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子
2020年春节,似乎与往年来得不同,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国人都慌了手脚,“新型冠状肺炎病毒感染的肺炎”成为了大家最关心的话题。1月23日,武汉封城,这种恐慌情绪笼罩在每个人的心头,随之各个景区、博物馆纷纷官宣停业、临时闭馆。空荡荡的城市,让这个春节冷清到冷寂,偶尔见到的也只是零星全副武装的匆匆行人。假期一再延长,上班族继续宅家,学生延迟开学,以往珍贵的假期时光变得焦灼起来,宅在家躺在沙发上的日子因为共赴时艰而变得漫长。不能出门,不能去博物馆看展,不能面对面与文物进行一场古与今的对话,但博物馆“闭馆不打烊”让“禁足”在家的你通过手机,不会错过每一个正在展出的精彩展览。为此,本刊编辑部精心搜集整理各个博物馆云展资讯,推出了足不出户,在家阅尽全国各大博物馆专题。
中国国家博物馆 那些不可错过的看点
随着闭馆时间的延续,网络看展已成为常态化活动,国家博物馆代表国家收藏、研究、展示、阐释能够充分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性物证的最高机构,是国家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和文化客厅。这段时间呆家里,有没有迫切地想去博物馆看展的冲动?国博在闭馆期间在线营造“云看展”“云直播”等云游览模式,足不出户,通过虚拟展厅将展览等具有丰富内涵的艺术呈现给观众,如大唐风华展体现了盛世大唐的绝代风华,古蜀华章——四川古代文物菁华展带你体会古蜀文明悠远流长的文化传承,无问西东——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则是通过一件件文物彰显汉唐时期中国的开放品格和不朽的文明成果。秦汉文明则是带领我们重温中国民族发展历史上的灿烂辉煌时代。今天,本刊要推荐的是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一起走进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史。
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
第一部分 契文重光
第一部分为序厅,分为甲骨文的发现、甲骨文的制作及甲骨文的字形特点三个板块。简要叙述甲骨文的发现、甲骨文的文例、字形特点及甲骨文的分组,让观众和读者对甲骨及甲骨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展品欣赏:
1936年,在安阳殷墟小屯村发现了一个储藏着大量甲骨的圆穴。这堆甲骨厚达1.6米,共清理出甲骨17096片,除8片牛骨外,其余都是龟甲,出土数量为迄今考古发掘之最。这些甲骨为殷商武丁时期埋藏,是商王室有意保存起来的一批占卜档案。这就是殷墟甲骨文最重大的一次发现——YH127号坑。当年为了永久保存罕见的YH127坑的面貌,曾请了一位技艺高超的石匠,选用汉白玉雕琢了一个甲骨堆积情况的模型,以永久留存甲骨出土时的本来面貌。模型只表现了原穴规模的四分之一左右,上面刻着“中研院”院长、史语所所长、考古组主任、第十三次安阳发掘和南京室内发掘的工作人员名单。这个珍贵的模型,在日本侵占南京时曾埋入地下,后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博馆藏殷墟127号坑甲骨堆模型将在本次展览中展出。
第二部分 契文释史
第二部分展示甲骨文及其反映的商代社会,分为商王世系、祭祀与信仰、战争与军队、贵族与职官、畜牧与田猎、天象与农业、疾病与生育、地理与方国、西周甲骨共9个主题。这些主题以甲骨为依托,同时展示与之相关的青铜器、陶器、玉器等文物,使展览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活泼,展示更为通俗。
展品欣赏:小臣墙牛骨刻辭
长6.9、宽3.9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该刻辞属于记事刻辞。正面残存55字,记录了征伐危方的一次战争和献俘礼。反面存36字,为干支表。小臣为职官名,是商王的近臣,参与军事行动。
展品欣赏:般无咎全甲刻辞
长18.6、宽10.2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这件卜甲保存比较完整,旧录于胡厚宣所辑《甲骨续存》。卜甲正面契刻有对贞二辞,贞人古贞问般这个人是否有灾祸,两侧还刻有兆序刻辞。反面契刻占辞,王占断般没有灾祸。
展品欣赏:作册般甗
商
高44.3、口径27.2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器内壁铸有铭文3行20字,记载商王征伐用夷方的首领无敄作为宜祭的牺牲,完毕之后,作册般因功绩而得到王赏贝,为祭祀父己而作器。“作册般”是商王的史官,其名亦见于作册般鼎及作册般铜鼋,从这3器铭文中可知,作册般是受到商王重用的贵族。
第三部分 契于甲骨
第三部分为尾厅,介绍100多年来的甲骨学者及研究成果。甲骨文自1899年发现迄今,问学甲骨的中外学者数以千计。不少前辈学者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们考释文字、研究历史、探讨文化,研究成果浩如星辰,蔚为大观,涵养滋润着当代社会。
甲骨文展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第一次举办以甲骨文为内容的文化展,也是国家博物馆馆藏甲骨的第一次大规模展示。同时还商借了国家图书馆、山东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陕西考古研究院、宝鸡周原博物院等单位的甲骨文物。展品不仅包括甲骨,还同时展示与之相关的青铜器、陶器、玉器、书籍等文物,使展览内容更加丰富,展示更为通俗。使观众不仅更容易了解甲骨的内容,也了解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并对商代社会和上古文明有更深入的理解。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云观展,让甲骨文“活”起来、动起来,为观众提供深入浅出、妙趣横生的观展体验。
首都博物馆 以音频方式聆听历史
首都博物馆在疫情期间,为了弥补观众无法到展厅的遗憾,不仅仅有网上展览,还特别推出“闻I物之声”栏目,让听众朋友们一饱耳福。与又物爱好者一起分享那些有趣的又物故事。前段时间首博“穿越——浙江历史文化展”已经闭展,但线上展览永不落幕,而“闻{物之声”也为大家讲述“穿越之旅”中独特的又物故事,听完这些点点滴滴的经典藏品,去虚拟展厅看看这些文物的前世今生。
穿越——浙江历史文化展借展又物376组件,若以每一件展品为单位估算,总数量近450件。部分展品出自最新的考古发现尚未定级,目前仅一级又物数量已达百余件从又物的历史分布和所在地区、珍贵程度来看,这绝对是第一次在首都的舞台,全景呈现浙江地区的又物又化资源。
展品欣赏:猪纹陶钵
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
(距今约7000~5000年)
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这件猪纹陶钵是1977~1978年间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国家一级又物,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它用夹炭黑陶制作,呈圆角长万状,长边两侧各刻有一只长嘴、高腿、短尾、粗鬃的猪的形象。其珍贵之处就在于两侧的猪纹形象生动逼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它为研究家猪的起源提供了宝贵的买物证据。河姆渡遗址这件栩栩如生的猪纹陶钵的出土,促进了考古学界、农畜学界对于长江下游,甚至中国范围内的家猪起源问题的探索和研究。因此,猪纹陶钵是一件集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于一身的珍贵又物。
展品欣赏:越王者旨於睗剑
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
杭钢集团捐赠
浙江省博物馆藏
这把越王者旨於睗剑出自2400多年前的越国,拥有者为“越王者旨於睗”,属于浙江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此剑两千多年不锈不蚀,剑身呈现18K金一般的色泽,这正是青铜良剑的真颜色。圆盘剑首,圆茎两箍,缠缑完整,剑鞘如新,剑的完整程度甚至超过越王勾践剑。
剑格两面铸双钩鸟虫书铭又,正面为;戉(越)王戉(越)王;反面为:者旨於睗。此剑剑体宽阔,中脊起线,双刃呈弧形,于近锋处收狭。这种形状设计既便于发挥剑身不同部位的砍、削、刺功能,又提高了剑身的韧性。缠缑下面有丝织品和木片的痕迹,推测其缠裹万式是:在贴近剑柄凹处先垫上宽约2厘米的木圈,然后裹上数层丝织品,最后将丝带缠绕在整个剑柄之上。因缠裹物下有两凸箍,所以握持时剑柄与手掌手指结合紧密舒适,万便作战。
古代越人以尚武轻死而称著。《汉书·地理志》说;“吴、越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越国地处东南一隅,历来被视为蛮荒小国,而短短数十年间,竟然能与齐、楚等大国抗衡,成就霸业,兵强卒勇是重要原因。
展品欣赏:彩绘抚琴俑
東汉至三国
海宁市长安画像石墓出土
海宁市博物馆藏
展品欣赏:泥质灰陶奉琴俑、陶质五弦琴
汉
湖州市长兴县雉城镇西峰坝画像石墓出土
长兴县博物馆藏
这组陶俑被放在同一个展柜中,看上去很是和谐配套,其实他们各自出土不同的墓葬中。右边的奉琴佣,他嘴微张,面容喜悦,双手前伸,身前有一张五弦琴;左边的抚琴俑眉目清秀,眉稍眼角温然平和,席地而坐,衣袖飘飘,倾身抚琴。
纵观整个穿越展,抚琴俑和奉琴俑出现在第三单元的展柜中。这个单元“空山新雨”讲的是秦汉六朝时期的浙江。秦朝废分封立郡县,随着文化精英一次次在这片土地聚集,也带去新的思想文化、生活习俗。这组陶俑头上束着发髻、戴有头冠,穿着长袍,长袍是右衽的穿法、跽坐的姿势,这些都是汉地文化的体现。
从断发纹身到衣冠文明、从吴越争霸、尚武之风到琴棋诗画、文雅温润,从铁马轻裘、快意恩仇到耕读传家、文风兴盛,从越国文化到越地文化的转变,这段历史因这组珍贵的陶俑而变得愈发鲜活。
此次展览除了浙江省博物馆出借了大量精品文物外,在浙江各地县的博物馆当中,越地精品也在静静讲述着各自的精彩。
上海博物馆 足不出户的文化体验
为丰富疫情防控期间观众和市民的文化生活,上海博物馆对适合手机移动端浏览的网上博物馆资源进行了梳理并制作了“上博邀您云看展”专题合集,努力为公众提供足不出户的文化体验。此次专题合集的内容包含18个三维展览、25门线上远程教育课程,3个网上主题展以及5个围绕文物展开的珍品专题。艺术爱好者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来浏览,如果对“灼烁重现——十五世纪中期瓷器大展”感到意犹未尽,不妨试试三维虚拟展览来温故知新;如果曾因错过了某一场讲座而懊恼,线上远程教育课程提供了现场讲座实录,且经过后期课程化的整理编排,兴许能够为您弥补遗憾。更有意思的是,“有鱼”“春信”“如意”网上主题展皆为每年新春之际推出的特辑,通过欣赏这一件件器物,能够体会到古人那种朴素美好的祝愿;如果看展览还不过瘾,那么,珍品专题则为一期聚焦一件文物,意为回归“文物”本身,看重不同知识点间的联系与拓展。
