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孟飞
杭州开源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00
自10年开始,10年间我国城镇区域内污水处理效率从34.3%提升到了93.0%。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单日污水处理量也从0.4亿t增长到1.6亿t、增长幅度高达240.4%(见图1),这表明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污水处理产业逐渐从“粗放增长”转型为“提质增效”[1]。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现代化工业发展过程中并未形成科学的配套体系,污水处理行业整体上起步较晚、数据较为匮乏,更适合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为确保研究数据连续性,自10年开始,10年间国家环保部统计监测的5157座污水处理厂运行数据进行分析。
根据数据显示,2017年国内共计4437座运行中的污水处理厂,每日处理规模存在很大差距,最低0.2万t,最高220万t,平均计算下每座污水处理厂单日处理量为3.35万t。按照均值标准,将每日污水处理量划分为6个等级,可获得样本在不同规模标准上的重新划分。其中介于2.0万~5.0万t的数量最多,约占60%;整体上小于5.0万t的污水处理厂数量高达80%。按照减排率均值计算,污水处理厂每日处理的规模预期保持正相关,这说明大型污水处理厂虽然电耗较大,但每吨水电耗量要小于小型污水处理厂。很显然,当前我国大量建设5.0万t以下的污水处理厂是不可取的,应提高空间整合度、产业整合度、城乡整合度,为大型污水处理厂效率进一步提升奠定基础[2]。
对比而言,“十三五”期间我国污水处理厂工艺类型变化要明显大于“十二五”,但增速放缓,其中发展较快的主要包括A2/O、氧化沟、SBR等,以2017年统计数据。在4437个污水处理厂样本中,使用A2/O工艺的占23.7%,使用氧化沟工艺的占28.1%,使用SBR工艺的占17%,此外排名较靠前的包括传统活性炭改良工艺、生化滤池工艺、AO工艺等。先进技术带来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在2017年引入新技术的污水处理厂减排效率均值统计为:A2/O为 0.391、氧化沟为 0.386、SBR 为 0.385。
污水处理厂的主要功能是实现污水无害排放,因此进入污水处理厂的水源中污水浓度是一个直接影响要素。以化学含氧量(COD)为例,2017年我国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中COD浓度介于150~250mg/L之间,这一比例高达60%。另外大约6%左右的污水处理厂污水COD浓度小于100mg/L,其余较高浓度的为15%左右(400mg/L)。从数据分布判断,最高值、最低值在两端,中间值所占比例较高,整体上呈现出“倒U”的形态。显而易见,COD浓度越高,每吨水处理电耗就越高,同时随着COD去除率提升,增速会放缓,减排率同样会呈现出“倒U”的形态[3]。
事实上,有关污水处理“节能减排”的认识问题,并非长期处于一个静止状态。国内外学者基于工业化发展、城市化进程带来的新变化,不断完善污水处理厂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方面的干预体系。早期,研究重点主要放在“水质”层面,进入21世纪以来,研究重点转移到“工艺技术”方面,例如前文中提出的影响因素中污染物浓度、处理工艺。然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策略具有明显的被动性[4]。
污水处理是一个社会性问题,节能环保关系到可持续发展需要,因此在策略制定上,要积极地将市场、企业、政府纳入监管主体范畴。污水处理厂节能环保监管主体关系如图2所示。
总体来说,污水处理厂减排效率的影响因素是多元化的。仅从处理技术上说,一个污水处理厂所用的工艺、所面临的处理污染类型也不尽相同。文中主要筛选了“电耗”作为主要参数,对多种影响元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包括污水处理厂规模、污染物浓度等,可以此为依据设计减排效率的提升途径。提出3个方面的合理建议:(1)统筹产业格局、提高减排潜能。整体上,我国污水处理行业停滞在相对低位的水平,需要进一步对全国污水处理厂进行统筹布局,合理配置规模,加强运营效率管理。(2)加速技术革新、寻求科学定位。面对当前我国小型污水处理厂占比较高的现状,应从技术手段上展开优化,而大型污水处理厂应加强技术创新,实现有效地联动配合。特别是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污水处理厂要依据“大部制”思想展开规划,将小型污水处理厂进行合并、整合,并根据本地区主要污染物构建针对性的处理机制。(3)完善配套机制、加强排放监管。污水处理生态环境治理的“最后防线”,但绝不能作为“唯一防线”,目前我国污水排放的主体是城镇和企业,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等工业产业地带,要加强污水排放的治理,从本上减少污染物浓度、减轻污水处理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