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伟玲
导语: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写作训练要求是学写故事。
从小到大,我们听过很多故事,也经历过很多事情,可以说生活中每天都上演着各种各样有意思或有意义的故事。有一些故事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我们淡忘,有一些故事却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中。
让我们学着写一写故事,留住那些被我们遗忘在角落或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故事,写出其情趣和意味,挖掘其思想和意义。
故事,或许人人都会讲。可是有的人讲故事,听众觉得索然无味;有的人讲故事,听众听得津津有味。讲故事,不仅要有“故事”可讲,而且要会“讲”。写故事,同样如此。那么,我们学写故事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第一,故事要完整,要有头有尾。注意交代清楚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這是最基本的要求。否则,让人不知所云,或是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选择讲的故事不可过于简单,要有较生动的情节。“有料”的故事才有血有肉,有嚼头。
第二,讲述故事情节要选用合适的叙事顺序,忌平铺直叙。可把精彩的镜头放在作文开头,凤头一展吸引人的眼球,或者设置悬念吊人胃口。可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插入与之相关的内容,使故事情节更丰富,人物形象更丰满。采用倒叙还是插叙,可视具体情况而定。情节发展要注意前后关联,后边说的故事,要和前面讲过的事情有关系。情节一波三折,结尾出人意料,这些都能增加故事的趣味性。
第三,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灵活恰当地运用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及心理描写,使人物形象具体突出,给故事情节增光添彩。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物,人物形象要有差别,人物之间要有矛盾冲突,差异产生故事的魅力。
第四,想象大胆,角度新颖。故事源于生活,可以加入适当的艺术加工,融入合理的想象,使其高于生活。尤其是写科幻故事、童话故事等,更需要大胆地展开想象。选择独特的角度入手,往往能让人耳目一新。比如改编蒲松龄《狼》这个故事,可以融入合理的想象,将屠夫和两只狼的动作、神态等刻画得更逼真。为了渲染气氛,还可以有适当的环境描写。为了增强故事的趣味性,更充分地展示人物心理,可以变换角度讲故事,比如以屠夫的口吻来讲,或者以狼的口吻来讲。这样细节会更生动,文章会更吸引人。
第五,故事要有明确的主题。任何文章都要有一定的主旨。一篇文章如果没有主题,就像一个人没有灵魂。主题的体现不仅仅靠篇末点睛之笔,还要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注意详略处理,注意细节刻画。
总之,要想讲好故事,一定要搜集鲜活的故事素材,有了新鲜的食材,然后运用高超的烹饪技术进行加工。熟能生巧,多留意,多练习,同学们都能加工出色香味俱佳的大餐,都能成为“故事大王”。
(余东芳老师)
夜幕降临了,又到他“上班”的时间了。
他像往常一样提着工具箱,轻松地迈出了家门。白天,他已经观察好了今天的目的地,路线也进行了精心设计。他相信,今晚的行动一定会很顺利,并且会有很大的收获。
在预定的时间,他来到了那条街道的尽头。这户人家没亮灯,屋子里肯定没有人。他找到一个僻静的地方,打开箱子,拿出一把螺丝刀,正准备开门。
“叔叔,您有什么事吗?用我帮忙吗?”一个小女孩的声音从背后传来。他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太大意了!
“没……没事,我想喝点水。”他立即把螺丝刀揣进口袋里。
“好,那您进屋来吧!”小女孩拿出钥匙开了门,他随后跟着进来。灯光下,他看到高档的家具、彩电、冰箱……墙角还有一个保险柜,他冲动得竟把螺丝刀从口袋里拿了出来。
“叔叔,请坐。”小女孩递过来一杯水。他坐在沙发上,一边喝水,一边继续打量这间屋子里的一切。
“小姑娘,你妈妈呢?”他试探着问。
“去世了。”小女孩平静地回答。
“你爸爸呢?”他几乎迫不及待了。
“他进监狱了。别人说他是小偷,连妈妈也这么说。妈妈就是被爸爸气死的,我和姥姥一起生活。她病了,在里屋躺着呢。小朋友都不和我玩,他们……”小姑娘说着,眼睛里闪动着泪花。
他不再看那个保险柜,似乎被小姑娘的话吸引了,他的眼睛也不知不觉模糊了。
“叔叔,您怎么也哭了?”
“没有,没有……小姑娘,我该走了。谢谢你了。”
“叔叔,您能常来我家陪陪我吗?”小女孩问。
“好,会的。”他一边往外走,一边说。
“叔叔,给您。”小姑娘叫住了走到门口的他,递过来他遗忘在沙发上的那把螺丝刀。
他望着那把螺丝刀,感觉自己的心好像被它拧过一样。
不久,之前经常在这一带偷盗且行踪诡秘的盗贼销声匿迹。
后来,当地出现了一个以修锁手艺好而闻名的锁匠。据说,他修过的锁头,连螺丝刀都撬不开。
(指导老师 李 辉)
简 评
这是一则不足8 0 0字的小故事。故事情节很简单:一个小姑娘感化了一个盗贼,使他弃恶从善。文章在设计上确实让人感到意外:小偷本以为会收获丰厚,结果却空手而归,此为意外之一;一个天真善良的小姑娘感化了一个可怕的惯偷,此为意外之二;行踪诡秘的盗贼最后变成了远近闻名的锁匠,此为意外之三。结尾的两个“不久”含蓄而意蕴丰富,也属“意外”之笔:那个盗贼哪儿去了?锁匠的修锁水平怎么那么高?这样的结尾进一步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李辉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