如意——馆藏如意文物主题展
如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吉祥的典型意象,渊源久远,表现形式繁多。既可独立成器,亦广泛应用于艺术造型或艺术装饰中。或供奉庙堂之高,或点缀烟火之室,独具喜庆纳吉、富贵圆满的美好寄寓,是深契中国民族心理与表达习惯的艺术符号,为人们喜闻乐见、普遍熟识。
上海博物馆的庋藏中,与如意相关的艺术珍品或装饰素材数量十分可观,品类堪称丰富,历时亦足久远,体现出这一母题深入人心的艺术魅力。值此“冰霜凝冻腊残时,暖律渐推移”的佳节之际,上傅特撷其中精品,述其源流,制为一集,呈奉于前。
通常认为,如意起源于一种上古时期的日常用品
“爪杖”,用于搔抓脊背,因能补手之不足、如人心意而得名。宋代高承《事物纪原》载,这种器物约出现于战国时,与目前考古所见山东曲阜鲁国故城墓葬出土的实物时代相吻合。
魏晋时期佛教僧人或菩萨造像手中常见一种持物,梵名“阿那律”,用于记录讲经内容以备忘,其形与爪杖相近,汉译亦袭用如意之名。而随着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日深,如意在士人阶层中也获得青睐,常被随身携带,于实用之外,或助清谈,或指挥军伍,或击节歌舞,成为代表身份和气质的“握君”“执友”。到了唐宋时期,如意在保持了实用功能的同时,作为佛教与道教中的法器,取吉呈祥的意义进一步发展。
明清是如意作为贵重陈设器的繁荣发展时期。明代如意已脱离爪杖功能成为独立的陈设,清代宫廷与社会上层则极力推崇如意,使其成为外交、供纳、婚丧节庆等重要礼仪场合例用陈设。清代甚至出现九柄一组的成套祥瑞礼器,其取《诗·小雅·天保》中“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如松柏之茂”的“九如”之喻,其义最吉。
丛材质和用途上来说,早期实用的如意多以竹、木、骨、角等常见材质制成,随着用途的拓展变化和喜庆祥瑞寓意的增强,制作用料也日益丰富名贵。文献记载魏晋时期士人有使用铁如意者,唐代法门寺地宫也曾出土唐代鎏金银如意。明清以降,如意制作日益奢华精美,材质选取极为广泛,举凡金、玉、铜、翠、漆、珐琅、水晶、珊瑚、玛瑙、松石、象牙、犀角、琥珀、蜜蜡、陶瓷等无所不及,竹木如意则以其“素质或轻于流俗,贞姿或重于高贤”,为知识阶层所爱重。
如意结构一般由首部和柄部组成。早期如意首部多呈手型,魏晋时代佛教持物则常见心型或云叶型首,宋代又出现了首部如灵芝状的如意,成为后世主流式样。明清如意造型多样,常见的有首柄式、两头式和三镶式。清代宫廷尤为钟爱三镶如意,其形制庞大、堆料贵重,有首尾柄三个如意头,是极为名贵的陈设器。用于镶嵌的如意头往往采用复杂的图案设计与繁重的雕镂,图案多寓意吉祥富贵,雕饰更极尽华丽精巧之能事,充满奢靡之风。
唐宋以来,如意的吉祥寓意逐步成为广泛的文化认知,不但这一工艺品类本身日渐向专用于陈设的祥瑞器具发展,它特有的造型也成为深受欢迎的装饰元素,频频出现于各类艺术作品中,并与其他具有吉祥意蕴的形式共同组合成中国特有的装饰主题。
以如意造型为表现元素大致有两类形式:一是直接运用如意的整体造型,如器物上装饰如意型的耳等配饰,或者直接运用于织绣、剪纸、年画等平面图像之中;二是撷取如意首部的灵芝云纹图案加以变形和适配,形成如意形的装饰图案,以其线条曲折变化又不乏整齐规律,既富线条美感,又适宜平面空间的结合而得到广泛应用。
展品欣赏:天鹅连珠纹玉如意头
元
元代以降,如意的陈设功能日渐增强,制作臻于圆熟,镶嵌于如意上的部件雕琢日益精美。此类部件俗称“如意头”,往往以浮雕、透雕等形式装饰花卉、动物、吉祥神兽或花鸟图案等。图案多寓意吉祥,常见有“寿带花卉”(绶带鸟与花卉)、“福禄寿”(蝙蝠、鹿、鹤)等等。
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一)虚拟展厅
董其昌书画艺术展览以上博馆藏为主,同时向北京故宫博物院、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等海内外巧家重要收藏机构商借藏品,遴选董其昌及相关作品共计154件(组)。
晚明杰出的书画大家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香光、思白、思翁,原籍上海县(今上海闵行区马桥),后徙居华亭(今上海松江区)。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作为中国书画史上承前启后、影响巨大的一代书画大师,董其昌集前人之大成,融会贯通,洞察画坛时弊,以禅喻画,及时明智地提出与倡导“南北宗论”,并在实践上充分加以印证,创中国文人画理论史上又一高峰,翻开了文人画创作的新篇章。本次展览由“董其昌和他的时代”“董其昌的艺术成就与超越”及“董其昌的艺术影响和作品辨伪”三个部分组成,旨在较好地呈现艺术性、经典性与学术性的统一。
本部分主要包含两条线索:(一)董其昌的古书画鉴藏。包括其师友在内,曾经鉴藏并对他们的画学理论、创作探索产生影响的晋唐宋元等大家名迹,如王羲之《行攘帖》卷、怀素《苦笋帖》卷、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卷、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剩山图》)、倪瓒《六君子图》轴,等等。(二)对董其昌的艺术、人生与画学思想具有深远影响的前辈墨迹,旨在探讨董其昌置身的“时代土壤”,梳理、突出其于书画理论、创作实践两方面的师承脉络与艺术渊源。
展品欣赏:草书寒切帖卷
唐王羲之
唐摹本纸本
纵25.6、21.5厘米
唐人摹写王羲之的草书《寒切帖})(又称《谢司马帖》
《廿七帖》),此帖幅面不大,纵25.6,横21.5厘米,草书五行,共五十一字:“十一月廿七日羲之報:得十四、十八日二书,知问为慰。寒切,比各佳不?念忧劳久悬情。吾食甚少,劣劣!力因谢司马书,不一一。羲之报。”帖后有明代董其昌、娄坚等跋记。此帖是王羲之的一封回信,应为晚年所作。
天津博物馆藏《寒切帖》是王羲之晚年成熟书作的代表。已故著名书画鉴定家徐邦达先生称《寒切帖》
“双钩淡墨帖,极为明显,觚棱转折,备见锋芒,精好亦不在《远宦》之下,是唐摹善本无疑”。
珍品专题
展品欣赏:五彩鱼藻罐
明嘉靖
高35.35、口径20.1、足径25.5厘米
缸口微外撇,口沿圆润,短颈丰肩,圆腹,腹下渐收,内圈足。肩部绘一周莲瓣纹,腹下部绘一周蕉叶纹,腹部以黄彩、绿彩、蓝彩及红彩描绘荷花、水藻和游鱼等图案,疏密有致。鱼身红润鲜艳,戏水草之中,怡然自得,栩栩如生,盎然成趣。
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在成化斗彩的工艺基础上,又发展成了著名的青花五彩瓷器。青花五彩浓艳热烈,填笔简朴自然,曾盛极一时。嘉靖官窑五彩器的盛行,可能与嘉靖皇帝本人尊崇道教、深信五彩辟邪有关。五彩纹饰多以青色为底,再加红、黄、蓝、绿、紫五色,根据图纹需要,五色不定俱全。
五彩瓷可分为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前者亦称之为斗彩,是经两次烧制而成;后者则是青花和五彩同时上釉,一次成器。这件五彩鱼藻纹罐属青花五彩工艺,是明代五彩瓷中的精品
展品欣赏:歌乐图卷
宋佚名
绢本设色
纵25.5、横158.7厘米
此卷描绘了南宋宫廷歌乐女伎演奏、排练的场景。画面中九位女伎、一位老乐官和二位女童于庭院中一字排开手持笛、鼓、排箫、琵琶等多种乐器画中人物均穿着南宋时期的典型服饰:九位女伎身材修长,穿着红色窄袖背子,高髻上饰以角状配饰;男性乐官佩戴朝天蹼头,女童则戴簪花蹼头。此卷所绘的人物及场景是南宋社会又化生活的生动写照。
技法上设色细腻鲜艳,用笔精细而能够随物应形,通过不同的笔法表现不同物象的特足质感,如衣纹流畅、竹叶劲挺、树石沉雄,写买且富于意趣。画面构图疏朗简洁,节奏感强,整体上呈现出相当高的艺术水平而以歌乐女伎为表现题材的作品在南宋人物画中极为少见,具有相当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河北博物院“博物官”赏3d文物
看展览、赏又物、听讲解、参与社教活动、重温又博讲坛,一起线上“约会河北博物院”,河北博物院现有藏品24万件,尤以满城汉墓又物、河北古代四大名窑瓷器、元青花瓷器、石刻造像、明清名人字画以及抗战时期革命又物最具特色。河北博物院闭馆期间为又物爱好者提供了的三种“线上看又物”万式。其一:进入河北博物院官网赏馆藏又物;其二,进入“河北博物院”官方微信中的“小程序”探秘展品;其三,“)可北博物院”官万微信中的“博物官”赏3D又物
石器时代的河北
展览展出又物300余件(套)。旧石器时代部分以泥河湾遗址为中心,表现了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餐食大象、中期猎马为生、晚期发明了中国北万最早的陶器的情景。新石器时代部分展现了南压头人刀耕火种、北福地人头戴假面具祭祀舞蹈和磁山人最早种粟养鸡的史买,诠释了人类从200万年前到6000年前由蒙昧走向又明的历史进程
河北商代文明
展览展出又物710余件(套),展现战国时期燕赵两国可歌可泣的历史。展览分为两个展厅燕国故事通过众多又物、图表、大型绘画等万式全面展示燕国概况其中燕下都出土的透雕龙凤纹铜铺首、大型陶礼器、成组铁范、金银饰品等,充分体现出燕国的磅礴气势。赵国故事除展出赵国墓葬出土的铜器、玉器和陶器外,还运用多媒体展示手段,演示“胡服骑射”“完璧归赵”等历史故事,表现赵国多姿多彩的历史文化。
战国雄风——古中山国
展览通过1400件(套)文物,表现了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位于河北中部的诸侯王国——中山国的历史。其中中山王墓出土的山字形器气势威严,是中山国特有的仪仗礼器;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虎噬鹿铜屏风座、错银铜双翼神兽等动物造型灵动有力,纹饰繁复精美;黑陶器物结构精准;玉石器雕琢细腻,体现出中山国工匠非凡的艺术创造能力。
大汉绝唱——满城汉墓
展览展出了西汉第一代中山国王靖王刘胜和其妻窦绾墓出土的1605件(套)文物,二人均葬于公元前2世纪前期。展览介绍了两个巨大山洞中惊人的考古发现,通过大量制作精致、美轮美奂的文物再现了汉代王侯贵族的身后世界。其中的两套金缕玉衣,是最早发现的完整的汉代高级葬服;以汉代宫女执灯形象为造型的长信宫灯,人物形象温婉可人,且具有环保功能;海上仙山形状的错金铜博山炉、透雕双龙白玉璧,也是极其珍贵的国宝级文物。
曲阳石雕
展览展出了自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4世纪河北曲阳制作的汉白玉石雕132件。曲阳是中国著名的石雕艺术之乡,展览通过历代作品展示了曲阳石雕的悠久历史、曲阳工匠世代传承的高超技艺和曲阳石雕的艺术魅力。其中唐代胁侍菩萨像丰满圆润,体态婀娜,被誉为中国的维纳斯;五代时期的彩绘浮雕散乐图表现了15人乐队用多种乐器吹奏表演的热闹场面,人物体态丰腴,表情生动,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
名窑名瓷
