究总结了农业主题公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城乡融合背景下农业主题公园的设计策略。最后以天津市西青区的一块废弃地为例,对农业主题公园的设计策略进行实践,为城市公园的建设提供新的思路,为相关的从业者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农业主题公园;城乡融合;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945(2020)17-0041-04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people's growing demand for recreation,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of agricultural scenes, agricultural theme park came into being. This study uses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analysis, summarizes the connotation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theme park, summarizes some problems of agricultural theme park through case study, and puts forward the design strategy of agricultural theme park in the context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Finally, taking a waste land in Xiqing District of Tianjin as an example, the design strategy of agricultural theme park is put into practice, which provides new idea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park and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relevant practitioners.
Keywords: agricultural theme park;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esign strategy
過去长期城乡分治的社会管理体制下,各种资源在城乡之间分配不平,使农村和城市的发展建设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导致城市和农村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城乡融合的理论被提出来,相关学者对城乡融合的途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成都市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在总结以往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城乡融合发展单元”的概念,并将其作为重塑城乡空间布局、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空间载体[1]。周昕从城乡融合视角,对环滇池游憩空间进行系统的构建,目的是实现城乡空间的渗透[2]。谭倩基于地域特色,对农业主题公园景观规划进行研究[3]。但这些都是基于将城市的元素注入农村开展研究,而真正将农村的元素引入城市,在城市中建设农业主题公园的研究未见报道。2012年,天津市提出生态宜居的城市建设目标,在该目标的指引下,城市规划理论需要进一步探索城市建设中乡村元素的表达。
本研究通过文献查阅和整理,以景观生态学、环境心理学、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运用归纳演绎、比较分析的方法,对农业主题公园的内涵及特征、农业主题公园建设的背景及意义、城乡融合的内涵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城乡融合背景下,农业主题公园的设计策略。通过案例分析,总结相关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以天津市西青区的一块废弃地,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农业主题公园的设计实践,探讨城乡融合背景下,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的新路径和新思路。目的是通过多种类型公园场景的营造,满足城乡居民多元化的需求,提高城市整体的以人为本的综合服务功能。希望为农业主题公园的规划设计提供理论指导,为相关设计者和管理者提供参照。
1 农业主题公园的内涵与特征
农业部会同发改委、财政部等14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到2020年,布局优化、类型丰富、功能完善、特色明显的休闲农业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其中明确提出要丰富产品业态。鼓励发展休闲农庄、主题酒店、特色民宿、农业主题公园等休闲农业模式。农业主题公园主要是以传承和展示农耕、农村文化并以农村山水田园、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为载体,能让公众对农村自然环境和人文情怀进行充分体验的综合产业园。本文所研究农业主题公园是以满足不同游客群体的多样化休闲娱乐、观景游览、教育活动等需求为目的,与园林景观环境融合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活动空间。
