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在《艺概》中谈及文章立意时说:“凡作一篇文,其用意俱要可以一言蔽之,扩之则为千万言,约之则为一言,所谓主脑者是也。主脑既得,则制动以静,治繁以简,一线到底,万变不离其宗,如兵非将不御,射非鹄不志也。”可见,“意,犹帅也”。对于考场作文,考生立意的高下决定着作文分值的高低。
一、提炼
“提炼”,即刘熙载所说的“约”。作文立意的过程,就是对文题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概括过程。考生从材料中提炼作文立意时,要遵循两个基本点:一是“小我”与“大我”的结合。从“我”的视角审视、呈现国家的变化和时代的进步,将个人成长的“小”与国家发展的“大”巧妙融合。二是“写实”与“想象”的结合。“写实”的素材可以从考生的成长历程中,选取那些印象最深、感触最多的“点”,对其进行重点阐述,兼及其他事件。
二、延伸
“延伸”,即刘熙载所说的“扩”,指的是将作文立意在大小、范围上向外延长、伸展,即要求考生在思维上进行拓展,只有进行思维拓展,思想才能得以升華,作文才能写出新意,尤其是对话题类材料作文,更是如此。如作家池莉的议论性散文《瓷器的意味》,从现实生活中“瓷器的雅”引出话题,然后追溯瓷器由俗到雅的历史过程,并于文末点出:做人如瓷器,要追求“尽自己的本色”的境界。通篇立意渐次延伸,逻辑严谨,思路明晰。从写法上看,文章抑扬相生,将人们心目中“民族传统文化载体”之一的瓷器“打回原形”,进而逐步树立其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跌宕起伏之后,归结出“俗雅一体”的观点,再由“器”及“人”,顺势亮出“超尘脱俗”的“清凉境界”。
三、辩证
“辩证”,即“制动以静,治繁以简”。考生在确定作文立意时,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辩证”。辩证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将立意作为一个整体,从其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及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加以分析,以便考生能从本质上系统、完整地确定立意。如作文《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考生有感于“我们以语言之名成就孩子,却也正悄悄摧毁着孩子”,在写作中既充分发挥自身的阅读优势,又着眼亲身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素材入文,情理兼备地发出了“我们要向孩子学习……抗拒单一性的语言表达,挣脱标语化、概念化的语言体系”的呼吁。作文持论辩证,剖析客观,既肯定“语言帮助孩子进入这个世界”,更突出“语言也将孩子圈死在这个世界”;既表达了“整个社会正用成人语言消灭儿童语言”的深切忧思,又对“终有一天,儿童的一百种语言,也会在我们身上逐一复活”充满希望。
四、反弹
“反弹”即“反弹琵琶”,也就是运用逆向思维来立论。考生在写作中善于运用逆向思维,会收到与众不同的表达效果,使作文立意达到深刻、新颖的理想境界。当然,不是所有的作文都适合用逆向思维来立意。考生下笔前要遵循“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原则,不要是非不分、黑白颠倒,以免误入歧途、弄巧成拙。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先辈们敬粮食若神明,不容丝毫亵渎。粮食有生命,也有灵性,吃饭不只是得口舌之快,还是生命与生命的相遇,人们咀嚼粮食也是咀嚼时光。人与粮食同行,有辛苦,有温暖,有感恩,有敬畏……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先辈们为什么敬粮食若神明?因为“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民以食为天”。粮食不仅维系着人的生命,而且维系着国之根基、命脉。古代,国家也被称为“社稷”,何谓“社稷”?“社”即“土神”,“稷”即“谷神”。粮食是生活的必需品,人是吃着一日三餐来清点岁月的,人对粮食的态度也反映出其对生活的态度,所以说“人们咀嚼粮食也是咀嚼时光”。当然,对粮食的意义,考生还可以作更深层次的思辨和开掘,诸如“我们不是只靠吃米活着”(巴金《灯》),“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只是为了吃饭”。从写作内容来说,考生可以将粮食放在物质层面来写,也可以升华至思想、精神、情怀层面来写。
考生要注意区别“粮食”与“食物”“美食”等概念,不可狭义理解为只能写“粮食”,要扩大视野,提升层次。考生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立意:“粮食与生命”“粮食与故士”“粮食与时光”“粮食与感恩、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