展览展出了河北出土的北朝青瓷,唐宋金时期地万四大名窑邢窑、定窑、磁州窑和井陉窑的瓷器,元代瓷器精品以及河北现存的明清官窑瓷器。展出文物276件,时代跨度自公元6世纪至19世纪末年。其中宋代白釉刻花龙首净瓶,器形硕大,花纹精细,刀法犀利,为定窑瓷器之最。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造型浑厚,青花浓艳,集绘画、浮雕、贴塑、青花、釉里红等多种技法之大成,是元代瓷器中顶尖的珍品。
北朝壁画
展览展出了河北境内出土的北朝壁画原件6块、陶俑158件。其中北齐文宣帝高洋墓墓道壁画长37.高8.2米,两壁分别有青龙、白虎导引的53人组成的仪仗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内容最丰富、面积最大的北朝壁画,代表了公元6世纪中国绘画艺术的最高水平。
天津博物館 不一样的网络文化年
天博精彩展览时时在线,在家也能过个文化年。进入天博博物馆公众号,点击云看展。天津博物馆的馆藏特色是中国历代艺术品和近现代历史文献、地方史料并重,截止至2014年末,有古代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玉器、玺印、文房用具、甲骨、货币、邮票、敦煌遗书、竹木牙角器、地方民间工艺及近代历史文献等各类藏品近20万件,图书资料20万册。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天津博物馆闭馆期间的云看展可以让观者一饱眼福
耀世奇珍——馆藏文物精品陈列
展览共展出馆藏古代青铜器、王器、书画、瓷器、工艺等类别文物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珍品63件套,通过对每一件珍品文物的深度诠释,凸显中华文明的悠久醇厚,更让观众从中真实感受古代中国人高度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天津深厚的文物集藏传统。
聚赏珍玉——馆藏古代玉器陈列
本展以60年来考古发掘玉器的成果和目前学术界对玉器研究的状况,做为陈列内容的科学性与学术性的基本依据。利用馆藏玉器把古人对玉器的艺术创造放入空间隧道,同时将它们放进文化的大视野里,发掘它们文化的意涵和深度,从中体现古人在玉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他们对玉器的审美视点与价值观点,展现中国古代玉器和玉文化的多种成就。
砚拓——馆藏古砚与拓片展
此次砚、拓合一展出,在天津博物馆尚属首次。天津博物馆藏古砚主要来自天津著名古文物收藏家徐世章(1889~1954)旧藏。展出的古砚造型典雅,雕刻隽美。
青蓝雅静——馆藏青花瓷器陈列
天津博物馆收藏明清青花瓷数目众多,各朝代有代表性的器物均有收藏,自成体系,独具特色。本展览共展示文物250余件,让我们共同漫步于高雅的青花瓷中,细细地去品读,领略其中的魅力与内涵,获得美的艺术享受……
镜影——馆藏古代铜镜展
此次展览从天津博物馆馆藏铜镜中遴选近170面珍品进行展出,并首次推出天津地区考古发掘的部分铜镜与观众见面,时间跨度从战国时期到清代。这些铜镜或造型优美、纹饰精巧、题材丰富;或铭文独特、制作精湛,基本可以反映中国古代铜镜艺术发展的概貌,让观者领略青铜文化颇具生活气息的一面。
山东省博物馆文物陪您一起“抗疫”
山东博物馆作为一级博物馆,在陶瓷器、青铜器、甲骨文、陶文、封泥、玺印、简牍、汉画像石、书画、善本书的收藏方面见长。疫情期间,山东省博闭馆谢客。不出门的日子里,山东省博物馆邀文物爱好者一起“云观展”,虚拟展和耳朵里的博物馆是山东省博物馆推出的特色展览。
虚拟展
书于竹帛——中国简帛文化展
殷商时期,人们就在竹木制成的“简”“牍”和丝质的“帛”上书写,东晋末年权臣桓玄下令以纸代“简”,纸张才成为主要文字载体。殷商到魏晋南北朝,是中国长达千余年的“简帛时代”。
上个世纪以来,随着考古学的蓬勃发展,大量简帛文物陆续发掘出土,这种书写载体的面目逐渐清晰起来。他们是如此丰富多彩,令人目不暇接。从书写的文字来看,有篆、隶、行、草、楷等各种书体;从简帛的内容来看,既有可与传世经典对照的书籍,也有久已失传的佚书,还有形形色色的文书档案,更有古人日用的阴阳数术、医方药典、食谱、书信等等。这些出土的简帛资料真实生动地记录了1000多年的历史文化,为我们呈现出了鲜活的古代社会生活画卷。
展览共分为:总序、简帛时代、吏治与法制、精彩的物质生活、丰富的精神世界、古典重现、齐地兵书甲天下、丝路边关、书法艺术九个单元,展出简帛及相关文物800余件,涵盖了从战国、秦、汉至三国、晋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简牍帛书,无论从形式、规模,还是价值、意义,这都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展览。
耳朵里的博物馆
中正仁和——走进养心殿
展览共展出故宫养心殿相关又物240余件套,涵盖玉器、珐琅、陶瓷、家具、法书、绘画、碑帖、文房、织锈、玻璃、雕刻、漆器、生活、宗教、玺印、古建筑等多个门类,向观众全面展示了故宫养心殿的精彩故事。本次展览除养心殿正殿明间、东暖阁、西暖阁、三希堂和养心佛堂5个复原陈列外,还在展览中设置了皇家造办处、权力中枢、明窗开笔、+全老人、乐在三希堂、养心佛堂、垂帘听政7个展示单元,介绍相关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系统的讲述了清朝最高权力所在地一养心殿的历史,通过浓缩的紫禁城——观清王朝的兴衰。
不朽之旅——古埃及人的生命观
山东博物馆“不朽之旅——古埃及人的生命观”展览精心臻选古埃及珍贵又物100件(套),它们承载了古埃及人对生命的敬畏、对神灵的尊崇、对死亡的无惧和对来世永生的渴望。让我们跟随着这些珍贵又物,循着古埃及人的足迹,共同开启一次难忘的生命奥秘探索之旅,一起领略古埃及人的生命观!
宁夏博物馆 “网红国宝”戴上口罩化身防疫宣传大使
和其他家博物馆不同的是,宁夏博物馆馆藏又物都化身成防疫宣传大使,镇馆之宝“石刻胡旋舞墓门”“石雕力士志又支座”与“鎏金天王铜造像”“彩绘泥塑佛头像”“德化窑观音立像”“具装甲陶骑俑”等纷纷戴上了口罩,向又物爱好者传递科学应对疫情的信心。为此,宁夏博物馆利用已有数字资源推出《朔色长天——宁夏通史陈列》网上展览,为公众提供安全便捷在线服务。该展览是宁夏博物馆基本陈列,分为又明曙光、西戎春秋、帝都藩屏、丝路重镇、大夏寻踪、塞北江南六个部分。本展览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宁夏古代又明发展各个阶段的重要历史遗珍,以近2500件(套)展品,其中88件(套)一级品,勾勒出宁夏又明发展过程中的华美篇章。
文明曙光——石器时代
宁夏地处黄河上游、黄土高原北部鄂尔多斯台地边缘地带,凭藉南部六盘山、北部贺兰山的屏障和黄河水的哺育,自古以来就是西北诸民族生息、繁衍、聚集、交融之地。远在4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这里就出现了原始文明;大约1.3万年前,出现农业萌芽,然而农业的发展并没有冲击到狩猎、畜牧的主导地位;距今1.3~0.4万年,细石器工艺伴随着磨光石器和陶器延续几千年不衰,这片土地所孕育的古老又明异彩纷呈、绵延不断。在文明曙光展厅最为出彩的是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出土豆荚纹双耳彩陶壶。
西戎春秋——先秦时期
春秋时期的宁夏分属于义渠戎、乌氏戎、月句衍戎三个戎族万国。20世纪60年代以来,宁夏地区陆续发现了西周时期的孙家庄、姚河源又化遗址,表明西周早期宁夏南部地区已属周朝疆域。固原杨郎与彭堡、彭阳草庙、西吉新营等春秋战国时期墓地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各类生产生活用具、兵器、车马器和装饰品等青铜又化遗物,如固原头营出土战国的错银铜镦等。揭示出古代游牧民族生活的繁荣景象和青铜又化在欧亚草原厂大地区传播交融的脉络。同时,这一时期的又化遗存,也进一步证明了宁夏先民是草原丝绸之路上的先行者、开拓者。
帝都藩屏——秦汉时期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全国,建都咸阳,宁夏属北地郡。秦始皇曾出巡西北,经固原,登六盘山。又遣大将蒙恬率兵30万北击匈奴,筑长城、修直道,内迁人口屯田戍边,宁夏自此逐渐开发并兴盛。
汉代,宁夏南北分属安定郡及北地郡。两汉时期,宁夏作为边陲重地,中央王朝大力推行移民屯垦买边政策,汉、羌、匈奴等民族共存生息,经济不断发展,农牧并重。借助地利,引黄开渠灌溉、阡陌纵横、良田沃野,盐铁资源日益兴盛,带动了手工业进步与商贸、交通的快速发展,城邑星罗棋布,多元文化特色鲜明,宁夏成为守御边疆、拱卫关中的重要北方门户。这个展厅,以1978年吴忠关马湖汉墓出土汉彩绘陶楼、1974年彭阳古城出土的汉代回首卧式错金银铜羊最为精彩。
丝路重镇——北朝隋唐时期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是我国与周边甚至遥远国家交往最为频繁的时期。自汉代张骞凿空西域以来,一条始于长安、经河西走廊、穿越天山南北、横跨中亚、直达波斯和罗马的陆上丝绸之路,空前繁盛。宁夏当时作为丝绸之路东段北道上的必经之地,贡使、商贾、僧侣等大都经过此地进入中原王朝,因此留存有大量中西交流的遗迹遗物。2006年盐池古峰庄出土隋代的狩猎纹金万奇精美绝伦。
大夏寻踪——辽宋夏金时期
党项人是古羌族郎扮支,早期生活在我国西北黄河上游一带,后逐渐内迁至今宁夏、陕西、甘肃地区,依附于唐王朝,并在长期掌控夏州地万政权的过程中强大起来。公元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建国称帝,国号大夏,定都兴庆府(今银川市)。因其在宋朝西北方,中原地区习惯称之为“西夏”。西夏先后与两宋辽金对峙鼎立,共历十主,历时190年。西夏地处中西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上,形成了一种受中原汉文化影响为主的多元文化,同时又表现出很强的民族特色。这时期的遗物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1977年银川西夏陵区出土的西夏鎏金铜牛、1991年贺兰拜寺沟万塔出土的西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就是明证。
塞北江南——元明清时期
西夏末期连年征战,宁夏地区经济衰败,农业荒芜,社会动荡。忽必烈建元之后,国家空前统一。元统治者吸取先进的中原经济文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宁夏地区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快的恢复和发展。公元1288年,将甘肃行省下设的中兴路改为宁夏府路,此为“宁夏”一名之始。元末明初,回族形成。明清时期,宁夏社会稳定,回族进一步发展壮大。元明清三代,历时600余年,宁夏地区社会经济相对稳定,文化多元,中原农耕文化和边塞草原文化交流、融合,使宁夏呈现出“塞北江南”的美丽景象。
沈阳故宫博物院 躺在沙发上寻宝
沈阳故宫博物院,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疫情期间虽闭馆,艺术爱好者不能到展厅看展,不能“面对面”的欣赏文物,但清晰的文物图片,详实的展览信息,让您通过一部手机,通过沈阳故宫的公众号,不错过每一个正在展出的精彩展览,做一个待在家里的“文化人”。还等什么,开始葛优躺线上寻宝吧!