2 农业主题公园建设的背景与意义
2.1 城乡融合的大背景下,农业主题公园建设应运而生
“城乡融合”一词最早出现在恩格斯的论著中,他在阐释《共产主义原理》的第二十个问题——“彻底废除私有之后将产生什么结果时”指出,“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融合,使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一旦城乡关系改变,整个社会也会跟着改变[4],在城乡融合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农业、农村也需要增进与城市的交流。城乡融合的具体内容包括经济融合、社会融合、空间融合、文化融合以及生态环境的融合[5]。以农业主题公园为载体,可以实现文化、空间、生态环境的融合。
2.2 农业主题公园可以为广大市民提供精神寄托
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张,绿色开敞空间变得越来越稀缺,在规划建设上缺少特色,以视觉体验为主,难以满足激增的城市居民对休闲游憩、娱乐交往和健身锻炼的基本需求。原生农业景观渐渐从人们的生活空间中销声匿迹,远离自然的人们对农耕文明和农业文化更加地向往。
在迅速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村向城市输入了大量的劳动力,使城市人口变得多元。从城市的人口构成上,存在着大量的原住村民,外来的农民工、为照顾孩子从农村来到城市的老人,这些人大多有与土地亲密接触的经历、乡土本色根生蒂固,地缘意识强烈[6]。离开农耕生活走进高楼林立的城市,从村民到市民,人们的生活方便了,但得一片田园耕作的愿望却越发强烈。因此中国城市居住区中广受诟病的耕种活动一直在民间进行着,但是这种不合法的种植活动,经常受到遏制,人们的心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中国人从小受到中国山水诗和田园诗的影响,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一个世外桃源,因此可以说,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乡村情结,都有归隐田居的梦想,都希望在田园中畅快地呼吸。农业主题公园可以为这些田园梦想者提供合适的场景平台。
2.3 农业主题公园是农业文化宣传的载体
农业景观在稳定粮食供应、完成物质循环、维护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形成生产生活空间一体化、传承传统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7,8]。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强调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现代社会,中国文化出现了一种本土化回归的趋势,它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是人们开始寻找和重视体现乡村传统文化的地方。这促使城市规划设计者和管理者寻找一个“文化传承和文脉延续”的核心载体,因此农业主题公园应运而生。“农业景观”给传统的城市景观空间赋予了生产的功能,进一步满足了人类的生存与生活需求。它延续了古老的农业文明,传承了农耕文化,提升了城市生活品质,还加强了景观的体验性。以农业主题公园为载体,将农村自然风光引入城市,使城市居民了解农村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让城市居民享受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能接受文化的熏陶。
2.4 农業主题公园有助于改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模式
随着互联网和高科技迅速发展,现在的建筑空间越来越大,设施越来越齐全,足不出户就可以满足各种需求。这样的现代化建筑,改变了传统的居住方式,同时也改变了邻里之间的相处模式。这样的空间没有回答未来的社区居民应该具有怎样的相处模式,需要怎样的空间品质,我们的空间设计应该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提供怎样的空间协议。农业主题公园通过展示传统的居住方式,通过共建共享,可以传达和改变更合适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模式。
3 当前农业主题公园存在的一些问题
3.1 农业主题公园选址存在的问题
随着周末双休、短假期制度的实施以及中国经济的稳步增长,中国市民的休闲生活需求逐步增加、消费能力也在逐步提高,前往中国城市周边的乡村成为中国城市居民在短假期旅游的方式。然而,由于城市化、工业化导致城市逐渐变大,周围的农业农村逐渐萎缩,前往周围的乡村也需要驱车至少2.5小时以上,可达性较差。这要求我们公园的选址应该让市民方便地前往。
3.2 农业主题公园规划设计问题
一方面,常规的农业主题公园要求生态环境、区域面积、文化传承、产业结构以及配套设施是重要前提条件,公园面积不低于5000亩,农业产业面积占总面积的80%以上,如兰陵农业主题公园面积62万亩,海南龙寿洋农业主题公园面积达60万亩,这样超大面积的农业主题公园必然距离城市较远,不能满足人们随时前往的需求。另一方面,设计师将城市化的审美强加于农村景观及环境的建设,在农业主题公园中有很多都是整齐划一的房屋,完全硬质化的道路,瓷砖贴面的建筑,铁艺的栅栏以及大面积的铺装广场、树池还有花坛,城市当中的健身设施,让我们在乡村却找不到乡村的记忆。
4 农业主题公园规划设计策略
城市农业主题公园建设是借助景观的力量,营造一个缓慢、舒适的环境,让广大市民不需要驱车长途跋涉,也能享受到田园风光;让那些来自于农村,或者久居城市的民众,有一个可以留恋,随时都愿意前往的世外桃源。我们的设计策略就是要努力去迎合人们心目中的田园梦,为人们建造一片丰产而美丽的城市农业主题公园。
4.1 合理选址,统筹规划设计
