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课程多元化教学改革的路径探析

2020-06-11 00:47毛艳
商情 2020年22期
关键词:新路径纲要教学改革

【摘要】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化教学创新已是大势所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改革也要顺应这一形势。传统教学模式下《纲要》课面临诸多困境,影响了教学实效性的提升。互联网以其便利性、时效性和开放性的特征,为高校《纲要》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在此背景下,《纲要》课积极探索多元化教学改革路径:与时俱进,转变教学理念;整合资源,构建“网”状平台;转变角色,加强自身学习;因势而变,改革考核方式。

【关键词】互联网;教学改革;《纲要》课程;新路径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化教学创新已是大势所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改革也要顺应这一形势,在充分运用互联网新媒体的基础上,进行多元化的教学改革,以达到增强教学实效性,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认同的目的。那么,如何运用新媒体技术提升《纲要》课程的实效性,就成为当下教师不可回避的话题和责任。

一、传统模式下《纲要》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

《纲要》课程是高校思想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但目前出现“教师不愿意教、学生不愿意学”的尴尬处境。传统模式下的《纲要》课程教学面临困境,加之部分学生的轻视态度,《纲要》教学的实际效果差强人意。

(1)《纲要》课程受学时限制,难以涵盖丰富的教学内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本身涵盖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但是有限的课时量常让教师感到捉襟见肘,不能为学生呈现身临其境的课堂,也同时制约着广大教师的教学实效。《纲要》课内容涵盖了从1840年至今中国近现代180年的历史,教学目的是以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为教学基础,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由于部分学生尤其是偏理科类专业的学生,在高中阶段未选修历史,所以在某些历史基础知识领域还存在断层现象,《纲要》课程教学的现实要求是学生必须在中国近现代史方面具备一定广度的知识背景,才能深刻领会这“四个选择”。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教师在短短的 32学时的课堂讲授中,既要将学生原本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应该掌握的相关历史常识进行再补课,又要使学生深刻理解“四个选择”,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也是目前这种教学模式和环境下难以真正实现的。

(2)《纲要》课程受传统模式的局限,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力。传统教学模式主要是指说教式地向学生灌输相关课程知识,强调教师教,学生学,整个教学过程缺乏创造力、视听效果差,这种“填鸭式”教学方式根本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得,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严重削弱了课堂的影响力。加之《纲要》课程教学内容本身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基本都是理论知识的讲解,所以十分枯燥和乏味。如果仅以传统的书本和PPT教学为主,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信息,那么受课程性质的局限,很容易给学生留下“说教”的印象,进而降低学生对课程的热情。尽管这种模式对理论的系统传授而言,有其合理性,但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导致这种模式有较大的弊端:只注重教师的灌输和传授,而忽略学生自主性、能动性以及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与《纲要》课的教学目标相差甚远。

(3)《纲要》课程评价体系过于老套,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由于高校《纲要》课程往往采取大班授课的形式,学生人数较多,无法有效实施课堂管理及开展相关考核。按照传统点名签到的方式考察学生的到课率,往往会浪费较长时间,影响课程教学的进度。而且这么多人的班级,要组织有效的讨论也是比较困难的,诸多限制导致学生课堂参与率低,师生间的互动障碍又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此外,传统模式下的《纲要》课程考核往往沿用老套的闭卷或开卷考试形式,或者以完成学期论文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一学期的考核,而平时的考勤、课堂参与等,在综合成绩中所占的比重并不高,换言之,只要期末记记背背,考核通过,或者交上一篇复制粘贴的论文就能获得学分。这样的考评机制会导致学生对《纲要》课程缺乏重视,靠“学生死记硬背、考后统统忘光”的传统考核评价体系,是无法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的。

二、互联网时代《纲要》课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以其便利性、时效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创造了探索高校教育新模式的有利契机,同时为高校《纲要》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促使其在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上的深度变革。

(1)将拓宽教学渠道和资源,使《纲要》课程更丰富。《纲要》课作为一门以讲解历史进程、肯定“四个选择”重要性为教学目标的课程,需要学生积累一定历史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去理解各种纷繁复杂历史现象背后的历史规律与发展逻辑。互联网的出现则有效拓宽了《纲要》课教学的新渠道,使《纲要》课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互联网为大学生提供了大量开放的优秀教学资源,他们可以借助各种网络化渠道,根据自身的知识短板的不同,在课堂外自主地获取相应的历史知识和背景,既有效地弥补学生基础知识的不足,又有效解决《纲要》课课时不足的问题,充分保证教师在课堂上将重点难点内容讲深讲透。互联网应用于课堂教学之后,教师还可以将当前流行的时事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与当前的教学内容相结合,用现实材料说服学生,运用互联网技术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进行理性的思考,真正实现大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2)将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使《纲要》课程更直观。将互联网技术融入教学体系与教学大纲中,使得传统的教学方法有了突破性的改变,学习者可以更多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并且可以相对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在授课时,也完全可以利用互联网所带来的便利,通过超星学习通、微信群、QQ群、论坛等,将课堂知识重点与教师的自身理解的观点,通过线上平台分享给学生,使学生可以不用受时空的限制,在课堂以外也能学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这样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纲要》课程是以中国近180年的历史发展为线索,向青年大学生展开一幅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画卷,这其中饱含丰富的红色资源,涉及诸多的历史事件、遗址、人物等鲜活的史据,如果通过新媒体的融入,将这些鲜活的资料跃然于课堂上,为學生再现历史,带他们体味历史背景,感受历史人物心灵的激荡,必将增强思政理论课程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当然,互联网也是把双刃剑,为《纲要》课程教学改革提供良好机遇的同时,在教师的技能水平和学生科学历史观的培养两个方面也形成新的挑战。