一个金光熠熠的展览:“金玉满堂——沈阳故宫的奢华典藏”展
“金玉满堂”,是人们对幸福如意、平安富足、健康长寿、阖家团圆等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着世人对幸福生活的祈盼。本次展览通过“金雕玉琢”“富丽陈设”“锦衣美器”“寓意吉祥”四个单元,展出玉器、漆器、珐琅器等珍贵馆藏文物。
第一单元金雕玉琢
金玉之器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与文化,一直作为民族物质及精神文化的象征。随着北方草原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的融合,金玉之器的制作与使用普及整个神州,其崇高至洁的品质与富丽繁华的寓意,则始终深入人心。本单元展览中,清道光款粉彩绿地描金莲三足炉、清碧玉瑞兽宝瓶、清掐丝珐琅牡丹花鎏双螭活环耳瓶、清画珐琅三羊开泰六角盆景、清青玉圆雕光绪御笔之宝、清铜镀金嵌玉亭式香筒、清铜鎏金八卦象足提炉、清铜镀金用端、清乾隆八年款双龙纽攫珠龙倍南吕编钟、清玻璃凸花描金大花插皆是精彩绝伦。
自古以来,金玉制品类型丰富,纹饰多样,制作工艺层出不穷,雕琢技术或纤细温婉、灵动流畅,或苍劲有力、粗犷简练,在我国传统工艺制造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特殊价值。
第二单元富丽陈设
金与玉,取之于自然,錾琢于作坊,或直接陈设于宫苑、府邸,或变换方式浓缩于墨笔丹青,寄身于楹联、屏扇,登上大雅之堂,尽显富丽堂皇,成为自古及今体现家族财富与尊贵身份的象征,亦成为人们追求生活的标识,提升审美的装饰,蕴含着维系社会“礼制”的深层含义。这一单元展出了清木雕嵌玉插屏、清雕漆嵌玉石人物挂屏、清曹文植书掐丝珐琅万字锦地鎏金丝五言联、清掐丝珐琅木框蓝地筹字篆书七言挂联、清紫檀边铜镀金万字掐丝珐琅花卉挂屏、清胡锡珪设色仕女图成扇,等等。
第三单元锦衣美器
金与玉,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从未间断,它们见证了中华历史每个时期,也见证了各个王朝的更替与繁荣。清代宫苑之中,金玉之器作为独立的器物拥有无尚的荣耀,同时也成为各类器物、服饰乃至生活用品的点缀与装饰,从而洋溢着奢华和尊贵气息,使宫廷生活、人们家居更加美好曼妙,所用之处无不散发出耀眼的华光。如清绿玻璃描金花盖罐、清乾隆款冬青釉描金饕餮纹鱼篓尊、清仿木釉金里碗、清乾隆款景泰蓝印盒、清掐丝珐琅八宝鱼耳罐、清褐漆描金勾莲纹多穆壶、清珊瑚步摇、清石青缎彩绣平金龙女朝褂、清明黄江绸平金彩绣金龙棉袍、穿珍珠花发簪,其工艺、纹饰精致之极。
第四单元寓意吉祥
金玉之器,拥有它与生俱来的高贵与奢华,金光熠熠,夺人心魄。同时,它们又不仅限于外表的气质,还具有无比丰富的象征意义,如尊贵荣华,如财产财富,如玉洁冰清,如傲然不俗,因此金与玉实物及装饰品,也自然带有浓厚的文化含义与思想追求,在“工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各类器物上,金玉装饰带给人们心灵上的满足与视觉上的愉悦。第四单元中,展出了清在川知乐款五彩鱼莲盘、清光绪款蓝釉描金撇口瓶、清白玉雕蝠磬双鱼璧掛、清木柄三镶青玉象瓶如意、清青玉蝠寿圆佩、清乾隆款碧玉太平有象、清掐丝珐琅大吉葫芦挂屏、清填珐琅镶玉葫芦瓶、清铜镀金嵌玉活环耳扁瓶、透雕双喜翡翠坠,等等。
常设展:镂月裁云——馆藏清代宫廷雕刻精品展
展览以馆藏的清宫雕刻品为主,包括玉器、竹木牙角器及玛瑙、水晶、珊瑚和各类石料,从帝后妃嫔的生活用器、文房珍玩到陈设摆件,材质优异、文饰丰富、雕工精湛、琳琅满目,反映了当时雕刻艺术品的高超成就及其审美标准。分为四个单元展出。
第一单元君子之德玉翠温润
玉器是中国古代最珍贵、也最具有文化寓意的传世文物,具备“君子”的“五德”。明清时期,玉器之上往往雕刻有题材多样的图案纹饰,用来表达世人的理想和希望,由此形成更加绚丽多彩的中华玉文化。
按照材质不同,玉雕类文物可分为硬玉和软玉两种。所谓硬玉,系指明清时期极为流行的翡翠制品;软玉,则是指硬度小于翡翠的各类玉石,主要指传统的白玉、青玉、碧玉、黄玉、墨玉和怕玉等。此次展览展品有清翠羊纽活环盖瓶、清乾隆款黄玉浮雕兽面纹撇口杯、清白玉浮雕玉兰花插、清青玉双兽耳活环三足炉、清翠狮纽活环四足长方盖炉、清白玉浮雕勾莲兽耳活环四足洗,等等。
第二单元巧夺天工美石琳琅
美石类文物,系指纯玉器之外的各类精美石雕制品,包括泛玉概念的玉石产品和珍贵宝石,如玛瑙、水晶、珊瑚、青金石、绿松石、孔雀石、琥珀、碧玺、芙蓉石和寿山、青田、巴林、昌化诸石以及红蓝宝石、祖母绿、猫眼石、钻石等。
明清时期,传统的美石除雕刻众多陈设品之外,另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治印艺术,采用各式各样的石材,雕刻大大小小的印章,以用于书画创作和个人收藏铃印,从而形成雕刻品中的独特门类。这个单元中,清玛瑙三足炉、清寿山石透雕三鱼海水纽印章、清猫睛石兽耳盖炉、清乾黄石雕九螭纽印章、清珊瑚雕烟壶、清田黄石雕山水小山子印章等都是亮点。
第三单元精雕细琢牙角玲珑
牙角类文物,是中国古代传统的雕刻制品。因制造工艺在各个时期、不同地域均不尽相同,所以传世也丰富多彩。牙雕文物,主要指象牙雕制的产品。由于牙质细腻洁白,所制器物大多雕工精美、图案生动,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染力。
角雕文物,主要指犀牛角雕刻的作品。因犀牛角具有较高的中医药用价值,故该类文物仅从材料上即很昂贵,始终成为社会上层的心中所好。如明犀角雕玉兰花杯。
明清时期,象牙、犀牛角均已成为珍稀材料,主要依靠南亚和非洲进口,故牙角雕刻品实际成为皇家宫廷和达官贵族独有的珍玩。所制器物往往雕工优美,造型精致,美仑美奂,充满艺术魅力。如清牙雕巧工葫芦、清牙雕兽耳活环盖瓶、清螺钿透雕寿字插屏、清牙雕洛神赋图插屏、清牙盖葫芦蛐蛐罐,等等。
第四单元匠心独运竹木本色
竹木雕刻,是中国最古老的制作工艺之一,由于竹木材料相对充足,雕刻制作较为简单,历朝历代均是人们雕刻的对象,所制作的雕刻类文物也最为丰富。
竹木雕刻品因雕而成形,往往保持着竹木本色,既可以是陈设欣赏品,又可以做生活实用器,雅俗共赏,寓巧于拙,成为上自帝王,下至王公贵族和无数文人学者、普通百姓的共同最爱。
明清两朝,受文人风气影响,在江南文人士大夫圈内十分推崇竹木雕制的作品,后来影响到宫廷贵族的品位。明清时期,竹木雕刻的藏品种类众多、工艺复杂,形成不同的流派和风格。它们千般风采、万种面貌,为我们今天了解传统雕刻工艺和文化品位,提供了大量珍贵物证。比如清红木嵌螺钿缎心百鸟朝凤小插屏、清竹雕东方朔坐像、清竹根雕三羊开泰山子、红木琴棋书画文具盒(一套)、清沉香木雕七佛钵等。
清代宫廷钟表展
沈阳故宫西路戏台后有一个东西向的纵深空间,在清代是提供戏剧演员扮戏、化妆的场所,称为扮戏房。扮戲房北侧有隔扇门与戏台连通,作为戏剧演员演出时的上、下场门,南门则为戏剧演员专用的出入口。扮戏房里的常设展——清代宫廷钟表展也是其精彩纷呈。
本展览精选院藏钟表32件,其中包括在清代曾长期用于盛京(沈阳)城内定点报时之用的一级文物金代交龙钮大钟,清宫原藏钟表24件,以及清末溥仪私带出宫的珍品7件。这其中大部分为外国使团和传教士进献的精美钟表,也有中国制造的木楼筒子钟。设计独特,装饰华丽,具有很高的历史、科技及艺术价值。这个展览中展出有清鎏金塔式钟、清鎏金半圆式钟、清鎏金塔式钟、清铜镀金漆转人圆式钟、清铜镀金灯塔式表、清铜镀金灯塔式表、清铜鎏金嵌珐琅灯塔式寒暑表、清铜鎏金嵌珐琅灯塔式寒暑表、清铜鎏金花瓶盆景表、清铜镀金鸟音钟、清珐琅围屏式钟、清铜镀金嵌料石转人亭式钟、清铜镀金洋楼钟、清铜镀金圆鸟笼、清铜镀金鸟音座钟、镀金银壳大怀表、铂金戒指表、长方白金钻石坤表、琵琶形坤表、镀金银壳蓝表。
馆藏珍宝展——清雍正款斗彩龙凤大盘
敬典阁,建于乾隆十一至乾隆十三年,在当时是专门收藏清代皇族爱新觉罗皇族族谱——玉牒的场所,现为“馆藏珍宝展”展厅,每季度轮流展出一件馆藏国家一级文物,此次网上的展览就是本季度“馆藏珍宝展”展厅新换展品——清雍正款斗彩龙凤大盘。
此盘为折口板沿,底部为圈足。盘口沿绘青花圈,圈内绘五彩如意云纹;内壁为红绿两色并蒂缠枝番莲花,花蕊中均绘团寿字;盘里绘一龙、一凤,寓意龙凤呈祥。盘外沿绘青花圈,外壁绘海水江崖和灵芝等纹饰。
盘底部中央绘青花双圈,内有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两行楷书款。此盘体量硕大,颇有气势,是雍正朝典型的御用重器。
斗彩瓷
斗彩瓷为明清时期出现的宫廷彩瓷,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的一种彩瓷装饰工艺。其工艺萌发于明朝宣德时期,至成化朝发展成为独立的彩瓷品种。进入清朝以后,斗彩瓷前期发展较快,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斗彩工艺,表现为一种逐次递进而又各有特色的特征。如清康熙款斗彩花卉盘、清乾隆款斗彩凤花大盘、清雍正斗彩人物直口瓶、雍正斗彩瓷各有其特点。
清雍正年间,斗彩瓷无论是从造型还是色彩搭配,都达到制瓷史上的最高水平,制作工艺精湛,在传承康熙斗彩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成为继明代成化斗彩以来的又一高峰。在彩绘方面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传统的斗彩制作,另一种是以釉下青花与釉上粉彩相结合的新型斗彩工艺,使斗彩的色彩呈现出深浅不一的晕染效果,层次感非常丰富,色彩柔润而不失亮丽。除此之外,器形也极为丰富,装饰的题材更是多种多样。如清雍正斗彩缠枝花卉龙凤梅瓶、清雍正款斗彩番莲盘、清雍正款斗彩葡萄葫芦瓶。
斗彩生辉 吉祥寓意
龙凤戏珠纹:龙为麟虫之长,凤为百鸟之王,均寓意祥瑞。龙凤相配呈吉祥,习惯称龙凤吉祥纹。龙凤翱翔于祥云之间,既显示了奢华富贵的皇家气息,也体现了龙凤和谐的美好寓意。
寿字纹:象征延年益寿,长命百岁。寿字纹即有多字构图,又有单字构图。根据具体纹饰的形状差异,可分为团寿纹、长寿纹、花寿纹、五福捧寿纹和福磬寿纹等,其中团寿纹、花寿纹在瓷器中较为多见。
缠枝花卉纹:题材内容广泛,构成形式多样。有缠枝牡丹、莲花、菊花、牡丹、宝相花、杂花等穿插其间,使之更加生动和具有情趣。既可作为主题装饰出现,也可作为辅助纹饰运用。其布局结构舒展、和谐,缠枝纹饰穿插回旋,重叠交错,富有层次。
吉林省博物院上演在线服饰秀
这个春节很多人上演着最美睡衣服装秀,可谓是一身睡衣过了年,吉林省博物院推出的“云课堂”带领文物爱好者了解清代多彩纷呈的满族服饰。