将农业主题公园作为城市公园中的专类公园来设计,通过合理的选址,满足可达性,便捷性的需求,合理进行规划和布局。
4.2 做好前期调研,关注社会学因素、尊重人的意愿、满足人的需求
城市农业主题公园的建设发展应突出以人为本的属性,以满足城乡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根本出发点,以城乡居民的需求为导向。因此,在城市农业主题公园设计之前,需要我们对游人的乡村景观需求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进行深入调研,并认真反思,当游客选择农业主题项目时,他的初衷是什么,他想从中获得什么体验?怎样的农业主题公园才是人们愿意去、适合去、想着去的放松地?怎样的景观空间才能让人们走出建筑来到户外?对乡村的特色、乡村景观格局和肌理进行现场勘查;对相关的研究理论进行研究和梳理。
4.3 以乡村的生态景观格局为蓝本,构建农业主题公园的总体布局
充分尊重场地的自然山水肌理,以乡村的景观格局为灵感来源,在风貌塑造上留住乡村的“形”。利用农田景观、果林景观、建筑景观、庭院景观、文化景观、道路景观、水系景观、林网景观等构成整体的乡村景观格局。
4.4 以乡村生产生活场景为参照,设计丰富的景观空间
以乡村生产生活场景为参照,以“景区化、景观化、可进入、可参与”为目标,并充分结合人的活动特征、视线特征,形成静态观赏与动态参与相结合的多重场景空间。使市民在游览公园的过程中,就已经感受到了乡村的生产生活氛围。这种区别于传统城市公园的景观空间,满足人对乡村的审美向往。
4.5 以農业文化为引导,设计特色的人文景观
加强对农业文化价值的挖掘,以弘扬优秀农业文化为目标,结合景观元素不同的形式和特征,将绿色生态与乡土特色相结合,设计多层次的传统农业文化、现代农业文化展示的载体。同时将创意理念融入农业主题公园的规划设计中,通过智能化、特色化、个性化的景观设计,将单一的空间营造转向人文场景的营造,让人们在感受乡村生活和田园风光的同时还能感受到农业文化的魅力,满足人对乡村的精神向往。
4.6 创新管理体制,提高市民的公园活动参与度
科学合理的农业主题公园管理体制是农业主题公园建设目的得以实现的保障[9]。可以尝试采用遴选具有相关专业资质,符合条件的公司进行委托管理,同时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成立志愿服务社团,担当起公园建设与管理的主力军,志愿者可以在空闲时间参与农事活动,既满足了种田的愿望,同时又服务了居民,增加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以农业主题公园为载体,组织贯穿全年的系列文化活动,对农村及农业的相关知识进行科普宣传,实现广大市民的广泛参与,极大地增强了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10]。
5 农业主题公园案例实践
5.1 前期调研
(1)典型案例调研分析。婺源巡检司村依托每个村庄自身特色,打造了一条充满惊喜的文旅走廊。衢州鹿鸣公园设计师在保留了场地的生态特色与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将具有生产性的农业景观与低维护的乡土植物融于景观设计之中,创造出一个丰产而美丽的城市公园。城头山遗址公园项目将动态的农业生产过程作为景观体验来设计,丰富了景观场景设计,提升了景观的参与性和体验性。宿迁三台山以宿迁农田和果林资源为基础,融入创新的休闲生活体验,打造湖滨新区的都市新田园。上海后滩公园汲取了传统农业智慧,为解决水环境问题提供了样板。秦皇岛森林公园将20世纪50年代建造的一片人工防护林和分布其中的一个农场,转变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城市公园。杭州良渚文化村劝学公园中的创智农场,景观具有科普价值,通过农业景观的应用,让游人体验农业种植的快乐[11]。沈阳建筑大学校园西南角的稻田景观以水稻、野草、农田林网等乡土景观元素营造出具有生产性的校园开放空间。在国内首先实现农作物从农业生产空间到城市空间的置换,引起很大反响[12]。
(2)游人需求调研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研究发现,很多人心目中的乡村主题休闲空间都应该是绝佳的度假胜地,很少的人工雕琢,充满了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有大面积的森林、草地、麦田、稻田、花田,池水清澈,天高云淡,到处都是一片片的绿色,犹如影视剧中的浪漫唯美场景一般。每个度假场地都有精致唯美的慢生活方式,可以参与农业耕种、采摘、手工制作,以及充分的享受阳光绿色。
(3)相关理论调研分析。通过乡村的现场勘查及生态景观的研究发现,斑块是参与乡村田园体验的主体,因此对于斑块的形状、大小、位置、颜色、质感等进行详细的研究,使自己更直观的理解环境中的不同肌理。大面积的农田景观构成了基质,而在此基础上镶嵌的果林景观、建筑景观、庭院景观就成为斑块,对这些斑块进行整体营造,就形成了有大有小、有宽有窄、有池有塘、有开有合、有收有放、有林有草的田园空间。乡村景观中的廊道,包括水网、林网、路网,所形成的水系景观、林网景观、路网景观,这是一些线性空间,这些空间将一个个分散的斑块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这些廊道均应保持乡土特色,因为没有人希望在田园的景观中看到和城市中一样的景观。
(4)场地现状条件分析。通过现场勘察发现场地现状比较复杂,周围是高高的河堤,沿着河堤是护堤的乔木林,中间是较大的水面,水面上漂浮着各种垃圾,在场地的北侧有一个内部为乡村风格的餐厅,在南侧有一片简易温室大棚和一个盆景园,场地内有若干个大小不一的土堆和坑塘水泡,场地整体来说周围高,中间低,西高东低,较为平坦的土地被周围的居民开荒耕种,有些位置生长着杂乱的灌木丛和荒草,现场还养着一些小动物,周围散落着各种枝条、废弃农具、生活垃圾,这是一片非常特殊而复杂的场地,与周围的高楼大厦、整齐干净的街道格格不入。
5.2 设计说明
本项目在研究农业主题公园相关理论、国内外优秀案例的成功经验及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农业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进行详细说明。