(1)互联网背景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网络背景条件下,教师所讲的课程内容或历史知识早已被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所了解,因而“高大上”的说教已经难以让学生接受和认同,需要将互联网融入教学过程,增强课堂的吸引力。一方面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互联网技术,能够熟练地运用相关视频剪辑技术制作慕课、微课等新型网络课堂,也包括使用网络语言、引入视频资源、引导学生浏览网页、使用即时通讯工具等,切实推动教学方法的变革;另一方面,又要求教师转变职能和角色,从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通过互联网渠道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大学生对事件的认识趋于零散、片面和肤浅,不能对知识形成全面、整体和深层次的思考,教师需要变革教学方式,有效引导学生思考,使教学过程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教学生学”向“教学生自己学”转变,最终达到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2)互联网背景下,对科学历史观的培养构成挑战。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更愿意通过各种网络媒体去获取第一手资料,但高校学生的思想还不够成熟,往往缺乏分析和辨别能力,数量众多且没有经过筛选与甄别的信息无疑会对大学生造成极大的影响,混淆视听的同时,又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念。近几年来,与《纲要》课程密切相关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开始借助互联网泛滥开来,一些网络大 V 或者媒体通过丑化革命英雄、否认革命历史、美化反面人物、污蔑党的领袖等手段来渲染历史虚无主义,进而达到否定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险恶目的。这些不良信息的轻易获取将误导大学生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会从根本上影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的塑造。那么,在互联网大行其道的今天,如何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使他们坚定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化解其带来的不利影响,就成为新形势下《纲要》课教学承担的政治责任和面临的重要课题。

三、互联网背景下《纲要》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

那么,在互联网时代《纲要》课程的教学应如何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成为当前《纲要》课程亟需解决的新课题。

(1)与时俱进、转变教学理念。互联网背景下,《纲要》课教师要与时俱进,转变教学理念,将传统“以教师理论灌输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新型教学方式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真正实现新型教学改革,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加入 MOOC 资源,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这一做法不仅不会削弱教师面对面授课的质量,还会对其有很好的补充作用。MOOC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而且由于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发生的这种转变,使得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地位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师生关系受到了冲击。教师需要重新思考在教学中的作用,要实现从传统的课堂主宰者向引领者和促进者转变,开发学生潜能,并为其成长引路。

(2)整合资源,构建“网”状平台。互联网技术时代的来临为《纲要》课教学改革提供了创新思路,丰富了授课平台与形式。为适应“互联网+”的需要,必须进行创新发展,围绕教学目标整合多种优质资源和渠道,打造课内外、线上线下资源相互联通的“网”状平台,实施教师主导下的灵活授课,全面提升《纲要》课程的教学成果和影响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多媒体的强大作用,对一些比较抽象的理论问题,通过生动的图片和视频的方式,让抽象的知识点更加的形象化,充分地激发出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也有自身的不足,如课程前沿性不够、教师讲解过于死板等,而这些正是 MOOC 教育可以大展身手的领域。教师可向学生推荐一些名校名师的精品MOOC,以充分实现《纲要》课线上教学和线下课堂的有机结合,让新媒体这类新兴教学形式为传统教学添光加彩。

(3)转变角色,加强自身学习。在互联网的发展背景下,高校教師需要充分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将传统教学模式与新媒体技术有效结合在一起,实现优势的融合与互补。《纲要》课是一门以党史、国史为基础,对大学生进行历史观、价值观教育的课程,在当前环境下,要不断适应网络信息化的要求,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首先,教师的知识储备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进行更新换代。其次,教师要通过自我培训的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尤其是要提升自己在网页制作和计算机操作以及视频剪辑等互联网方面的技能。以便在掌握相关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纲要》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使《纲要》课达到深入人心的效果。再次,面对互联网对大学生历史观、价值观带来的冲击,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政治优势,提升辨别甄选教育资源的能力,帮助学生弥补认知思维的不足,提高学生的政治鉴别能力和对不良信息的筛除能力,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

(4)因势而变,改革考核方式。传统考评方式关注的重点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是有出入的。因此,《纲要》课程要因势而变,借助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去克服传统考评方式的弊端。用新媒体构建《纲要》课程考核平台,从课堂考勤、课上问答、课下作业都可以从平台上进行合理的安排布置,这将有效提升学生对课堂的敬畏感,而不是对课堂抱有“可有可无”的心态,即要强化过程管理。当下教师使用频率较高的超星学习通和雨课堂,都能实现班级的一体化管理,教师可设置课堂签到,极大缩短课堂考勤时间;设置课上问题讨论,随机抽取答题人,使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更集中;导入章节试题,随机进行测试。作为一种新颖的考评方式,新媒体的融入能督促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便于教师进行有效的过程管理。

参考文献:

[1]龚亮.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研究[J].教育现代 化,2018,5(09):44-47.

[2]武玟斌,徐丽.“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创新 策略研究 [J]. 党史博采 ( 下 ),2019(02):68-69.

[3]陆挺,杨文燮.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分析及机制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7).

[4]范映渊.直面历史虚无主义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课堂叙事[J].思想理论教育,2016(7).

作者简介:毛艳,女,四川南充人,浙江树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新路径纲要教学改革
《〈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解读近日出版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一步一个脚印 迈向网络强国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刍议纲要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