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服饰不仅仅有着基本的美观和御寒功能,更是有着“赋予衣冠以明礼仪、辨尊卑的政治功能”。所以王朝的更迭都需要制定新的冠服制度。
清代的满族服饰样式多样,总体上可以分为官服和民服。官服也称为章服,一般是皇帝,后妃,王公大臣以及各级官员明辨等级的服饰。突出特点为品秩有序,皇帝的服饰包括朝服、重大节庆日和大型活动所穿的吉服、非正式场合所穿的常服、出行时所穿的行服等等。
文武百官所穿的官服可充分体现等级制度,官服上前后缀有一块补子的形状与图案是官爵等级的标志。文官补子的图案为飞禽、武官补子的图案是走兽。
清代的民服是指社会上一般阶层的人平常穿的服装,也包括官宦们日常的便服。清代民服中女子的服装也是非常精致多样的,主要有旗袍、马褂、坎肩、云肩等。另外还有极具满族民族特色的满族女子所穿的鞋子,满族女子是天足,没有裹脚的传统,她们所穿的便是我们可以在古装清宫剧里经常见到的“马蹄底”,或是“花盆底”旗鞋,这种鞋的鞋跟一般高三寸左右,最高也有超过五寸的,想一想穿着这种鞋保持平衡也是一大考验。
吉林省博物院官方网站公布现有藏品12万余件,始自远古,近及现代,精华荟萃,内涵丰富,其中以中国历代书画,古代东北边疆高句丽、渤海、满族文物,近现代革命文物,东北抗日联军等文物的收藏独具特色,在国内博物馆界占有重要地位。
展品欣赏:苏轼《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酉梦赋》卷(局部)
北宋
纵28.3、横306.3厘米 纸本
此卷是苏轼白书的《洞庭春色赋》和《中山松酵峨》。“涮庭春色”和“中山松酵”均为酒名。作者藉此抒发他因仕途坎坷而郁结在心中的不平“曾日饮之几何,觉天刑之可逃。”文章豪放畅达,想象丰富:书法沉雄劲健,一气呵成,珠联璧合,堪称双绝。作者往后记中写道:“绍圣兀年闰四月廿一日,将适岭表,遇大雨留襄邑书此。”绍圣元年(1094)书于被贬滴岭南途中的襄邑(今河南睢县)。
拖尾有元人张孔孙,明人黄蒙、李东阳、王辞登、王世懋、王世贞、张孝思题跋,以及乾隆皇帝的题跋和题诗。乾隆时入清内府,在此之前,流传有绪,铃诸家鉴藏印记数十方。《平生壮观》《书画记》《墨缘舡观》《石渠宝笈续编》《壮陶阁书而录》等书著录。并刊刻于《秋碧堂帖》《敬一堂帖》《三希堂帖》《壮陶阁帖》等丛帖中,有影印本傳世。溥仪出宫时将此卷携出,藏于长春伪宫。1945年伪满洲国覆亡,此件国宝下落不明。吉林省博物馆为此寻访了30多年。1982年12月终于在一位中学教师家里找到了它,使这件珍宝重新得到了国家的保护。
展览欣赏:银釉鸡冠壶
辽
高25、口径6厘米
1975年吉林省哲里木盟奈曼旗沙力好来出土
淡黄陶胎。扁身,短管口,口唇微侈。上有马鞍状双孔泉,供穿绳用。体侧有皮条及针痕装饰。通体施绿釉,壶身呈现光艳悦目的银斑。壶身两面压划卷草纹,纹饰简洁明快,优美自然。鸡冠壶是辽瓷中的典型器物,它适应游猎生活的需要,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从造型与装饰看,此壶应为辽代早中期的作品。
苏州博物馆足不出户的艺术邂逅
苏州博物馆不仅仅是一座博物馆,更是一座美学馆,明清文人雅致的生活态度,在一个个展览中传递下去。疫情闭馆期间,苏州博物馆以“互联网+云端”新模式,融合沉浸展览,微讲座,互动游戏,知识鉴赏等多种线上服务形式,让足不出户的人逛展览、听讲座,和艺术来一场浪漫邂逅。”苏州博物馆云看展内设有四个专题板块,包含有5个系列共12个特别展览、部分重要馆内藏品、10场线上讲座及馆内的周边文创产品介绍,供艺术爱好者进行选择和浏览。最有特色的当属明四家系列展和藏家系列展。明四家系列展览:十洲高会——吴门画派之仇英特展、六如真如——吴门画派之唐寅特展、衡山仰止——吴门画派之文微明特展、石田大攘——吴门画派之沈周特展。藏家系列展也是特色鲜明,如须静观止——清代苏州潘氏的收藏、攀古奕世——清代苏州潘氏的收藏、梅景传家——清代苏州吴氏的收藏、烟云四合——清代苏州顾氏的收藏。
衡山仰止——吴门画派之文徽明特展
衡山仰止——吴门画派之文微明特展汇集了22家文博机构藏文微明70余幅精品力作,涵盖了山水、花鸟、人物、古木竹石等不同内容以及篆、隶、楷、草、行等不同书体作品,全面展示了文微明书画风格的主要变化历程,规格之高,代表性之强,在中国古代书画展历史上实属难得。文微明在吴门画派中是一位承前启后的艺术家,沈周延续了元代文人画派的文脉,成为明初杰出的艺术家,而文微明继承了恩师沈周的衣钵,将文人画派推向新的高潮。同时,他为人谦和有礼、德行高尚,影响了家族内好几代人和一大批弟子,成为明代文人画的领军人物。
展品欣赏:惠山茶会图
纸设色纵21.9厘米 横67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正德十三年(1518)二月十九日清明,文微明与蔡羽、汤珍、王守、王宠等七人茶会于无锡惠山。此图即品泉试茗、吟诗唱和之后的乘兴之作。图以工笔重色,绘长松掩映之下,有曲径可通茅亭泉井,诸人盘桓其间,或驻足闲谈,或围井而坐,或拱手而待。茅亭之旁,有漆案茶灶、铜鼎石铫之属,二童烹茗,茶香正浓。人物被服古雅,景色妍丽,意境闲适。运笔纯熟,略带生拙之趣,秀润古雅,颇具士气,是文微明继承赵孟顺一路青绿山水风格的经典之作。
展品欣赏:兰竹图
纸.墨笔各纵32.7、横50.8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图册分前后两幅。前幅以唐人双钩法画兰、竹,以飞白法画地坡,运笔娴熟,功力深到。其洗净铅华、不着一色的素雅,表现出兰、竹清芬幽淡的品格。自题:“新奇本出汉飞白,古意尚有唐双钩。微明。”铃:“文微明印”白文印、“微仲”朱文印。
后幅为写意,以飞白画湖石轮廓与地坡起伏,石面则以干笔皴擦;石后墨竹一丛,疏密、浓淡,皆有法度,颇得雨竹之态。自题:“西斋半日雨浪浪,雨过新梢出短墙。尘土不飞人迹断,碧阴添得晚窗凉。微明。”铃:“文微明印”白文印。
须静观止——清代苏州潘氏的收藏
潘氏家族收藏的特展——“须静观止”是“清代苏州藏家”系列的收官之作,重现潘氏一族的收藏。展品以书画、碑帖为主,藏品类型较以往更为纯粹,以《三松堂书画记》《须静斋云烟过眼录》为著录依据,展示这一支潘氏收藏的菁华,对藏家系列作回顾,与“烟云四合”等相呼应,延续了学术性与普及性并重,知识性与观赏性兼顾的办展思路。从“烟云四合”到“须静观止”,每一次与藏家文物的相见,都让人透过展柜中的文物,窥视到一个家族,一个时代若隐若现的投影。
“贵潘”家族于明末清初从安徽款县迁居苏州,顾氏、吴氏两个家族与之有着类似的移民历史。潘氏最初以经商为生,自潘奕隽(1740~1830)祖父潘暄开始,致力举业,试图借此步入仕途,但屡试不第,经过三代人的努力,直到潘奕隽方才考中进士。随后,潘奕隽胞弟潘奕藻中进士,潘奕隽之子潘世磺(1765~1829)中探花,侄子潘世恩中状元,潘世恩之孙潘祖荫(1830-1990)又中探花,功名富贵,一时无二。自乾嘉至同光,这一支潘氏得功名者达数十人之众,成为清代苏州历史上最显赫的家族之一,因而被称为“贵潘”,以区别于同郡其他潘姓家族。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以后,“贵潘”家族人才辈出,官员、绅士、诗人、书画家、收藏家等不断涌现,以上各种身份往往在同一人身上重叠。潘奕隽、潘世璜父子在仕途上一马当先,在收藏上也开一时风气,以鉴藏书画、碑帖名重于世。鉴于“贵潘”一族收藏家众多,尤其以大房潘奕隽、潘世磺父子为代表的一支,与三房潘世恩、潘祖荫、潘博山祖孙为代表的一支,差异较为明显,故分为两期展出。差异之一与前文提到的藏品类型略有不同,“贵潘”作为江南传统文人家族,延续了对书画的雅好。清代朴学思潮使得金石学勃兴,青铜器、石刻成为收藏的前沿与时髦,潘祖荫异军突起,在众多的金石学家中,成为名震海内的巨擘,是以“攀古奕世”展以潘祖荫为中心,展示三房的收藏。“须静观止”以潘奕隽祖孙为中心,展示大房收藏的书画、碑帖、古籍、手稿等共计70件,一部分展品来自于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博物院、南京图书馆、天津博物馆、无锡博物院、苏州图书馆、苏州又物商店、常熟博物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以及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等国内外收藏机构。
展品欣賞:东林五君子手札 册
明纸本纵327、横50.8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此册收取明东林党人杨涟、魏大中、缪昌期、周顺昌、周宗建五人手札共六通,内容多为日常候问往来之事,其中杨涟一札提及汪文言在狱中惨遭刑讯,而自己被诬指受贿。按天启五年(1625),魏忠贤专权,为诬指杨涟等人受熊廷弼贿赂,将汪文言下镇抚司诏狱,严刑拷打,迫令其指认杨涟,汪文言遍受酷刑,始终不屈,四月死于狱中。六月,杨涟下诏狱,七月底被迫害至死据此,可知杨涟此札当写于天启五年,最多半年之后,杨涟即身死。
册后有彭绍升、汪缙、蒋士铨、罗有高、潘奕隽、潘遵祁题。
《过云楼书画记》著录
展品欣赏:范正国等题唐范隋进封柱国告身 卷
宋绫本纵35.5、横1043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唐范隋进封柱国告身》卷,告身主体的字迹已经漫漶,但可贵的是,卷后有范正国、汪伯彦、章杰、王安中、吴升之、刘昉、宋瀚、程敦厚、周聿、马居中、赵奇、许忻、曾几、吕稽中、吕坚中、刘岑、赵戬、吴曾、谭惟寅、任希夷、曹鉴、高昌偰、钱大昕、潘奕隽、王鸣盛、陈銮、陆润庠、郑孝胥、丁宝铨、倪思宏、刘树森、丁怀棨、鲍典勋、黄以霖等30多家、近30段题跋,纵贯宋、元、明、清四朝,直至民国年间,流传有序,刘九庵曾撰又详加考订。
《平生壮观》著录。1954年苏州范氏捐赠。
浙江省博物馆 解锁不一样的看展体验
在浙博官网的“数字浙博”栏目中,有数字展厅、数字文物、数字展览板块。数字展厅分为孤山馆数字展厅和武林馆数字展厅,两个馆区的固定陈列均可足不出户在线上慢慢观赏。
借助线上模式,摆脱时空限制,您不仅可以24小时逛浙博,从孤山逛到武林,甚至还可以穿越时空补打卡以往的临展。还宅在家里的你们,赶快解锁不一样的看展体验吧。
越地宝藏——100件文物讲述浙江故事
展览汇聚了浙江省39家又博机构百件(组)文物,沿着从史前到明清历史脉络,为观众呈现浙江大地上精彩的历史印迹与独特的地域又化。
山色浑融——黄宾虹设色山水展