(1)农田景观。大片的农田是人民抹不去的乡村印象,是一种乡愁景观,看到农田,人们能够联想到农民朋友们种田、耕作的场景,这也是城乡情感得以联系的纽带。因此设计师重新梳理和规划场地中的农田,将生产性的景观,融入到城市公园中来。春天的油菜花田,夏天的向日葵田,秋天的稻田,冬天的冬小麦田,丰产而成片的农田景观,吸引着游人在不同的季节来到公园进行游览,体验四季的变化,感受春耕秋收的乐趣。
(2)建筑景观。建筑采用北方传统的坡屋顶符号为原型,通过平面构成的手法对其进行现代感的诠释,使得屋顶前后长短不一,层层叠叠,高低错落,形成非常优美的天际线。带有开敞建筑檐廊的过渡性空间,是前来游玩的市民“共同的空间”,试图通过共享空间的设计,改变人们的交往方式。场地建设所用材料均来自周围生产的乡土材料,包括竹、柳、藤、木、石等。
(3)庭院景观。在乡村,庭院是从私密到开敞的过渡性的空间,是一家人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是乡村记忆的主要载体。因此设计师对乡村庭院进行全面解读,以乡村庭院为蓝本对活动场地进行空间设计,利用乡土元素和乡土材料烘托整个活动场地乡村闲适安逸的景观氛围。
(4)文化景观。这是农业特色得以体现的魂,在文化景观的营造上重现农业景观特征及地理性特征的展现,以体现传统文化、历史文化、生态文化等元素为目标,孕育出该公园独特的气质和韵味。为了营造良好的氛围,设计师参考了大量的古绘画、历史地图,在各个景观元素上体现自己的文化创意。场地中的农业博物馆作为农业文化集中体现的区域。
(5)水系景观。散落在场地上的水泡,就像乡村周边的坑塘沟渠,是场地记忆的体现,也是其他生物的良好栖息地。因此在设计中,引入海绵城市的理念,将小的坑塘原样保留,大的坑塘进行联通,在场地中设有雨水收集过滤系统,收集场地及周边区域内的所有降水,储存于坑塘水泡中,为农作物及公园绿化提供部分灌溉用水。
(6)路網景观。充分利用场地周围河堤上的道路,将其进行联通,形成环形的一级道路;在场地内部形成二级环路,在该道路的设计上,尽量对周围的景观做较少的干扰,结合场地的地形地貌,在一些特殊位置,将道路架空,丰富游人在道路上行走的不同体验。
(7)林网景观。林网是乡村边界、农田防风的重要基础设施。在设计中沿着道路和河流形成林网系统,尽量保护那些承载场地记忆的老树,选用本地的乡土树种进行植物配置,他们不仅能够适应本地的土壤及气候条件,还能够为本地的乡土小动物创造良好的生物栖息地,养护管理要求较低,如国槐、刺槐、白蜡等。
(8)其他特色景观。充满创意且乡土的配套服务设施:在农业公园内的配套服务设施设计中要融入创意农业的元素,使服务设施兼具舒适性、审美性和艺术性,强调农业农事的创意体验和享受。充分利用农村的各种元素,包括农作物的秸秆、农具、马车、轮胎等,通过创意的方法,构建特殊的景观小品和游乐设施,同时注重乡土元素的景观应用:柴草卷、木柴捆、石块、陶罐、石磨、水缸水槽等等。
活泼可爱的乡村动物:将乡村常见的小动物作为景观的一部分,增添田园的动态景观,可以在公园中看到小山羊、小兔子、小鸡、小马等小动物。
6 结束语
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城乡融合的内涵、农业主题公园的概念及特征进行总结归纳,结合广泛的典型案例和现存问题分析,从选址、需求、总体规划、景观空间、人文关怀、管理体制六个角度提出城乡融合背景下农业主题公园的设计策略,并以此策略为指导开展城市农业主题公园设计实践,为新时期城市公园建设提供一些理论和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郑玉梁,李竹颖,杨潇.公园城市理念下的城乡融合发展单元发展路径研究——以成都市为例[J].城乡规划,2019(01):73-78.
[2]周昕.城乡融合视角下环滇池游憩空间系统的构建[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4-风景旅游规划)[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3:344-352.
[3]谭倩.基于地域特色的农业主题公园景观规划探析[D].浙江农林大学,2017.
[4]张晖.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理论与我国城乡关系的演进路径[J].学术交流,2018(12):122-127.
[5]臧学英,王坤岩.天津市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演化与路径探索[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9,21(02):42-51.
[6]龚春明,饶国宾.找回家乡: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情感价值的展演[J].探索,2015(04):138-143.
[7]杨贵庆.乡村人居文化的空间解读及其振兴[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9,34(06):102-108.
[8]田枫.“新乡土文化”视野下南川区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17.
[9]赵璁农业主题公园建设核心要素确定与应用[J].上海城市规划,2018(03):40-45.
[10]孙凤娟.城乡融合背景下农民融入城市的路径管窥——以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蒋王街道的实践为例[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31(04):47-50.
[11]赵唯祎,李长健,马军山.体验式景观在科普性公园中的应用——以劝学公园为例[J].现代园艺,2019,42(23):136-137.
[12]赖雨青.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景观使用后评价[J].中国园艺文摘,2013,29(04):109-110.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