说到黄宾虹的山水画,人们一般都会用“黑密厚重”来形容。1948年至1955年间,黄宾虹移居杭州。在生命的最后7年中,他终于功德圆满,达到了“浑融”境界,实现了那个“浓彩点缀,不求晕饰”的“士大夫画丹青”的梦想。
金石书画第一期
余绍宋主编的《金石书画》,创刊于上世纪30年代,在近代金石书画类报刊中,颇具影响。展览采取与刊物同步推出的模式,深入发掘国内各大博物馆的丰富馆藏资源。
褚墨方圆——马定祥捐赠珍贵钱币拓图及馆藏钱币展
该展览展示了马定祥数以万计钱币拓图中的数百枚精品,包含古钱、金银币和铜元三大门类。同时结合浙博馆藏丰富的钱币实物以及部分私人收藏,以“一钱一拓、两相对应”的创新展陈方式,令展览更具观赏性。
盛世天子——清高宗乾隆皇帝特展
乾隆帝把南巡作为他生平最重要功业之一,六次南巡,每至浙江,都为人文、风景、民生赞叹不已。展览旨在较为全面地介绍乾隆帝其人其朝,同时将浙江这一主题融入展览各个部分,体现了乾隆帝一生中来自浙江的绵长不绝的影响。
越中佛传——东南佛教盛事胜迹圣物
展览汇聚省内外23家文博单位,共111件(组)佛教遗物。展品中不乏省外出土的佛教珍品,如苏州瑞光寺塔出土的吴越国金书《妙法莲华经》,上海松江兴圣教寺塔宋代地宫出土的吴越国时期铜泗洲大圣像等。
越王时代——吴越楚文物精粹展
展览以越文化为主线,展示春秋战国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三个最有影响力的诸侯霸主吴、越、楚之间相互征伐、文化融合的历史片段。整个展览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分“於越部族”“邦国初兴”“丘土瓷源”三部分,分别展出了能体现古越族人生存风貌、生活习俗及展示越地出土或具有越文化特色的展品。迄今为止国内唯一的越国建筑模型、浙江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的春秋伎乐铜屋是其代表。而湖北省博物馆藏越王句践剑揭开了吴越征战的序幕,因此,第二单元则是吴越征战,霸业中天。该单元分“载戟干戈”“以享以祀”“万国兼并”三部分,展示了吴地墓葬、传世的铸铭吴国器物,以及安徽地区出土的群舒文化特色器物。展厅单独展示了上海博物馆藏吴王夫差鉴与吴王夫差盉。该单元分“南方霸主”“荆楚遗泽”“楚风玉韵”三部分,全万位展示了春秋至战国时期楚文化青铜器、金器、玉器以及漆器。“天星观二号墓”位于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观音档镇天星观村境内北部长湖沿岸,2000年2月发掘,共出土遗物1430件,包含了当时楚人生活及丧葬中所使用的大部分器类。本次展览选取了其中68件典型器物,包括青铜编钟、铜升鼎、方座铜簋、彩绘虎座鸟架鼓以及彩绘浮雕龙凤纹漆豆等。
湖南省博物馆 约会博物馆的另一种方式
去不了博物馆,没关系,实体展厅虽已闭展,但网上展厅却永不闭幕,可以通过湘博官万网站、微信、微博、APP“看展览”“赏文物”,尤其是湖南省博物馆的官万微信公众号“网上展厅”一样可以身临其境地看
“大展”。这里不仅有湘博基本陈列“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还有已经闭展却备受大家喜爱的2019年的“根魂——中华文明物语展”;2018年的“法老·诸神木乃伊——古埃及文物特展”“在遥远的地方-13-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展”;2017年的“东方既白——春秋战国又物大联展”等多个精品展览,还可以详细了解每件又物背后的故事,通过耳朵聆听与文物来场约会。
看展览
湖南省博物馆所有网上展厅均采用360度全实景拍摄,部分“展厅”提供“实景看展”和“电子展厅”两种模式可供选择。点击“买景看展”后即可360度虚拟漫游,身处其中可感受展厅的真买氛围,“走遍”展厅的每一个角落。点击右下角的展厅平面图,选择想去的地万,就能快速切入秒达“目的地”。
每个展览、每个单元、每件展品都配有详细的文字及语音讲解,展品图片均可点击放大,甚至器物上的纹饰也清晰可见,相比起去买体博物馆真买展厅凑在展柜上看展,网上展厅看得清楚更为详细。
赏文物
看完展览,是不是意犹未尽,还想看更多的湘博“宝贝”,那就去又物库房看看吧,湘博官万网站“收藏”栏目汇聚了湘博千余件珍贵文物的图又数据,其中仅 “藏品数据库”就囊括了马王堆汉墓又物、青铜器、陶瓷器、民族民俗、书法、绘画、碑帖等多个类别又物1400余件。
在“藏品数据库”中,不仅能查看文物的高清图片,掌握每件又物的时代、尺寸、来源、材质等基本信息,还能深入详细了解其工艺特点及历史故事,同时与其相关的藏品、论文资料及多媒体数据也一应俱全。
如果想查找感兴趣的藏品,可以按照类别、材质或时代进行筛选,也可根据藏品名稱进行精准检索。
除了“藏品数据库”,官万网站的“收藏”中还有详细、深入介绍藏品的“最新推介”和“馆藏国宝”
特别推荐的是“主题收藏”栏目,湘博研究人员通过一些有趣的主题,将藏品进行分类介绍与展示,其中能看到很多不曾展出的艺术珍品
听故事
长时间在手机上盯着很容易造成视觉疲劳,如果累了,可以闭上眼睛,用耳朵来“邂逅”湘博的文物,用声音来约会博物馆。
很简单,只需登录喜马拉雅APP搜索“湖南省博物馆”,选择《超级一百》专辑就能聆听湘博100件重要文物的背后故事,每个故事时长约为两到三分钟,又物涵盖青铜器、陶瓷器、丝织品、漆器、书画等多个类别,故事内容紧扣又物相关历史、艺术、文化背景,播讲人娓娓道来通俗易懂。
展品欣赏:素纱单衣(直据)
西汉 丝
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衣长132、通袖长181.5厘米,重49克
辛追——长沙马王堆汉墓1号墓主,西汉吴氏长沙国丞相、第一代轪侯利苍之妻。从她众多随葬品可知,她生前讲究梳妆打扮,过着十分雅致的生活。素纱单衣作为辛追夫人的随葬品之一,用“轻若烟雾,薄如蝉翼”来形容是最恰当的了。素纱指的是没有染色的纱,单衣指的是没有衬里的衣服。这件单衣是用极细的素色蚕丝织成的薄纱裁剪缝制而成,重量49克,因此大家都把它叫做世界上最轻薄的衣服。它代表了西汉初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
展品欣赏:双层九子漆奁
西汉
高20.8、直径35.2厘米
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梳妆奁。专门放置梳妆用具的器物。器身分上下两层,连同器盖共三部分。盖和器身为夹纻胎,双层底为斫木胎,器表涂黑褐色漆,再在漆上贴金箔。金箔上施油彩绘。盖顶、周边和上下层的外壁、口沿内以及盖内和上层中间隔板上下两面的中心部分均以金、白、红三色油彩绘云气纹。其余部分涂红漆。上层放置手套三双,丝绵絮巾、组带、绢地“长寿绣”镜衣各一件。下层底板厚5厘米,凿凹槽9个,槽内放置9个小奁,内放化妆品、胭脂、丝绵粉扑、梳、蓖、针衣等。
中国古代男女均蓄发,并各备妆具。双层九子漆奁随葬在马王堆一号墓北边箱,以绢地“信期绣”夹袱包裹。贵为丞相夫人的辛追,生前应该是用此类梳妆奁存放自己的梳妆用具和贴身物品的。
展品欣赏:“君幸食”小漆盘
西汉
高3、口径18.2厘米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盛食器。旋木胎。盘内髹红漆,盘心在黑漆地上朱绘卷云纹,卷云纹中间以朱漆书“君幸食”三字,口沿朱绘波折纹和点纹,口沿内朱绘线纹和B形图案。盘外髹黑漆,近底部朱书“一升半升”四字。
四川博物院 徜徉在精美文物中
四川博物院已有70余年历史,现有院藏文物32万件,其中珍贵文物5万余件。疫情在家闭关期间,四川博物院贴心地带来了一系列临展精美文物图片,通过这些图片,让我们一起徜徉在这些展览中。
蜀地海关 守关护宝——成都海关查获文物特展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孕育出了无数珍丽的文物,这些文物不仅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吉光片羽,也是令国际市场趋之若鹜的奇珍异宝。2018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都海关根据相关规定,将数年查获走私的334件文物及艺术品移交给四川省文物局,四川省文物局将其拨交四川博物院收藏,本次展览遴选了其中251件文物向观众展示,包括铜佛像、唐卡、书画、陶瓷器、古钱币等,如公元10至11世纪的无畏印莲花手观音菩萨铜立像、公元11至12世纪莲花手观音菩萨及侍从铜像、公元8至9世纪释迦牟尼铜像,公元13至14世纪无量寿佛唐卡、六朝青釉盘口四系瓷壶、清代镇江王木雕、三国(蜀)太平百钱铜钱,等等。这些文物时间跨度长,种类丰富,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彩绘地中海——一座古城的文明与幻想
位于意大利南部坎帕尼亚地区的帕埃斯图姆拥有着历史悠久的古城遗址,充斥着传奇的希腊神话色彩和迷人的人文艺术魅力。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帕埃斯图姆的古老文化与中华文化的横纵对比,让我们可以寻求到异彩纷呈的文明之间的“同”与“通”,探求人类灵魂深处的共鸣。
看累了,让眼睛休息下,四川博物院适时推出语音讲解,只要听就可以了,比如四川汉代陶石艺术馆、泥与火的陶瓷艺术、传奇中永存的张大千、巴蜀青铜器、精美绝伦的蜀地工艺美术品、万佛涅槃在一寺,等等。
展品欣赏:簪花仕女圖
张大千
纵116.6、横47.3厘米
纸本,着色,工笔画一艳妆仕女持扇而立。仕女身着束腰长孺裙,头戴花簪,手持纨扇交于腰背后,面朝左面侧身而立。左上角款署:“丙戌初夏大千张爱”,下押白文“援”,朱文“大千”印。丙戌一1946年。
展品欣赏:三角纹分体铜甗
战国
口径33.2、高49.7厘米
甗,中国先秦时期的蒸食用具,由上甑下鬲组成。上部分的甑口微敛,束颈,腹微鼓,底部为箅子,有一环形双耳。肩腹部饰有三角纹、雷纹。下部分鬲撇口,束颈、溜肩、鼓腹,三兽足,素面。甗,类似于今天的蒸锅。
1980年四川新都马家公社木槨墓出土。
安徽博物院 身临其境观展
想去安徽博物院看展览的朋友不必因闭馆失望,因为现在足不出户也能看,那我们先了解如何在家看展览吧。首先进入“安徽博物院”微信公众号点击“在线看展”选择“全景展览”,然后就可以选择感兴趣的展览啦,如徽州古建筑、安徽文明史陈列、幽香氤氲——香具、香品、香文化,盛世琳琅——故宫博物院珍藏清代宫廷玉器,等等。以“徽州古建筑”陈列为例,选择“徽州古建筑”,想看展览、展品细节,可以选择展览介绍、展品展示、3d展示,展览视频。当然,还可以点击全景展览,身临其境看展览了。
皖乐徽声——安徽音乐戏曲文物展
戏曲艺术历史悠久,具有广泛的观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从新石器时代的上古之音,到先秦时代的周礼之乐、吴越之声,从汉唐宋元乐舞百戏、说唱、假面装扮,到明清凤阳花鼓、“四大徽班”进京,安徽的音乐戏曲文化源远流长。皖乐徽声——安徽音乐戏曲文物展荟萃了安徽博物院及省内外30余家文博单位珍藏的近300件音乐、戏曲文物精品,回顾江淮大地乐舞文化的先声肇音,重现傩戏、目连戏、徽州戏曲、凤阳花鼓、黄梅戏等,安徽主要传统戏曲艺术的发展变迁。
展览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乐舞江淮百戏荫生”着重展示了江淮大地上音乐文化的先声肇音,通过“上古之音”“金石乐悬”“雅俗共赏”“假面之戏”四个单元,按时代顺序展示了安徽地区音乐文化和早期戏曲文化发展的脉络。足不出户的日子里,线上看展,共赏音韵悠长的皖乐徽声,品味那一件件戏曲文物,让中国古老的戏曲“活起来”。
不仅如此,安徽博物院官网也能赏析精美特色藏品,点击公众号文末“阅读原文”,可以尽情赏析馆藏文物。
金银玉石器精品展
我国的金银玉器制作具有悠久的历史。院藏宋元时期的金盏、金杯、银果盒、银匝、玉瓶、王饰等都是闻名遐尔的精品,其中朱晞颜墓、范文虎墓及元代窖藏出土的金银玉器,因其制作精美、时代明确,代表了当时金银玉器的制作水平,历来为行家所重视。
展品欣赏:葵花式金盏
南宋
高5、口径10.6、足径4.4厘米
1952年安徽省休宁县朱晞颜墓出土
葵花形金盏为敞口,浅腹,矮圈足,外撇。整体器型似是一朵绽放的秋葵花,由六片花瓣组成,每片花瓣的边缘均镌刻着连续的花卉纹一周。金盏的圈足焊接于盏底,边缘錾刻一圈二方连续的线纹。圈足似为花蒂形,仿佛承托着一朵正在盛开的秋葵花。盏心用六瓣花苞形小柱捧起香梅一朵,好似正有暗香袭来。从上看去,花中有花,秋葵花瓣又像是围绕着梅花而旋转,真是花团锦簇,富丽堂皇,美不胜收,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宋人好酒,同时对喝酒的器皿也非常讲究。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词日:“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此金盏也应为酒具,并极具仿真效果,寓意美好幸福、健康长寿。葵花形金盏采用了焊接、錾刻等金银器加工技法,刻工精致细腻,线条流畅挺拔,设计构思巧妙,制作工艺精美。整体器型端庄大方,造型纹饰精美绝伦,让人叹为观止,加之金器所特有的绚丽色泽,更给人以庄重华美之感,真不愧为一件具有很高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国之珍宝。该墓葬同时出土的还有六楞形金杯和六角形金盘,亦为金银器中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展品欣赏:金扣玛瑙碗
北宋
高5.9、口径13.2、底径7.5厘米
1972年安徽省来安县相官公社出土
口沿镶金边,深腹微鼓,平底。此碗器壁较薄,于半透明中朦胧地显露出自然纹理。口沿饰以金边,显得富丽雅致。宋代的官宦阶层和富裕之家,往往在瓷器和玉器的口沿上包镶金边,特别是碗、盘、奁等瓷器上的芒口,镶金施彩,甚为流行。这种锦上添花的包镶技术,更增加了器物的富丽和豪华。
云南省博物馆宅家看展更文艺
云南省博物馆是一个综合‘}生博物馆,截止至2017年12月,馆藏文物达到近23万件(套),其中一级文物509件套。在这个超长的春节假期,宅家刷剧、宅家学习、宅家养肥,都不如宅家看展来的文艺,在你足不出户的时候,“云游”云博,让你在家也能逛云博、看展览、赏文物、学历史。一起看看云南省博物馆的网上云游指南。
宅家看展览指南
“云看展”的好处除了足不出户逛博物馆以外,还能看到已经结束的经典临展,识别其二维码即可进入观展界面。最有特色的当属妙香秘境——云南佛教艺术展,此展从艺术史的角度展示云南独有的南诏大理国佛教、汉传大乘佛教、藏传金刚乘佛教和南传上座部佛教文物。展览以时间发展为暗线,从唐代开始,展出文物一直延续到20世纪,纵横千年、波澜壮阔。
展品欣赏:铜鎏金阿嵯耶观音立像
宋大理国(937~1253)
云南省博物馆藏
铜鎏金,身形纤细修长;高发髻,戴化佛冠,面带微笑,眉如弯月,前额正中有白毫,秀目微睁,上身袒露,胸佩璎珞、臂腕环训、镯,腰饰花结,下着长裙紧贴双腿,衣纹清晰舒展。双手结妙音天印,赤足。这尊佛像是大理国佛教造像工艺水平的杰出代表,学术界一般称之为大理国官造样式。
展品欣赏:铜鎏金大黑天立像
宋
大理国(937一1253)
云南省博物馆藏
本次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新发现的珍贵文物。此尊大黑天三足、九头、十八臂,外形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在《大理国张胜温画卷》中绘有相同形象的大黑天。造像气势威武,细部精致,实乃难得一见的佛教密宗精品。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馆和英国大英博物馆都有类似藏品,但品相均不及此件精美完整。
宅家赏文物指南
如果说看展览能对一个历史时期进行概括性的了解,那么仔细观赏文物则需要换一个方式才能了解得更为透彻。
可以打开云南省博物馆官方网站,找到“鉴赏”栏目中的“珍品鉴赏”,目前有青铜器、陶瓷器、玉器、佛教、书画、近现代、杂项、少数民族、自然标本等9个门类的文物高清图片,此外还设有文物3d展示系统,3600观赏程序将拉近您和文物的距离。如宋大理国银鎏金镶珠金翅鸟、战国牛虎铜案,等等。
如果您想了解展厅中每一件文物的详细介绍,那么手机下载“智慧导览”APP,该程序将在疫情闭馆期间提供免费讲解服务。
如果您想了解分类文物的扩展知识,那么找到云南省博物馆微信公众号首页“云博特辑”中的“滇地宝藏”栏目,一定会有所收获。
看展览、赏文物都还不够?那么云南省博物馆还有一个精品栏目“听,历史在说话”等待开启,除了在微信中能找到特辑,还能移步“喜马拉雅”APP,用听的方式,为艺术爱好者讲述一段历史与文物的故事。
广东省博物馆 与粤博展览有N个约会
为让大家足不出户看展览,广东博物馆整理了近年来举办的大展3D数字漫游项目,开放给文物爱好者在家浏览。如粤匠神工——广作家具特展、大海道——
“南海1号”沉船与南宋海贸、沉银重现——四川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成果展、鼻尖上的喜悦——嗅觉的秘密与香文化、风·尚——18至20世纪中国外销扇、解密中国传统山水画、意象之间——荷兰艺术家阿曼多作品展、泰坦尼克文物精品展、牵星过洋——万历时代的海贸传奇。
除此而外,着重要推荐的是臻于至美——广珐琅特展,展览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 西艺东来
广珐琅是中西文化技术交流的重要见证,是西方珐琅工艺中国化的集大成体现者。广东自古是中国海外贸易重地,其省会厂州更于17、18世纪处在中外贸易中的核心位置,成为中国人和外国人互相了解的窗口。此时,繁华的商业贸易背后,文化和工艺之间进行着复杂的互动,不断迸发出灿烂的火花。广州城内的工匠既会烧制元、明时期陆路传入的掐丝珐琅、錾胎珐琅,又迅速掌握了清代康熙年间开始海路来华的画珐琅、透明珐琅等工艺,尤擅长于同一器物上运用多种工艺制成复合珐琅工艺品。广珐琅品种齐全,技艺精妙,融汇中西,与世界潮流同步,奠定广州在清代珐琅器工艺的重要地位。
掐丝珐琅
我国目前存世最早的珐琅实物要数元代掐丝珐琅。元明两代的掐丝珐琅数量不多,相关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明初,且往往只有只言片语。根据有限的文献信息推断,元明时期中国的珐琅工艺应来自陆路。“珐琅”当时又称“佛郎”“法蓝”,且制品又多饰蓝色釉料,特别在明代景泰年间(1450~1456)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故又被称为“景泰蓝”。广东制造的掐丝珐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它的珐琅釉彩用色鲜艳,喜用较深的蓝色地,与欧洲錾胎珐琅的釉色有相似之处;纹饰繁复紧凑,掐丝回曲生动,造型活泼,工艺较北京、扬州两地掐丝珐琅有过之而无不及。
展品欣赏:铜胎掐丝珐琅兽耳瓶
清
高40、宽30厘米
广东省博物馆藏
錾胎珐琅
錾胎珐琅,又称“内填珐琅”,中国元、明时期称为“拂郎嵌”。较之掐丝珐琅,錾胎珐琅的制作工艺除了最初胎体纹饰采用錾刻之外,余下的工序基本一致。两种珐琅产生的艺术效果相近,又别有异趣。清代以前存世的錾胎珐琅相当稀少,清代之际中国的錾胎珐琅工艺有了極大的发展,其中广州出产的錾胎珐琅生产量大,质量上堪称清代同类技艺中的翘楚。
展品欣赏:签铜胎珐琅垂金鼎
清乾隆
直径13、通高17厘米
广州博物馆藏
画珐琅
画珐琅,也被称为“珐琅画”。画珐琅的制作技法起源于15世纪中叶欧洲佛朗德斯(Flanders),它位于比利时、法国、荷兰三国的交界。到17世纪初,法国工匠发明了画珐琅的新方法,其中以法国中西部里摩居(Limoges)的画珐琅工艺品最为著名。它以珐琅料绘于器物表面,具有油画般的色泽和立体效果。画珐琅有瓶、盒、盘、碗、灯具等器物之外,还见用于家具、钟表、化妆盒子上的嵌片。画珐琅的图案多为人物肖像、经典故事、山水风景等。清代广东工匠是中国最先接触和懂得到西万画珐琅工艺的人,时至今日画珐琅依然是广珐琅中最主要的工艺。
展品欣赏:
铜胎画珐琅花卉纹洗盘及水浇
清乾隆
盘口径38.5×29、高10厘米,
杯通长25、高24.2、底径11厘米
广东省博物馆藏
透明珐琅
透明珐琅的釉料比其他珐琅透明性更强,可分为硬透明珐琅和软透明珐琅。硬透明珐琅熔点较高,透明度极好,常能透出胎底浅刻的花卉纹饰,色彩如宝石般晶莹。该种珐琅制作难度较大,今已失传。至于软透明珐琅则较为常见。它熔点较低,呈半透明状,主要用于首饰等银制品上点缀装饰,亦称“银烧蓝”“烧蓝”。
展品欣赏:铜胎鎏金透明珐琅人物座钟
清晚期
高90、底径39厘米
广东省博物馆藏
锤胎珐琅
锤胎珐琅是用捶揲技法加工处理金属胎体以及图案花纹,然后在纹样凸出的部分点施珐琅釉料,经焙烧、磨光后在凹下的部分进行镀金。金光闪闪的底色衬托出珐琅花纹的晶莹剔透,两者交相辉映,立体感强。
展品欣赏:捶揲铜胎珐琅海棠形花盆
清
高11.2、口径25.5×20.2厘米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第二部分 华光初现
清代广珐琅的勃兴有赖于皇家的需求,尤其是与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对珐琅的喜好有莫大关系。17世纪末传教士带来的珐琅器深深地令中国帝王着迷。面对完全迥异于中国原有传统的生产系统和色彩运用的工艺,国内相关人员、技术和原料又相当匮乏,谁才能真正执行这场充满未知的试验呢?了解一定欧洲珐琅技艺的广东工匠成为不二的人选,浩瀚的史料中不乏这群幕后功臣的身影。因此被清代帝王视为伟大功业之一的清宫画珐琅,与广珐琅之间有着莫大的渊源。至乾隆时期,造办处日渐难以负荷宫内对珐琅器物的需求,制作任务便被交予有充足资源的粤海关承做,各类广珐琅器物不断贡入宫中。
帝王新宠
17世纪法国皇帝路易十四有意向中国传达友好信号,派出传教士带来奢华瑰丽的珐琅器物作为礼物,旋即成功地引起康熙皇帝的注意并邀请技术指导前来中国。然而经过近30年的等待,直至1719年才有懂得珐琅制造的法国传教士陈忠信抵达中国。漫长的等候中康熙皇帝已经迫不及待开始进行试验。当陈忠信入宫后,发现中国工匠并非一窍不通。得到陈忠信的协助后不久,中国珐琅尤其是画珐琅技术得到迅速地提升。
史料最早记录广东能烧造珐琅是1716年(康熙五十五年)。是年广东巡抚杨琳先后推荐7位珐琅工匠,入宫试烧西洋画珐琅。借助中国原有掐丝珐琅和瓷器的基础,再经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法国传教士陈忠信指点后,清宫的画珐琅日趋成熟。
展品欣赏:铜胎画珐琅“万寿无疆”缠枝花卉纹盘
清乾隆
高4、口径22.2厘米
广东省博物馆藏
广东进贡
“广珐琅”一词正式出现于约18世纪的清宫文献档案以及藏品标签中,特指广东进贡的珐琅器,标志着清宫造办处与地方手工业中心之间在器物风格以及相关技术等方面的交流加强。继往清宫输送珐琅相关的人才、技术和釉料之后,广东从乾隆时期开始大量地直接进贡地方制造的珐琅器物。1748年(乾隆十三年)粤海关开始有制度地承办“广珐琅”,主要以画珐琅为主,不乏体形庞大、构造复杂的器物。乾隆晚期,清宫造办处珐琅作更一度遭裁撤,停止珐琅生产。除了承办清宫珐琅之外,广东另一部分贡入宫中的珐琅,乃地方官员应节日、庆寿等原因上呈进奉的礼品,极具地方特色,奢华瑰丽。
粤海关承办的珐琅器,或来样订做、或挑选精品,然后送进宫中。清宫来样机制严格,先于清宫造办处画样呈览,皇帝审阅批准后再到粤海关承造。假若承造的活计与样稿不符,工匠和粤海关相关人等都会受到惩处。整个流程从画样呈览、发样粤海关,最后造好送至北京,耗费约一年时间。
展品欣赏:铜胎錾刻珐琅兽面纹花觚
清
高58、口径33、腹围91、底径23厘米
广东省博物馆藏
广东制造的錾胎珐琅,纹饰构图奇特,图案喜用兽面、莲花大卷叶、芭蕉、兽面等纹饰,欧洲风格丝毫不存。乾隆时期为打造圆明园配置大量室内陈设,遂命粤海关烧造大量巨型錾胎珐琅进京,促进了广东錾胎珐琅的发展。可异这批錾胎珐琅于1860年火烧圆明园时遭焚毁。费工费料的錾胎珐琅器在嘉庆、道光以后已很少见,不久便停产。因此存世的錾胎珐琅异常稀少。
展品欣赏:铜胎鎏金透明珐琅花篮座钟
清
高49.7、底径21厘米
广东省博物馆藏
该钟使用了鎏金铜胎,珐琅和水晶等原料,并采用了中西合璧的艺术手法制作而成,是典型的广钟样式和风格。钟的正前方、左面和右面共三立面为透明珐琅釉面,胎底錾刻的花纹若隐若现;正面钟盘之上的红色开光内作“双鹿”传统吉祥图案;四个边角出戟,上层围栏,以及足座等处细节则以通雕的西洋纹饰表现。钟背面为可活动的玻璃立面,打开便可上发条。在这个后堂上刻有“Canton”和“Leong Kan”的英文字样。它们都是粤语译音,其中"Canton"指的是广东省城(即今广东省广州市老城区),应该是钟生产的地點;至于“Leong Kan”则不清楚到底是生产制作的店铺名称还是制造者的姓名。
他山之石
外来的珐琅技术与传统的中国工艺美术之间是相互交融发展的。经康熙和雍正皇帝积极敦促,清宫内画珐琅技术不断精进,色彩和风格上与掐丝珐琅相当接近,至乾隆时期珐琅器的风格和纹饰喜欢运用西洋元素,器物类型日趋日常化。自雍正时期自制珐琅釉料取得成功后色彩日益丰富绚丽,至关重要的是珐琅技术和颜料开始改变原有的彩釉色调。这场色彩革命不但大胆创新性地运用到铜胎以外瓷胎、宜兴胎、玻璃胎等质地上,且持续在广珐琅和中国瓷器制作上发挥着深远地影响。
铜胎画珐琅和瓷器上的釉色之间不断模仿学习。铜胎珐琅上艳丽的胭脂红在中国前所未见,清宫内经持续不懈探索终掌握以金发色的西洋技术,突破依赖进口的局限。当能够自行提炼珐琅色料后,匠人们又大胆尝试将其运用于不同胎质上。
展品欣赏:铜胎画珐琅“彩华堂”款圆盘
清
口径16.7厘米
广东省博物馆藏
铜胎画珐琅的款识常书于器物白色底部正中,字体或蓝或红。无论在书写形制、方式、内容,还是字体及其色彩跟瓷器都极其相近。“彩华堂”已不可考,或是一个商铺作坊可以同时制造瓷器和画珐琅,亦或是一个殿堂庙宇同时需要定制瓷器和画珐琅。景德镇制作的瓷器和粤海关进贡的铜胎画珐琅上皆有见三行六字篆款“大清乾隆年制”,异于宫廷制造器物款识书写恪守的习惯。
第三部分 华彩绽放
广州作为中国最先接触西洋珐琅工艺的都市,迅速崛起为清代中国最重要的珐琅产地。广珐琅工坊不单制作宫廷器物,亦接受民间订单。拥有强大包容力和学习力的广东工匠,融会贯通地使用清宫、欧洲各种艺术素材,遂构成极具地方特色的广珐琅。人们对广珐琅的喜爱和需求,令工匠设法加快生产速度满足日趋庞大的市场,带动了器型制作、颜料生产和纹饰设计等一系列变化。为适应批量化生产,民间的广珐琅商品往往会运用化繁为简的程式,采取更多元开放、兼容并包的态度,注定了广珐琅发展的进一步大放异彩。原来是习自外国工艺的珐琅经过广东工匠的重新创造后,销往欧洲时被外国人视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商品,以“华彩”呼之。
华丽转身
清代广州得风气之先,为画珐琅、錾胎珐琅的最大产地,做出国内独一无二的硬透明珐琅、技压群芳的掐丝珐琅,甚至精妙绝伦的复合珐琅。制作珐琅耗费异常多的人力和物力,因此民间市场上的广珐琅商品常见的是能适合批量化生产的画珐琅、软透明珐琅。民间市场的广珐琅商品特别是画珐琅,其质量固然难以企及不‘}昔工本的皇室贡品,不过总体的质量和产量一直领先国内其它地区。它会仿效或移植清宫装饰风格,纹饰表现形式吻合世俗需求。
展品欣赏:铜胎画珐琅绘花卉纹碗
清雍正
口径9.4,底径3.5,高5厘米
广东省博物馆藏
展品欣赏:铜胎画珐琅蓝地西番莲纹捧盒
清后期
口径23、底径16、通高11厘米
广东省博物馆藏
中国古代器物上的“西番莲”其实是人们想象出来的图案纹饰,后其名被用于现实的植物。在明清以来的中国古代器物中西番莲纹样频繁出现,它的图案是以荷花、牡丹的花瓣为基础做变化,花蕊则来自其他花卉,枝叶缠绕卷曲。西番莲之名蕴含西来文化,是“宝相花”之别名,盛行于隋唐时期、深受佛教影响。与源于南美洲的西番莲(果实为百香果)非同一物。
广珐琅流行的人物图景多为远景人物,西洋人物的主题存在应早于清宫,其底稿来源明显与清宫不同。除此,中式庭院人物、高士、母子等图亦有一定设计样稿提供给珐琅画匠。匠人对照模板复制,因个人手法不同导致同一款式、构图的器物细部不尽相同。同一样稿提供多个工匠复制,改善生产流程,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重返欧洲
广珐琅出口欧洲可以追溯到18世纪,主要产品是铜胎画珐琅,被外国人称为“Canton Enamel"。Canton是粤语“广东”发音转化而来,是清代一口通商后外国人对广州城的称呼,是当时世界贸易中心的重要代名词。它除了是中国丝、茶、瓷等出口商品的集散地,自身亦制造出大量带有浓郁中国传统文化色彩且吸纳西方艺术风格的外销品。这些清代广州制造的外销品是全球经济贸易的重要一部分,它不再仅仅是中国文化的直接输出,更多的是按照市场不断改进技术和调整纹饰,在此过程中文化和工艺之间进行着复杂互动。
展品欣赏:铜胎画珐琅双头鹰带皇冠盖茶叶罐
清
高20、长11.5、宽7厘米
广东省博物馆藏
双头鹰图案在历史上世界各地均被广泛应用,然而其代表的含义多样。由于其广泛的应用,当解读双头鹰图案的象征意义时,需要联系画面中其它的图案和象征。双头鹰在欧洲纹章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一个徽章,长久以来一直与各宗教和世俗帝国相关。
第四部分 继往开来
20世纪初广州的珐琅业曾出现过短暂兴旺,在今日广州市大新路一带聚集不少民间珐琅作坊,约有200多人从业,产品有瓶、壶、盘、碗、盆等,抗日战争爆发后匠人纷纷返乡避难,直至20世纪50年代政府重新组织在花都设立珐琅厂。此时产品专门出口创汇,从未停止过技术的探索和革新的脚步。在花都珐琅厂倒闭后,幸得有心人守望传承,“广州珐琅制作技艺,,遂能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基于珐琅技艺非遗传承人不遗余力地探索广珐琅的新方向,又有赖于各界人士努力发掘广珐琅的新价值,共同开拓非遗发展的重生之路。
19世纪西方工业革命影响下,珐琅技艺得以改进,使大规模机器生产珐琅器皿成为可能。这种珐琅器皿被称为“搪瓷”,民国时期“珐琅”与“搪瓷”同义互用、在英文“enamel”皆指珐琅和搪瓷。新中国成立后制定标准,手工制造的工艺品才能称为“珐琅”,工业化机械大规模生产的金属胎珐琅被称为“搪瓷”。1960年代广州最大的搪瓷厂是益丰搪瓷厂,质量和造型上与当时上海、西安等地区媲美。搪瓷环保实用、容易清洁、色泽亮丽,深受大众的喜爱,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成为千家万户生活不可或缺的日用器皿。
疫情之下,以“体验”为核心的现场观展艺术首当其冲,博物馆展览就是其中之一。在线观展,丰富人们从卧室到客厅的居家之路,让博物馆的文物不再是展柜中冰冷的器物,弥补了万千文物爱好者想要“出门放风”的心愿,动态直播、虚拟展览,让每一个足不出户的日子都能享受到包场博物馆的vip服务。如果以上这些博物馆还让你意犹未尽,可以再去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院、河南省博物院、黑龙江博物馆、江西省博物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体验掌上博物馆的乐趣。
(责任编挥:李红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